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福,李蕾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系,重慶400067)
文字如何產(chǎn)生?雖然眾說紛紜,但也有共識:文字是原始記事的發(fā)展?;诖?,研究的主攻方向便是描寫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的發(fā)展過程,即揭示文字與原始記事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隨著考古進展和研究深入,相承關系像迷霧一樣日益消散,它遮掩的鴻溝則逐漸顯現(xiàn)。文字果真由原始記事發(fā)展而來?
首先觀察誕生過程明朗的文字。上世紀20年代誕生的竹書由傈僳族人汪忍波創(chuàng)造。汪忍波曾游學云南各地,懂東巴文、哥巴文和漢字。其自述說:“漢族、藏族、納西族用文字記事,而傈僳族記事在木頭上……有爭論的時候,往往被會騙的人取勝,總是傈僳族遭罪……我才萌生了創(chuàng)造文字的念頭?!保?]目的非常清楚:用文字記錄傈僳語。談到過程他說:“整天地刻刻劃劃,后來無意中在一塊光滑的石板上劃成了幾個像字的符號,就這樣,天天劃個不停,竹片越劃越多,就改用筆寫,后來一共寫了十二本?!苯?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從竹書文字完全可以歸納分析出維西傈僳語的語音系統(tǒng),沒有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點滴遺漏。這在云南幾個音節(jié)文字,如彝文、哥巴文、瑪麗瑪薩文的音節(jié)表音中是極為罕見的。”[2]竹書與傈僳語音節(jié)系統(tǒng)整體同構,準確性和全面性超過汪忍波熟知的任何其它文字,只能是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不難設想,汪忍波的目的明確后,首先就要在漢字那樣表意與哥巴文那樣表音之間做出選擇。一旦確定表音,接著就是從茫??谡Z中概括出語音系統(tǒng),并將其符號化。表面看,他“天天劃個不?!笔莿?chuàng)作和蓄積符號的過程,實質(zhì)上卻是歸納傈僳語音節(jié)系統(tǒng)并將其符號化的過程。至于880個符號的形體,僅有4%與漢字、哥巴文或東巴文相同。竹書顯然是傈僳語的延伸,而非任何文字的發(fā)展。
竹書還吸取了幾個現(xiàn)成符號,而諺文則與傳統(tǒng)符號無關。朝鮮人長期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形成所謂吏讀字。漢字畢竟不是為朝鮮語而設計,吏讀字自然會使用不便。直到15世紀,學者們在李世宗率領下奮斗20余年,創(chuàng)造了共有28個字母的音素文字——諺文。創(chuàng)造者目的明確——記錄朝鮮語。創(chuàng)制過程中,學者們先后13次前往中國學習音韻知識和記音方法。這顯然是為了掌握分析語音的工具和尋求將口語轉(zhuǎn)化為書面語的途徑。至于符號的形體,則全部根據(jù)所表音素的發(fā)音方法或原理設計制作。例如“□”表示舌頭接觸口腔上壁,“□”表示發(fā)音時的口形。諺文的符號與任何傳統(tǒng)符號沒有瓜葛,只能視為朝鮮語的延伸,不是任何其它事物的發(fā)展。
反之,吏讀字多半取形于漢字,萬葉假名全部取形于漢字,它們就是漢字的發(fā)展嗎?漢字在一世紀傳入日本,在使用漢語、漢字的漫長過程中,日本人逐漸萌發(fā)出記錄日語的想法。受朝鮮吏讀字啟發(fā),日本人大膽創(chuàng)新:一是不管意義如何,只利用漢字的形和音記錄日語中發(fā)音相似的音節(jié),即所謂“音讀”;二是不管讀音如何,只用漢字的形和義記錄日語中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即所謂“訓讀”;“經(jīng)過長達近三個世紀的創(chuàng)造和努力……日本人逐漸摸索出一系列可以代替日文助詞或助動詞的漢字。”[3]八世紀初誕生的萬葉假名,就是三大創(chuàng)新的成果。就個體看,音讀字與漢字形體相同、讀音相近,表示的內(nèi)容截然不同;訓讀字與漢字形體、意義相近,而讀音大相徑庭。就群體看,音讀字與日語音節(jié)系統(tǒng)吻合,這是漢字所沒有的;就整個系統(tǒng)看,萬葉假名是記錄日語的音節(jié)文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意音文字。因此學者評價萬葉假名說:“古代日本人通過幾個世紀的實踐和努力,從漢字中總結(jié)摸索出與日常口語語音相似的字音作為文字,創(chuàng)造了日本古代最早的文字”。[4]全部取形于漢字的萬葉假名尚且是為記錄日語而創(chuàng)造的新型文字體系,其過程被公認為日語的書面化;部分取形于漢字的吏讀字,自然“是古代朝鮮人模仿中國漢字的結(jié)構方式,自行創(chuàng)造的文字體系。……是旨在解決口語書面化方面的重要成果”。[5]
誕生過程明朗的文字往往是語言的延伸,誕生過程不明的文字卻一律被認為是原始記事的發(fā)展。原始記事有圖畫記事、符號記事和物件記事三種[6],從而有三種文字起源理說。
一、圖畫分離說。在世界各地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用于記事的圖畫時有發(fā)現(xiàn)。它們繪在巖石、獸皮、木板、樹葉上,或單獨記錄完整事件,或幾幅共同表現(xiàn)復雜故事,被稱為圖畫記事。歐洲學者威廉·瓦爾博頓于1738年提出,圖畫記事是文字的前身。其觀點被學術界廣泛接受,并演繹成由圖畫而文字的理論。論者以為,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畫面中的符號會不斷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符號可能率先成為單字;隨著單字的增多,按空間位置排列符號的圖畫式結(jié)構逐漸分崩離析,最終形成按語句方式排列的文字行列,從而成為文字。論者把阿茲特克人的記事連環(huán)畫視為第一階段;圖畫性很強的埃及圣書字視為第二階段;符號簡單概括的漢字視為圖畫記事發(fā)展為文字的最后階段。
二、符號積累說。甲骨文誕生前半個多世紀,殷墟就是商的首都。商王若有圖畫記事的傳統(tǒng),必然留下大量資料。實際上,記事連環(huán)畫和象形性很強的文字均杳無蹤影。相反,從舊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起,就陸續(xù)有原始符號出土。因此我國學者往往排斥圖畫分離說,認為漢字由原始符號逐漸積累而成。例如魯迅《門外文談》說:“社會里,倉頡也不止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耳相傳,文字就多起來,史家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由來,恐怕也逃不出這例子的。”郭沫若則從中國推及世界,聲稱:“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語言一樣,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頭嘗試到約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選練、發(fā)展出來的。”[7]
三、物件記事轉(zhuǎn)變說。物件記事種類繁多,我國有學者提出,漢字可能由結(jié)繩轉(zhuǎn)變而來;美國學者Denise Schmanbt-Besserat則認為,楔形文字由泥球記事轉(zhuǎn)化而來。他說:早在9000多年前,兩河流域就出現(xiàn)了用泥制小件標志不同實物的記事系統(tǒng)。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該系統(tǒng)發(fā)生兩種變化:要么單獨使用的泥土標志被鉆上小孔,以便串在一起;要么若干標志裝在一個空心泥球之中;用以表示每次奉獻的物品或交易貨物的種類、數(shù)量。后來受印章的啟發(fā),在每個標志裝入泥球前,人們都用它在泥球表面壓一個痕跡。于是即使不打開泥球,也知道其中的內(nèi)容。這時泥球中的標志就顯得多余了,從而為泥板的問世提供了條件。公元前3100年左右,壓印了標志痕跡的平面泥板取帶了泥球,文字就出現(xiàn)了。結(jié)論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字的出現(xiàn),代表著淵源于大約公元前一萬一千年的記錄系統(tǒng)在變革中的必然階段?!保?]
在文字由原始記事發(fā)展而來的信念指導下,人們始終把尋求兩者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作為主攻方向。論者以為,隨著考古材料的日益豐富和研究的深入,原始記事與文字的關系會日趨明朗,但事實恰恰相反。首先是圣書字破譯后,人們發(fā)現(xiàn)文字與圖畫有著根本不同的性質(zhì)。象形性比甲骨文強得多的圣書字卻有一個完整的表音符號系統(tǒng),其精密性遠遠超過其它任何自源文字;例如“”“”“”貌似圖形,卻是典型的音符,表示輔音b、m、rw。象形特征用以判斷文字的發(fā)達程度尚且靠不住,更莫說作為文字起源于圖畫的證據(jù)。并且阿茲特克人的圖畫記事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根本沒有分離為文字的跡象;而楔形文字、圣書字和甲骨文出現(xiàn)之前,蘇美爾人、古埃及人、商人卻沒有使用圖畫記事的經(jīng)歷。因此“迄今為止所有的材料也都不支持‘圖畫而文字’的理論[9]?!狈柗e累說也無法自圓其說:一方面“在長達幾千年的石器時代。原始符號根本沒有大量積累起來”[10]。另一方面,中國境內(nèi)只有500多種早于甲骨文的原始符號出土,即使武丁時代的巫師能夠把它們?nèi)渴占饋恚搽y以創(chuàng)造出多達4500字的甲骨文!事實上,“《新編甲骨文字典》所收3000多個字中,僅有40余個與原始符號形體相似,這意味著,即使甲骨文中所有與原始符號形體相似的字都來自原始符號,也有90%的原始符號沒有躋身甲骨文,或者說甲骨文至少98%不是來自原始符號?!保?1]物件記事轉(zhuǎn)變說同樣不可置信。泥土標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五六千年,好不容易積累起500余種符號??墒窃缙谛ㄐ挝淖值?500多個字符中,與泥土標志形體相似的僅僅33個。[12]即是說,94%的原始符號沒有躋身楔形文字,而楔形文字又有97.8%并非取自泥土標志。何況字與泥土標志之間的差異遠遠不是符號的立體性或平面性問題。不過必須指出,物件記事轉(zhuǎn)變說打破了文字只能起源于書寫符號的思維藩籬,極富啟發(fā)意義——既然實物符號可以轉(zhuǎn)變?yōu)闀鴮懛?,難道說的符號不能轉(zhuǎn)變?yōu)閷懙姆枺?/p>
自源文字很少采納原始符號,表明原始記事對文字的貢獻不在符號本身,而在其它方面。原始記事是書寫記錄的鼻祖,當社會發(fā)展到需要記錄語言的時候,啟迪人們建立語言可以記錄的理念,非它莫屬。所以許逸之先生說:“過去講陶文多注意其形體以求與后來的文字‘一脈相承’或‘同出一轍’。實際上符號之形體可能對文字之創(chuàng)始影響比較小,符號對文字創(chuàng)始之影響之大者在于‘符號之可以創(chuàng)作’這觀念里?!保?3]一個句子、一條短語、甚至一個詞的書寫,都可能把原始記事理念提升為語言可以記錄的理念,從而使人們與汪忍波、李世宗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要害問題仍是將語言轉(zhuǎn)化成文字,還是將原始記事改造成文字。許逸之先生指出:“由符號的應用進入文字的創(chuàng)始實在只有‘一念之差’,但是這所差之一念在心不在物?!保?4]此言極精。但他認為心中那一念就是給原始符號確定讀音,即“把符號接到語言上面去”,則與事實相悖。應該顛倒為“把語言接到符號上面去”。
從理論上看,原始記事發(fā)展成文字可能性小,語言延伸為文字可能性大。從有思想感情起,人類就有表達交流思想感情的各種方式,如語言、圖畫記事、符號記事、物件記事等等。“根據(jù)對生活在距今4萬年前化石智人——尼人聲道模型的測定,他們發(fā)不出清晰的[a],由此推定,人類有聲分節(jié)語言的出現(xiàn)不會早于4萬年前?!保?5]經(jīng)“科學的方法,如碳-14測定年代,以及史前的氣候資料和考古學的分析,使我們知道,最古老的巖畫創(chuàng)作于距今約4萬年之前?!保?6]一塊刻有符號的馴鹿骨,可能記錄了時間推移的情況,表明符號記事誕生于3萬年前。[17]山頂洞人葬禮使用的赤鐵礦粉末,尼安德特人寄托哀思的石子,應是物件記事的雛形。即使以阿志里洞穴的彩色石子為起點,物件記事也出現(xiàn)在兩萬多年前。可見語言、圖畫記事、符號記事和物件記事,在各自軌道上運行了幾萬年。因其功能不同必然要形成截然不同的結(jié)構。當社會發(fā)展到迫切需要文字時,它們中誰最容易演變成文字呢?
圖畫記事的基本原則是利用平面空間記錄或表達思想感情;圖畫中,局部與局部之間一律模擬三維空間的原則,有大小、形狀、位置之分;圖形個體通常以具體事物為描摹對象,缺乏概括性。圖畫記事要發(fā)展成文字,必須突破三大難關:一是徹底放棄平面布局理念,所有圖形按言語順序排列成鏈;二是每個圖形必須變成詞符,大象與老鼠、宇宙與秋毫不分大小;三是需要充足的圖形個體,數(shù)量應與詞匯大致對稱。符號記事主要是利用單個符號記錄或表達思想感情,要演變成文字,同樣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徹底拋棄單獨使用的傳統(tǒng),要模擬言語用詞構成句子的方式把符號排列成鏈;二是全部符號由表意符號轉(zhuǎn)變?yōu)楸碓~符號;三是大量增加符號,以便與詞匯對稱。實物記事演變成文字的困難最多。按Denise Schmanbt-Besserat說法:“用粘土標志的平面形象來代替標志本身,這是古代記錄系統(tǒng)和文字之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保?8]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僅僅把立體粘土標志變成了平面書寫符號,或者說把物件記事變成了符號記事。發(fā)展成文字的道路,依然艱巨漫長。相反,“文字與語言是最為典范的異質(zhì)同構關系”,[19]從語言到文字不需任何革命性變化。文字實際上是一種語言編碼,而語言編碼有多種方式。像汪忍波、李世宗那樣一下子設計出表音文字,難度的確很大。而把口頭的詞轉(zhuǎn)化為書寫的詞,則非常容易。只要把一句話中的每個詞書寫下來,就能記下這句話;推而廣之,所有的話都能記錄下來。從口頭的詞到書寫的詞只是一小步,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
簡言之,原始記事發(fā)展成文字至少要闖三大難關,把表意圖形變?yōu)樵~符只是其中之一。而語言延伸為文字只有一道難關,即把詞變?yōu)樵~符。兩者難度相當,文字的創(chuàng)造者豈會舍易求難!
從實踐上看,由語言延伸而來的痕跡在自源文字中清晰可見。其一,自源文字與竹書、諺文一樣,在相對較短時期內(nèi)產(chǎn)生?!?922年8月汪忍波開始了竹書的創(chuàng)造”,[20]“三個月后創(chuàng)造出了三百多個字”。[21]李世宗1418年即位,《訓民正音》于1446年刊印,其間只有20多年。兩河流域是楔形文字發(fā)祥地,“歐貝德人可能是兩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塞姆人進入兩河流域北部。歐貝德人和塞姆人均未大量使用象形符號。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進入兩河流域南部,蘇美爾人吸收歐貝德人和塞姆人的文化,很快就有了象形文字……一些學者甚至假定,要么‘這種文字是憑空制造出來的’,要么是‘蘇美爾人隨身帶來了詞的文字的原則’”。[22]由于氣候干燥,“尼羅河就像一部保存完好的編年體史書,雖然不是所有頁碼完好無損,但整體線索相當清晰。相對其它自源文字來說,圣書字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甚為明朗。”[23]而圣書字在第一王朝的出現(xiàn)依舊顯得突然,以至大衛(wèi)·迪林格認為:“它是被一位熟悉文字的人當作一個統(tǒng)一整體一下子人為地創(chuàng)立的?!保?4]甲骨文是商代巫師的杰作,“商人曾多次遷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鄭州商城無疑是其早期都城之一,它比殷墟早300年左右,面積也更大,遺址中沒有發(fā)現(xiàn)一塊有字甲骨;盤庚遷殷后的50年內(nèi),仍然不見文字的蹤影;在有雄才大略的武丁執(zhí)政的59年期間,甲骨文迅速崛起”。[25]自源文字的突然出現(xiàn)表明,其創(chuàng)造者像汪忍波、李世宗一樣,選擇了延伸語言的便捷坦途,沒有選擇改造原始記事的艱險小道。
其二,自源文字一般屬于表詞文字,表明創(chuàng)造文字的途徑是把口頭的詞轉(zhuǎn)化為書寫的詞。楔形文字、圣書字、印章文字、線形文字、甲骨文和瑪雅文是世界公認的自源文字?!俺糯《鹊挠≌挛淖忠驗闆]有破譯而無法歸類外,所有自源文字都屬于一種類型——表詞文字”。[26]這不是偶然的巧合,卻是字由詞轉(zhuǎn)化而來的鐵證。若非如此,字詞對應不可能在多種自源文字中同時呈現(xiàn)。理由是,原始記事中的符號一律屬于表意符號,其意義相當于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甚至一個故事,而言語又有篇章、段落、句子、詞、音節(jié)、音素等多種單位。唯有用語言銜接符號,即把口頭的詞轉(zhuǎn)化為書寫的詞,才能形成字與詞對應的宏觀局面。若用符號銜接言語,必有圖形、句意符號、表詞符號相混雜的情況。從而誤入東巴文歧途,歷經(jīng)數(shù)百年也難以成為表詞文字。
其三,多樣化的造字方法恰與詞的特征吻合,表明詞的特征是設計字形的根據(jù)。一切符號都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體,而用什么能指表示什么所指又含有符號創(chuàng)造者的“動機”。常見的動機是能指與所指“表現(xiàn)出某種性質(zhì)的共同性”。[27]記事符號是表意符號,以意義為所指,常見動機就是以形示意;字是表詞符號,以詞為所指,常見動機是以形示詞。由于詞是語音和意義統(tǒng)一體,字就有表意、表音和兼表意音三種動機。表意動機是表意符號和字共有的,而鄭樵《通志·六書略》說:“畫取多,書取少?!眲t劃清了它們的界限。字形表現(xiàn)詞義特征,而詞義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概括的反映,因此字形通常比表意符號概括簡略。如“水”、“木”只表現(xiàn)主要特征;“?!?、“羊”僅表現(xiàn)頭部。表音則是記事符號沒有而文字常見的動機。《卜辭通纂》第375片屬甲骨文一期文獻,其中“其自東來雨”(將從東邊來雨嗎?)一句由5個詞構成。除“雨”外,其它四個詞都是用表音法寫下來的。據(jù)鄭振峰先生研究,甲骨文獻共有1229個假借字,其中957個未見記錄本詞。這種只被借用記錄它詞的假借字,占總字數(shù)的65%。[28]人們納悶有那么多的假借字沒有作為本字使用。其實許多假借字本身就是根據(jù)詞音特征設計的。意音也是原始符號沒有而文字常見的動機。據(jù)統(tǒng)計,僅甲骨文一期就有194個兼表現(xiàn)詞義和詞音的所謂形聲字,而在整個甲骨文階段,共有形聲字319個,總數(shù)比象形字還多9個。[29]字形設計的表意、表音和意音三種動機,與詞的特征全方位吻合。它們在早期自源文字中同時出現(xiàn),雄辯地證明字由詞轉(zhuǎn)化而來。
此外,合文作為文字特有的書寫單位,也顯示字與詞關系密切而與圖形相去甚遠。在以方塊為書寫單位的甲骨文和瑪雅文中,常有幾個字擠在一塊的所謂合文。例如甲骨文“”(刀方)、“”(黃牛)、“”(三萬),金文的“”(二人)。如果是用原始記事方法表示黃牛,只得畫一條牛并涂成黃色;表示二人,通常要畫兩個人。而文字依仗語言,則能以詞為書寫單位?!叭f”或“二人”雖然是詞組,合文反映時人對詞的認識還很幼稚,卻體現(xiàn)了文字與原始記事的根本差異。
綜上所述,創(chuàng)制過程明朗的文字,往往是語言的延伸而非原始記事的發(fā)展;自源文字創(chuàng)制過程雖不明朗,但從理論上看,原始記事發(fā)展成文字可能性小,語言轉(zhuǎn)化為文字可能性大;從實踐上看,沒有由原始記事發(fā)展而來的證據(jù),卻有由語言脫胎而來的痕跡??梢娢淖值膭?chuàng)造不是“把符號接到語言上面去”而是“把語言接到符號上面去”。因此,文字與原始記事之間根本就沒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尋求這種子虛烏有的關系,是文字起源研究最大的誤區(qū)。
[1]汪忍波等.祭天古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873.
[2]高慧宜.從傈僳族竹書之發(fā)生看文字發(fā)生的復雜性[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2).
[3][4]梁海燕.“萬葉假名”的創(chuàng)造及其意義[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2).
[5]朱松植.漢字與朝鮮的吏讀字[J].延邊大學學報,1987,(4).
[6]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fā)明[J].考古學報,1981,(1).
[7]郭沫若.奴隸制時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44.
[8][12][18]王世元.文字的始祖[A].語言與人類交際[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112.112.111.
[9]何丹.論“圖畫文字說”的原始版[M].浙江大學學報,20004,(5).
[10][19][22]李萬福.突變論——關于漢字起源方式的探索[J].古漢語研究,2000,(4).
[11]李萬福,李蕾.積累說質(zhì)疑[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8,(2).
[13][14]許逸之.中國文字結(jié)構說匯[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101.
[15]李葆嘉.人類文字起源多元發(fā)生論[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6).
[16]E·阿納蒂著,陳兆復譯.世界巖畫研究概況——一份送交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A].國巖畫發(fā)現(xiàn)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93.
[17]查爾斯·鮑伊爾.人類文明史圖鑒——人類的黎明[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2001.73.
[20][21]高慧宜.傈僳族竹書文字研究[M].上海:華東師大學出版社,2006.3.8.
[23]李萬福.圖說文字起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16.
[24]大衛(wèi)·迪林格,THE ALPHABET A Key to the History of Mankind[M].1948.79.
[25]李萬福.文字起源的突變特征[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8).
[26]李萬福.圖說文字起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209.
[27]特倫斯·霍克斯.結(jié)構主義和符號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32.
[28]鄭振峰.從甲骨文看上古漢語中的假借現(xiàn)象[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9,(4).
[29]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tài)演進的系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1994,(3):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