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馬克思主義關于主體性的實踐理解

      2012-08-15 00:54:04紀萍萍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版) 2012年9期
      關鍵詞:客體馬克思哲學

      紀萍萍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主體性作為人的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始終吸引著哲學家的目光。無論是近代哲學家們對主體性所作的先驗的理性解釋,還是現(xiàn)代哲學家們對主體性所作的體驗的非理性解釋,都暴露了自身一些難以解決的理論矛盾和理論問題。而馬克思對人的主體性的思考則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和主體性都是人類所獨有的,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而人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并且人是作為主體性的存在。

      一、西方哲學中主體性的覺醒

      主體性問題的真正出現(xiàn)是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開始的。進入文明社會后,人類一方面從分不清自己與外物、視自己與自然物體為同質東西的混沌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自覺地成為自然界奧秘的發(fā)問者和探求者;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從與人的神秘互滲的狀況中獨立出去,成為不依賴于人的客觀世界。自然界這時才真正成為與人相區(qū)別且又作為人們認識對象的客體。古希臘哲學家對世界的本原或本質的探討、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討,形成了哲學本體論并局限于從本體論的框架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世界開始成為人的認識對象或思維的客體,而人則成為與它相對的世界的探索者和說明者。這就在人與世界之間建立了一種認知上的主客體關系,從而使人與自然、人與周圍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分離開來[1]。

      1)智者學派的開創(chuàng)人普羅泰戈拉提出了著名的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對人的主體性和主觀性的事實給予了肯定,帶來了人類主體意識的最初萌動,但從總體來說,在古希臘哲學中,無論是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柏拉圖的“理念世界”,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與“理性智慧”,都僅僅是蘊藏著主體性思想的萌芽,只是以迂回的形式間接地表達了人的主體性,主體的正式確立、主體性問題的正式提出及研究是由近代哲學開始的[2]。

      2)笛卡爾是近代哲學認識論轉向的最初代表。近代哲學中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可以說是以笛卡爾的“關于人的主體以及主體性問題的追問”為開端的。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反映了近代哲學自我意識的覺醒。由此確立了主體的能動性原則,將人的主體性問題鮮明地提了出來。笛卡爾主張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的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這樣的“我思”不是知識的對象,而是知識的先決條件。黑格爾曾經評價笛卡爾把哲學“一下子轉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范圍,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也就是轉入主觀性的領域,轉入確定的東西”[3]。

      3)其后的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休謨的不可知論都在不同程度上做著這樣的努力:試圖發(fā)現(xiàn)一種毋庸置疑的出發(fā)點,從而達到更可靠的“客觀知識”的一種努力;并強調對知識“主體”與“客體”劃分。而康德更是將這一理論做了更深層次的發(fā)揮。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人的主體性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確立。近代的理性主義集大成者黑格爾更是把主體與實體聯(lián)系起來,提出了“實體即主體”。實體具有主體的能動性品格,它本身有一個能動的發(fā)展過程,實體的發(fā)展最終通過人而獲得自我意識。這樣就把實體的客觀性原則和主體的能動性原則結合了起來。而他的整個邏輯學框架所論證的絕對理念的發(fā)展史,就是“自我意識”客觀化和絕對化的辯證運動的過程[1]。他的唯心辯證法具有批判性和歷史性的本質,是高揚人的自由和激發(fā)人的首創(chuàng)精神的有力武器,但由于他們以思辨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人的主體性,因而只知道從人的主觀、精神和意志方面去理解人的主體性[4]。主體失去了來自客觀對象的內在制約,膨脹為非對象性的本體,進而變成覆蓋整個世界的絕對規(guī)定。當主體因對象性關系的消解而本體化時,主體性本身也就終結了,它變成了純粹的主觀性。

      由上可見,以往的許多西方哲學家都對人的主體性思想進行了探索,但由于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他們只是從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特性、人的地位來說明人的主體性;而沒有考慮從實踐的視角去理解人的主體性。這為馬克思對人的主體性的探索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二、馬克思對人的主體性的論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對人的主體性問題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變革,超越了傳統(tǒng)哲學對主體性先驗的理性理解,揭示了人的主體性的科學本質。

      (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條講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保?]54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馬克思理解事物、感性、現(xiàn)實時,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是從主體的方面去理解。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體性學說的基石。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提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保?]57其中“改變世界”指出了主體性即是克服客體性,即改變客體性。唯物主義——承認現(xiàn)實主體的有限性,客體的外在性(即外在于我,不得不面對的困難),主體性正在于不斷克服這種有限性,不斷地超越自身(克服人生的困境就是一種提升)。

      (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對他的主體性思想有了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的闡述。馬克思指出,勞動者“只有作為工人才能維持自己作為肉體的主體,并且只有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工人”[6]53。在這里,馬克思將勞動者的身份與作為肉體的主體的生存聯(lián)系在一起,指出它是處于一定生產關系或社會關系中的存在者。馬克思還指出,在黑格爾那里“正像本質、對象表現(xiàn)為思想本質一樣,主體也始終是意識或自我意識,或者更正確些說,對象僅僅表現(xiàn)為抽象的意識,而人僅僅表現(xiàn)為自我意識”[6]100。

      在黑格爾哲學中,“歷史還不是作為一個當作前提的主體人的現(xiàn)實歷史,而只是人的產生的活動、人的形成的歷史”[6]97。馬克思認為歷史是作為一個當作前提的主體的人的現(xiàn)實歷史,主體是現(xiàn)實的主體,現(xiàn)實的人,“人始終是主體”[6]91。

      通過深入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堅持把作為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自然界的統(tǒng)一體的現(xiàn)實的社會理解為真正的、實在的主體和全部思維活動的前提[7]。他指出:“這個過程必須有一個承擔者、主體;但主體只作為結果出現(xiàn);因此,這個結果,即知道自己是絕對自我意識的主體,就是神,絕對精神,就是知道自己并且實現(xiàn)自己的觀念?,F(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自然界不過是成為這個隱蔽的非現(xiàn)實的人和這個非現(xiàn)實的自然界的謂語、象征。因此,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被絕對地相互顛倒了:這就是神秘的主體—客體,或籠罩在客體上的主體性,作為過程的絕對主體,作為使自己外化并且從這種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時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體,以及作為這一過程的主體;這就是在自身內部的純粹的、不停息的圓圈?!保?]113-114

      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一種需要即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一種手段。而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就是產生生命的生活?!保?]57“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6]57人是在生產勞動這種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中證明自己的主體地位的。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他的主體性思想。馬克思特別強調自己的哲學與舊唯物主義不同,不是從單純直觀的形式上去理解客體,而應“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即從“為我而存在”的角度和意義上,從與主體發(fā)生一定的“對象性關系”方面去理解客體[7]。馬克思說:“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fā)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存在的?!保?]81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人物施蒂納的“惟一者”?!拔覀冮_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是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xiàn)實前提。這是一些現(xiàn)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保?]67“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xiàn)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保?]72馬克思這里的“現(xiàn)實的個人”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人?!艾F(xiàn)實的個人”是馬克思學說的前提和出發(fā)點,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現(xiàn)實的個人”不僅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個人,是構成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而且是歷史活動的承擔者、作用者,是社會歷史過程的能動性根源,是社會歷史的主體[7]。這是馬克思在歷史唯物史觀中闡述的人的主體性。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看到:馬克思的人的實踐主體的主體性,是要求從現(xiàn)實、感性的角度出發(fā)去理解人的主體性,要求從人的主觀方面去理解人的主體性。由于在實踐的勞動過程中表現(xiàn)出兩種關系,一種是自然關系,一種是社會關系,因此,馬克思對人的主體規(guī)定性實質上包括了兩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現(xiàn)于主客體之間人的主體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二是表現(xiàn)于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即主體間性,并且,馬克思認為,即使是主客體之間關系也是以主體間的交往為中介的,因此,主體間的交往是人的生產活動賴以進行的必要條件。

      綜上可見,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認識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目的都是為了實踐。實踐是主體性的根本內容所在。解釋世界為了改變世界,而不是相反——改變世界是為了解釋世界。生活(勞動)成為理論的基礎。

      三、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的實踐理解的現(xiàn)實意義

      思想本身可以相對獨立于外在世界,所以認識不一定是現(xiàn)實的,但是實踐一定是現(xiàn)實的、歷史的,因為現(xiàn)實是人的實踐活動,而歷史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持續(xù)。因此,當主體性被作實踐解釋時,作為主體的人就被首先作為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了。

      詮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必須把實踐作為思考問題的出發(fā)點,從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去理解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不僅表現(xiàn)為認知能力和認知活動,更重要的是表現(xiàn)為實踐能力和實踐活動。其根本原因在于實踐的根本特征,即在于它不僅具有能動性、自覺性和選擇性,而且還特別具有創(chuàng)造性,能夠改變客觀世界的當下的存在狀態(tài),以適合主體或作為主體的人的各種需要[8]329。

      我們的人生籌劃是否具有真實性、有效性和力量,并不僅僅是由個體的人的籌劃活動本身確定的,而更多地則是由人的實踐活動確定的。如果一個人害怕失敗、缺乏冒險精神,那他就永遠無法確定個人選擇的正確性,從而也就永遠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活動之中,他的主體性也就因此無從體現(xiàn)也無從得到提升。這樣,他就不可能隨時調整和修正自己的人生籌劃,不能使自我的主體性不斷得到提升。

      因此,個體在自我的生存活動中若要充分體現(xiàn)出獨立的主體性,就應該具有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能夠隨時接受失敗、從容地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且能夠樂觀地面對逆境,及時調整目標、籌劃和手段。只有那種隨時準備好面對各種結果的人,才能充分地體現(xiàn)自己的主體性。正如蒂利希所言,作為個體的人,就是要有一種“生存的勇氣”,一種面對非存在或“虛無”的威脅“不顧”一切生存下去的勇氣[9]167。

      [1]高鴻.西方近代主體性哲學的形成、發(fā)展及其困境[J].理論導刊,2007(3):44.

      [2]趙海英.馬克思對西方傳統(tǒng)主體性理論的變革[J].長白學刊,2005(1):51.

      [3]黑格爾.哲學史演講錄(第4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4]白芳.重新詮釋馬克思關于人的主體性思想[J].棗莊學院學報,2011(3):3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王良銘.馬克思對近代西方哲學主體性思想的揚棄[J].江蘇社會科學,2008(6):54.

      [8]段德智.主體生成論:對“主體死亡論”之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蒂利希.存在的勇氣[M]//蒂利希選集(上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9.

      猜你喜歡
      客體馬克思哲學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舊客體抑制和新客體捕獲視角下預覽效應的機制*
      論著作權客體的演變
      關稅課稅客體歸屬論
      “活”源于怦然心動——寫生對客體借用中的情感因素
      抚顺市| 钟祥市| 隆安县| 都匀市| 鹤庆县| 游戏| 黄冈市| 东平县| 莆田市| 常州市| 青铜峡市| 泽普县| 永吉县| 凉山| 江油市| 枣庄市| 星座| 溧阳市| 阿克苏市| 新营市| 甘洛县| 樟树市| 阿图什市| 湘乡市| 海安县| 梓潼县| 德昌县| 华蓥市| 金山区| 紫金县| 龙山县| 祁连县| 襄城县| 安新县| 台北市| 安远县| 兴山县| 齐河县| 九龙城区| 台南市| 玉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