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墨林
河南上蔡縣人民醫(yī)院外科 上蔡 4638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60例臨床觀察
何墨林
河南上蔡縣人民醫(yī)院外科 上蔡 4638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的治療效果及臨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60例LC患者的資料,進行評價分析。結果 58例(96.67%)成功切除膽囊,2例(3.33%)因特殊情況中轉開腹術,手術時間20~160 min,平均時間(55.0±26.5)min,住院4~8 d,平均5 d。15例患者放置引流管,1例切口感染,經(jīng)治療后康復。本組無死亡發(fā)生。結論 LC手術具有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特點,但仍可能發(fā)生并發(fā)癥,因此應嚴格掌握適應證、規(guī)范手術流程、合理放置引流管。
腹腔鏡;膽囊切除;臨床觀察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分為膽囊管開始切除和膽囊底部開始切除兩種。傳統(tǒng)膽囊切除術創(chuàng)傷大、愈合時間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患者痛苦較大。隨著腔鏡手術的不斷發(fā)展,此術式逐漸成為現(xiàn)代膽道外科常用方法。2009-10—2011-10,我院行LC 60例,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年齡22~68歲。慢性膽囊炎39例,急性膽囊炎21例。伴膽囊結石26例,有息肉樣病變4例。合并糖尿病16例,腦血管疾病2例,患有高血壓17例,肝硬化2例,慢性支氣管炎4例。
1.2 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麻,頭高足低,右側稍高仰臥位。閉合性CO2,氣腹壓力保持在12~15 mmHg[1],順、逆行結合法對膽囊進行剝離,鈦夾夾閉處理膽囊動脈和膽囊管,膽囊床電凝止血。對于粘連或滲血較多及膽囊三角解剖不清楚者,術后均放置引流管。
本組60例,58例LC成功(96.67%),2例中轉開腹術。手術時間20~160 min,平均(55.0±26.5)min,住院時間4~8 d,平均5 d。15例患者放置引流管,1例出現(xiàn)切口感染,經(jīng)治療后康復。本組患者均痊愈,無死亡發(fā)生
LC由于其手術干擾少、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恢復快的特點,已成為現(xiàn)階段膽道外科治療常用的方法。適應證:有癥狀的膽囊結石、非結石性膽囊炎、息肉樣病變、、良性非膽固醇性病變、膽固醇樣息肉及早期的膽囊腺癌。禁忌證:腹腔粘連嚴重者、無法耐受全身麻醉者、膽囊癌患者、膽總管狹窄、原發(fā)性膽管結石者及右上腹有手術史的患者[2]。
LC的關鍵步驟是的膽囊三角解剖。應沿膽囊左側外緣和肝總管之間的縱溝距膽囊近側處對三角區(qū)進行切開。可加大肝總管和膽囊之間的距離,增加手術的安全性。若粘連較多、三角區(qū)解剖結構不清晰時,可從膽囊底部入手向壺腹處進行分離,也可由膽囊底部開始進行切除[3]。若三角區(qū)無法進行分離,在膽囊管明確的情況下可對膽囊進行部分的切除,用鈦夾對膽囊管的殘端進行夾閉處理。
LC的并發(fā)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中膽管損傷及腹腔內出血和膽漏較為常見。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1)手術操作應嚴格參照膽囊壺腹的解剖位置進行,向膽總管方向找出相連的膽囊管;(2)解剖膽囊三角區(qū)時,應以鈍性分離為主。對于粘連較多的患者,解剖過程中首先應該對炎癥粘連的程度進行判斷,以鈍性分離為主配合沖洗吸引。若粘連較為嚴重,通過上述方法仍不能分離時,應轉開腹行手術治療;(3)解剖膽囊三角區(qū)時,應盡量避免電凝電切,除較淺的粘連可行銳性分離外,應以為鈍性分離為主。在分離粘連過程中出血或滲血較少時可通過沖洗電凝止血,應減少鈦夾的使用,電凝止血時更應綜合考慮,以防止損傷膽管;(4)若解剖位置不清晰、三角區(qū)粘連較重、結石位于膽總管與膽囊管的交匯處及出血較多,應中轉開腹手術。
[1]王存川.實用腹腔鏡外科手術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61.
[2]黃志強.微創(chuàng)外科-不斷發(fā)展的技術與理念[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61-163.
[3]鄭成竹.微創(chuàng)普通外科全真手術[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12.
R657.4
B
1007-8991(2012)05-0066-01
(收稿 201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