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慶
歷史與社會課堂追問有效性思考
徐 慶
在歷史與社會課上,課堂追問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老師和學生進行課堂互動的主要方式。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作者對人教版 《歷史與社會》課堂追問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
課堂追問;歷史與社會;有效性
人們對知識的探求都是從對問題的思考開始的。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進而對問題進行思考。而老師提出的問題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呢?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提問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理想情形,課堂追問能促進學生思維,進而形成對問題的深度思考。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追問促進學生思維,激勵學生實現(xiàn)預期的課程目標,是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溝通和聯(lián)系的橋梁。課堂上教師追問和學生回答是老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信息交流過程,也是老師和學生進行合作的過程。課堂追問在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方面的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課堂追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當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提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而再進行追問,這樣就可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當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對學生進行適當點撥,再對所提問題進行追問,學生進而振奮精神,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教師提問、追問,學生討論然后進行回答,不僅是一個交流和認知的過程,也表現(xiàn)出老師和學生的情感。因此,課堂追問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極大的好處。
2.課堂追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啟發(fā)思維,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有效思考問題,進而獲取知識和能力??墒沁@個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學生的思維總是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候,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追問,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得到啟發(fā)。
在課堂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學生回答問題往往不會很全面,忽略某些重要的內容,得出的結論也會過于片面。在學習新的內容時,不能夠將知識連貫起來,全面的把握重點。如果教師能對學生進行追問,不斷啟發(fā),進而做出總結,那么學生就能夠比較牢固和系統(tǒng)地掌握課堂所學的內容。
3.課堂追問可以獲取反饋信息。語言是表達思維的方式,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可以反映出思維狀況。與作業(yè)、考試相比較,這種方式顯得更加及時和清楚。教師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思維狀況,進而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合理的引導學生思維。
1.設計追問內容。在社會與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就課堂內容進行追問,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思維上的擴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追問內容的設計,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確定,課堂追問要服務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追問。其次,要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出發(fā),追問內容難度要適宜,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
2.選擇追問方式。追問內容決定追問方式,追問內容不同,則追問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課堂上教師應盡可能的選擇多種追問方式,因為學生的層次不同,教師可以將課程的教學難點分層次進行提問。學生回答完老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可以接著追問與之相關的問題,這種方式叫做跟蹤追問。比如老師在講到西安事變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學生回答完以后,老師可以接著追問:“西安事變發(fā)生后。出現(xiàn)了哪幾個政治派別?”“殺了蔣介石會有什么后果?”等相關問題。逆向追問是另一種追問方式,能夠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追問學生,反過來學生也可以追問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互相追問,這些都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1.追問內容的針對性。課堂追問要有針對性,而且要緊扣教學目標,使得教學重點更為突出,從而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如果隨意追問將會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率,從而偏離教學目標。
2.追問難度的適宜性。心理學上將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未知區(qū)作為人類認知水平的劃分,而且認為這三個層次是逐步轉化的過程。課堂追問不應當停留在已知區(qū)和未知區(qū),難易適中的追問,不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也不會使學生有挫敗感從而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使得課堂提問及追問失去了教學提問的功效。因此,教師追問應當停留在已知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點上,這樣不但可以復習原有的知識,還可以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從而使得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并引導學生上升為已知區(qū),符合教學目標的課堂追問就是找到教學內容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在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追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產生有機聯(lián)系,使得新知識有實際意義,并實現(xiàn)有意義的學習。
3.追問指向的明確性。有意義的課堂追問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貼近學生學習實際,用歷史的眼光,獨創(chuàng)的精神和道德素養(yǎng),使教材精神和教學思路完美呈現(xiàn)。如果課堂追問目標不明確,過于隨意,課堂教學將會不完善,偏離教學中心,針對性下降,從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教學追問應當緊密圍繞教學目標進行,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以及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權衡并最終決定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追問。課堂追問應當有代表性,通過課堂提問要達到什么目標,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應當胸有成竹。
4.追問內容的層次性。課堂教學追問要有層次性,問題的設計具有遞進性,能夠層層深入,難度適中。合適的課堂追問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且能夠開拓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形成發(fā)散思維,更為深入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學習和運用。教師設計的問題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學生情感的迸發(fā),以問感悟,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學生對適宜的課堂問題,不僅可以給出答案,講出原因和道理,并能激發(fā)自己的情感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理解。
當然,課堂追問不僅僅針對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還是其他學科有效教學的手段。課堂追問的方式和藝術有很多,但是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對于“課堂追問”該如何發(fā)揮并成功應用,需要各位老師增強自己的主導意識和角色意識,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習,一切為了提高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抓住課堂教學的實質,使課堂追問成為真正的互動平臺。
5.追問要立足史實,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在學生掌握了課本上的知識后,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從多方面進行追問,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另外,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傳承民族精神,課堂上多角度的追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猜想能力。老師在設計問題時,要盡量考慮學生學習的情況,使學生有話可說,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
歷史與社會這門課程是開放的,其主要特點是,首先,基于學科并且超越學科、進而面向世界;其次,始于課堂并超越課堂、融入社會生活。因此,課堂追問要聯(lián)系實際問題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外界環(huán)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我在教學中國面臨的資源問題時,會給學生一些關于水資源和水價等方面的資料,然后對學生進行深程度的追問,“如果你是一名投資商人,如果你要投資一個養(yǎng)魚場,你將在哪個地方選址”這種問題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貼近實際生活,能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就更加全面。
課堂追問是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思維,進行知識傳授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歷史與社會課堂中,采用課堂追問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營造出老師與學生互動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現(xiàn)如今課程改革的契機下,每個老師都要在課堂追問中轉變以往的舊觀念,不斷的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采用新的課堂追問技巧,老師的教學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1]竺曉蓮.《歷史與社會》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探索[J].中學英語之友.教育研究與實踐,2009(6).
[2]唐永康.淺談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技巧[J].科教文匯,2008(11).
[3]馬曉萍.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9).
[4]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2001.
[5]魏景倫.課堂教學藝術談[M].團結出版社.1990(6).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2
B
1671-6531(2012)05-0153-02
徐慶/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教師(浙江杭州3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