李玉華
(長沙大學,湖南長沙,410003)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和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李玉華
(長沙大學,湖南長沙,410003)
塞爾提出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不僅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也為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理論基礎。將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引入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特定語境中處理好語言的形式與功能、語言的得體性和準確性之間的關系,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日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高語境文化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的核心理論,其實質(zhì)就是語言交際雙方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話語。日語是一種間接語言行為高度發(fā)達的語言。對日語學習者而言,如果不能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日語的間接言語行為,就會頻頻出現(xiàn)信息表述錯誤和語用失誤,導致交際失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能否使用日語準確表達和理解日語間接言語行為是交際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本文簡要論述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闡明日語間接言語行為的高語境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從語言的形式與功能、得體性和準確性的關系角度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表述和語言理解的重要啟示。
20世紀50年代,奧斯汀從行為的角度研究言語的使用,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將一句話說出口,實際就是在實施某種行為。奧斯丁的學生約翰·塞爾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了言語行為理論,于20世紀70年代年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間接言語行為就是通過實施某一種施事行為來間接地實施另一種施事行為。[1]間接言語行為的核心或說話者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字面意義”來表達間接的“言外之意”。在日語中間接言語行為頻頻出現(xiàn)。如:日語中通常通過“詢問”的形式表達“請求”的行為。這種根據(jù)句子的句法形式,按習慣可推斷出間接“言外之意”的表達被稱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之間具有約定俗成性、習慣性和程式化的特點。而象「雨が降っています?!乖摼渲姓f話人可能在陳述“下雨”這一事實,也可能在表達“因為下雨,運動會取消”的遺憾心情或“沒帶傘,能否借一把傘”等意圖,其字面意義和言外之意之間具有非約定俗成性、非習慣性和非程式化的特點。其言外之意的推導依賴于言語行為實施者與聽話者相互間的關系、雙方共知的信息及其所處的語境。這種屬于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與日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相比,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更為多樣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對非規(guī)約性的間接言語行為的理解也尤其重要。
日本四面環(huán)海的獨特自然環(huán)境使其長期處于一個高度封閉發(fā)展的社會狀態(tài),并且種族單一。正是在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構成中,造就了日本人心有靈犀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不喜歡直接表達,喜歡曖昧、含糊的表達方式”、“話語量少”、“允許邏輯上的跳躍”等日本人獨特的語言表現(xiàn)特征,說話時委婉含蓄,給予聽者以充分的空間去想象和理解話語。因此,日語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高度發(fā)達的語言。日本語言學家外山滋比古在《日本語の理論》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直接的でつよい表現(xiàn)を與えることはむしろ効果ではない。ごく軽い、間接的な、あるいは象徴的な表現(xiàn)がよく効くのである。したがって、そういう表現(xiàn)は多少ともあいまいになる傾向を持っている?!梗?]故而,日本人在交際中對語境有很高的依賴性,日本屬于高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交流中,只有少量信息直接出現(xiàn)在相互交流的話語中,說話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意義大部分都隱含于不明確的語言信息中(比如暗示等)或交際時的語境等非語言信息中。在交流過程中,期待聽話人的理解能力,需要話語對象從上下文、語氣、語境等因素中明辨話語人的言外之意。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統(tǒng)一體。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們在間接言語行為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差異,如果用本民族文化的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作為解釋和評價異文化人們行為的標準,必然造成跨文化交際失敗。日語的間接言語行為高度發(fā)達,在與高語境文化環(huán)境中的日本人進行交際時,克服言語行為方面的文化差異,得體處理好語言的形式與功能、語言的得體性和準確性之間的關系成為跨文化交際成功的關鍵所在。下面從語言表述、理解兩個層面探討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對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啟示。
一般而言,語言的結構和其功能間存在著某種對應關系。根據(jù)間接言語行為理論,一種語言結構并不僅僅用于表達某一功能,某一功能也并非只能通過一種語言結構來實施。以日語的疑問句為例:
(1)図書館はどこですか。(詢問)
(2)この問題についてもう一度説明し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請求)
(3)お暇があったら、一緒に映畫を見にいったらどう?(邀請)
(4)この荷物、重そうですね。おもちしましょうか。(申請)
(5)このお菓子、なかなかうまいじゃないか。(贊嘆)
上述例句除了句(1)表示詢問功能之外,其它均體現(xiàn)了言語形式與其功能的不對應性。即:日語疑問句除了實施詢問語用功能之外,還能分別實施請求、邀請、申請、贊嘆等語用功能。這就指引在教學中,不僅僅要教授言語的表現(xiàn)形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該語言形式的種種不同的語用功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恰當表述意圖,準確理解對方所傳達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再看一組例句:
(6)窓を開けて。
(7)窓を開けてください。
(8)(あなたはわたしに)窓を開け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9)(わたしはあなたに)窓を開け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10)窓を開けていただければありがたい。
這組例句均實施“請求”的語用功能,其間接程度和禮貌程度是依次遞增。塞爾的間接言語行為理論揭示了交際中語法正確的句子對于該言語現(xiàn)象并非都運用得恰當。相同的話語,在某種語境下是得體的,但換成不同的語境卻顯不妥。歸根結底,取決于話語雙方的親疏內(nèi)外關系、地位高低、談話場景等語境方面因素。該組例句中,肯定疑問句比肯定句禮貌,而否定疑問句比肯定疑問句給人的禮貌印象更強,因為否定疑問句式是在認可對方拒絕的條件下提出的。授受動詞「いただく」比「くださる」的禮貌度更強。例(8)是“你給我”開窗,而例(9)是“我請你”開窗,受到恩惠的“我”在主語位置上的例(9)更強調(diào)自己從對方那里得到恩惠的這一層關系。因此,關系親密者之間就不會選用例(8)—(10),身份地位低的對高于自己身份地位的人則不能使用例(6)、例(7)。
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的統(tǒng)一,可以說是語言知識和交際能力的統(tǒng)一。由于日語“形合”的特點,日語的言語行為大都通過句法形式表現(xiàn),并且日語間接言語行為高度發(fā)達。因此,日語中存在著大量多樣化的表達間接言語行為的句型句式。在教學中,應該針對日語該特點,根據(jù)不同的交際目的對所收集的語料進行系統(tǒng)分類,歸納出日語不同交際功能的間接言語行為模式,特別對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類義句進行區(qū)別講解。讓學生深刻理解類義句的異同,以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結合具體語境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達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塞爾指出,在間接言語行為中,說話者通過依靠本人和聽話者共有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和信息,以及通過聽話者合理的推理,向聽話者傳遞出比說話者實際表述的話語更多的信息。塞爾所言及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背景知識和信息就是我們所指的語境,言語行為都離不開語境。小泉保在《言外的語言學》中指出:“同一個語言表達用在不同的語境中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意義。換言之,語言表達只有和運用時的語境合為一體,才可能傳達出真實生動的意義?!保?]和日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相比,日語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更為隱蔽和復雜,在句式結構和其功能的關系上無任何規(guī)律可循,需要在語境中才能理解。在言語行為理解中,語境分為“語言性語境”和“情境性語境”,前者指所使用的語言知識和對上下文的理解等,后者則指交際中出現(xiàn)在視野中的直接情景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等常識性知識。
與高語境文化背景的日本人進行跨文化交流時,更需要從對象語的文化背景、上下文、語氣、表情、當時環(huán)境等因素中識別說話者的言外之意。例如,有位赴日研修的學生回國后和我說過,在一次聚會分別時有位日本朋友曾對他說「お暇があったら、お遊びにおいでください?!沟珔s從沒正式邀請過她。其實,這并非正真的邀請行為,并不產(chǎn)生“邀請”的言外之意,只是說話人場面的應酬。真正的邀請行為會有具體的時間、地點等內(nèi)容。如果客人真的去訪問了,說話人反而會感到吃驚和尷尬。因此,在日語教學中,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首先我們有必要給學生分析說明日語的高語境文化特征,使學生理解日本獨特的文化風俗及特有的思維方式和表現(xiàn)心理。其次,可以通過對具體語料的語境分析、語境演示等方式指引學生重視語境,特別是關注語境下日語的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以期達到學生能在多樣化的語境下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并能利用語境知識對對方的話語進行恰當推斷,正確理解對方的言外之意。
間接言語行為理論讓我們不僅對話語的形式和交際功能有了更為深層次的理解,并對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重要啟示。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正確處理語言形式與功能的關系,增強語境的辨識能力,理解漢日語的社會文化差異對間接言語使用的影響。這樣才能準確得體地表達和理解話語,從而有效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因此,日語教學中應注重以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去指導教學,結合教材語料講授相關的語用知識和日語的文化背景知識,以期加強學生的語用意識。并通過任務型等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和主動性,最終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1] 孟瑾.日語語用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3.
[2] 徐昌華,李奇楠.現(xiàn)代日語間接言語行為詳解[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17.
[3] 小泉保.言外的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36.
H36
A
李玉華(1979-),女,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日語詞匯語法、日本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