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輝
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專業(yè)理論水平和業(yè)務素質的重要途徑,既是教師職業(yè)對教師本身提高的要求,也是社會關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具體體現。隨著基礎美術教育改革的深化,關注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改變農村學校美術教育的落后局面,除了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關鍵是提高在職農村美術教師的教學水平,從根本上縮小學校之間的教學差異,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美術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因此,加強農村美術教師的在職培訓尤為重要。
伴隨著美術新課程的實施,許多農村美術教師出現了對新課標、新教材和新教法的不適應,加強農村美術教師培訓,成為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一環(huán)?;诮處煂^續(xù)教育的理解和認同,引發(fā)我們對農村美術教師培訓的思考,傳統(tǒng)的美術教師培訓強調知識與技能的訓練,主要通過專家講座、組織聽課、教研評課、組織研討等形式來進行。在整個培訓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可以簡稱為“接受型”的培訓方式。這種培訓形式,教師參與的熱情不高,培訓效果不好。
新課程理論指導下的美術教師培訓,不僅是為了幫助美術教師提升必要的專業(yè)知識、技能及對新課標的解讀,還要提升美術教師對教育文化的理解力,增進文化素養(yǎng),希望把美術教師培養(yǎng)成為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師。即教師應該成為美術教學的實踐者與研究者,而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遞者。因此,“參與型教學”理論強調,改變美術教師的培訓形式,就應轉變美術教師參加培訓的被動狀態(tài),使參培教師能夠主動參與其中,不僅是知識的旁觀者,而且是知識的參與者。合作性原理指出,新的教學方式不是基于劃一教學的學習,而是每一個人的多樣性得以交流的“合作性學習”[1]?;谝陨显?,在對農村美術教師的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參與型”培訓是目前教師樂于接受的形式。只有關注教師的需求,關注教師的終身成長,才能激發(fā)農村美術教師主動參與的熱情,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通過設計農村美術教師感興趣的專題,組織項目培訓,為教師創(chuàng)造深度學習的機會,經歷“發(fā)現問題——形成課題——開展研究——解決問題——經驗交流”的培訓過程,使每一位學習者成為培訓的探索者、研究者、知識的發(fā)現者與建構者,實現美術教師培訓的轉變。它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具有更大的綜合性;第二,具有更多的開放性;第三,具有更強的探究性;第四,表達方式的多樣性;第五,具有更多問題的選擇性;第六,關注培訓問題的過程性;第七,實現結合教學的實踐性[2]。
已有的農村美術教師培訓,存在遠離學科教材內容、理論性過強等問題,缺少對中小學農村美術教師實際的了解,對一線農村美術教師的幫助不大,影響了教師參加培訓的熱情。當然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如美術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不高,專業(yè)水平不過關,對新課標、新教材的思想抵觸,駕馭課堂教學能力不足等諸多因素?,F就農村美術教師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1.缺少學科領域的研究性培訓人員。農村美術教師培訓人員的組成,一是來自于高校的外聘專家和學者,二是基層學校的省市級骨干教師。
外聘專家的理論教學容易脫離教學實際,教師面對高深的教育理論,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缺少參與其中的感覺,教師難以將自己的教育實踐與專家講授的理論對接,自然就不能激發(fā)起農村美術教師的學習興趣。
作為省市級骨干教師,雖然有著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但存在技術性大于理論性的問題,教學活動側重達到別人設計好的目標,過分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認為教師能做的工作就是:“對于給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在各種可能的完成途徑中,選擇哪一種途徑具有相對更大的效用,以便在實踐中運用?!边@種培訓缺陷在于:第一,培訓教師的視野不夠開闊;第二,培訓教師的培訓局限于學科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第三,對學科培訓的深層目的缺少透徹的了解;第四,缺少對自身教學經驗推廣效果的實際反饋和跟蹤調查。
而學科領域專職培訓人員,需要具備必要的理論素養(yǎng)和學科教學經驗,需要對培訓目的、培訓行為、培訓方法、課程原理等做深入的研究。還要能夠經常深入課堂一線研究教學,及時發(fā)現課堂教學問題,針對教師的共性問題定期進行培訓,對于個性化問題通過交流接觸給予幫助解決。如果能這樣,必然會受到農村一線美術教師的歡迎。
2.缺少適合農村美術教學的培訓資源。美術專業(yè)學科知識培訓內容,以往偏重傳統(tǒng)的技能和技巧訓練,缺少適合教材內容的知識更新;缺少適用區(qū)域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培訓課程;缺少具有地區(qū)特色的教學資源。
3.缺少連貫性的美術培訓形式?;鶎愚r村美術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太少,雖然到今年暑期為止,長春市已舉辦了四期大型的市級骨干教師培訓班(三年一屆,其中包括美術專業(yè)),但是,能夠參加市級培訓的一線農村美術教師人數很少,只有教研員與極少數骨干教師參加。如,2011年暑期(8月19日—22日)由市繼教辦組織的長春地區(qū)市級骨干美術教師培訓班,小、中、高美術教師參加人數總計89人,其中小學美術教師占50人。在對小學美術教師發(fā)放的50份基礎情況調查問卷中(回收44份,回收率為88%),來自各市區(qū)直屬學校的美術教師16人;其它城區(qū)普通學校美術教師20人;來自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美術教師只有8人,只占參加調研總人數的16%。
培訓間隔時間太長。就拿長春市內的美術教師來說,一年能夠接受一次系統(tǒng)培訓就算不錯了。進一步關注農村美術學科教師培訓,加大培訓力度,為農村一線美術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才能促進農村美術教學的發(fā)展。
4.缺少對農村美術教師培訓需求的了解。魏書生曾說過:“需要是每個人的欲望、本能、目標、理想?!盵3]作為教育工作者,參加培訓提升教學能力,實現教學理想,是人生的一種高級需要。作為培訓者,培訓內容要關注教師需要的廣度和深度,培訓進度要適度,才可以保證培訓的有效性。通過調研發(fā)現,接受培訓的農村美術教師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需要:第一,初級需要——只需要能夠理解教材,勝任教學任務,完成工作目標;第二,中級需要——希望能夠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理解教學目的,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完善自我;第三,高級需要——希望實現自身的價值,服務社會,具有奉獻精神,希望改變教學現狀。
1.組建一支高素質的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隊伍。組織人員經常深入教學一線,了解一線教師所需、所想、困惑和不足,定期進行教學專家會診,幫助教師解決一些教學實際問題。培訓應實現“三為主”的教學原則,即指培訓應“以學員為主體、以培訓教師為主導、以解決教學難題為主線”。其中“以學員為主體”應力求讓學員在培訓中各有所得、一舉多得、自求自得;“以培訓教師為主導”要求培訓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了解需求、培訓得法;“以解決教學難題為主線”是培訓者與被培訓者雙向交流的過程,幫助學員完成自我提升的過程。
2.加強城鄉(xiāng)合作,組建合作校,開展幫扶助教等活動。針對城鄉(xiāng)的差異,加強校與校之間的合作,加強教師之間的學習交流,共享教育信息資源,幫助農村一線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梢园艳r村教師“請上來”,還可以讓專家“走下去”。合理采用送課下鄉(xiāng)教學,有效幫助一線教師解決教學實際困難。當然,送課下鄉(xiāng)培訓不應忽視城鄉(xiāng)教學環(huán)境、條件、設施及教師自身素質的差異,作為培訓者有必要深入基層,走進農村基層美術教學的課堂,感受真實的教學情境,采用符合農村需要的培訓內容和教學手段,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培訓效果。
3.運用網絡培訓平臺,擴大培訓內容,拓寬培訓渠道,實現多元與多層次培訓教學。2011年,長春教育學院已經開通了MOODEL平臺,這是現代化教育手段在培訓理念、手段上的更新和進步。有利于建立現代化的網絡遠程培訓機制,實現利用網絡資源庫擴大培訓規(guī)模、增加培訓內容,實現跨地區(qū)多層次的培訓,解決培訓資源不足的問題。
4.組織微型課程開發(fā),拓寬教育資源。微型課程是20世紀80年代后世界各國課程開發(fā)的一種新趨勢。它在一門學科的范圍內,通過一系列半獨立性的專題(單元),使課程既能適應不同學員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體現差異教學理念,又可以及時反映社會和科技的發(fā)展(不會出現沒有主題或無法體現學科特點的問題)。大部分微型課程都是結合現實、結合學生關心的問題開設的。微型課程的開發(fā)不僅可以照顧到學生程度的差異,而且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選擇機會,為搞活選修課程奠定了基礎。[4]
5.有組織地進行小課題研究,倡導每一位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的意識。只有拉近培訓機構與一線教師的距離,實現專家引領式的教研一體化研究,才能實現教師的跨越式發(fā)展。
小課題研究屬于教師教學的行動研究,是從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入手,最終尋求問題的解決,它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因此,發(fā)現問題是行動研究的起點,幫助教師發(fā)現課堂教學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界定。這里的問題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看似平常的問題或困惑,如新的教學方法如何實施、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對某項內容的學習興趣為何不高等等。這些看似平常的問題,都可以把它轉化為課題,開展教學行動研究,提升自我的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水平[5]。
當然,這也是教師開展校本研究的前提,在開展小課題研究時,要求教師按照選題要小、選題要準、研究要實的原則,實現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小課題研究的思路可以概括為:“確定問題——預設目標——設計步驟——查找資料——總結成果”五個步驟。
改進農村美術教師培訓的形式,不斷探索農村美術教師培訓的新方法,成為新形勢下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
[1]鐘啟泉.課程的邏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68.
[2]夏正江.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的學生:差異教學的原理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8.276-277.
[3]魏書生.教學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251-253.
[4]陳玉琨,沈玉順,代蕊華,戚業(yè)國.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教育科出版社,2001.
[5]申繼亮.教學反思與行動研究:教師發(fā)展之路[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