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贊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
談及漢語的特點,除了其所具有的語言共性這個“質(zhì)”之外,還有漢語自身的“量”,正是這個“量”導致了漢語和其它語言之間的差別。我們常以西方語言作為標準來衡量漢語,比如說漢語缺乏形態(tài)。不過漢語是不需要依靠形態(tài)來表示其主要的語法意義的,漢語可以說是一種語境依賴型語言,語境提供了漢語消除句法結(jié)構(gòu)自身無法因語義豐富而產(chǎn)生歧義的信息。這并不是說語境對其它語言沒有作用,而是對于形態(tài)較發(fā)達的語言來說,句式自身的形態(tài)對于語境的依賴沒有漢語高。從這個角度說,漢語的句型應該是比較豐富的尤其是現(xiàn)代漢語,漢語自身的發(fā)展也表明了這一點。漢語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其句型是在不斷豐富的,以“被動”句而言,上古漢語表示被動主要是采取句法的形式,主動語態(tài)和被動語態(tài)的句法格式是一樣的。如“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是否表示“被動”需要在一定的語境下來判斷,之后漢語逐漸有了表示被動的“見”字句、“為”字句,最后形成了具有形式標記的典型意義的“被”字句。漢語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有形式標記的句法格式,而這些句法格式的形成和西方語言的形態(tài)標記是不同的,本文試圖對受益格式標記“給”進行簡單的探討。
我們在談論詞的語法功能變化的時候,往往著眼于單個詞在句子中的共時或者歷時的變化,較少的討論概念意義相近的一組詞在受到句法格式發(fā)展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變化。由于受到同樣句法格式的影響,有些基義相同或者相近的詞,在發(fā)展過程中會有相近的發(fā)展軌跡,在這里,我們考察幾個相關詞的發(fā)展情況:
贈《說文》:“玩好相送也,從貝曾聲?!?/p>
送《說文》:“遣也?!?/p>
給《說文》:“相足也。從糸合聲?!?/p>
之所以考察這一組詞語,是因其基義相近,都有“一方使另一方收益”這樣的核心意,可以抽象為“位移受益”,我們不妨稱之為“受益類動詞”,但這組的陪義有所不同,這也決定了它們的用法和使用環(huán)境乃至使用頻率的不同。
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对姟む嶏L·女曰雞鳴》
⑵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对姟L秦風·渭陽》
在上古漢語中動詞“贈”的主要用法主是:“贈+受益者”,此用法在西周的語料中是最常見的,此外“贈物+贈+受益者”的情況也很常見,在戰(zhàn)國時期的語料中??梢娪小百?贈物”的情況:
⑶執(zhí)披者,旁四人。凡贈幣,無常。《禮記·既夕禮第十三》
⑷大喪,贊贈玉、含玉。作大事,則戒于百官,贊王命?!吨芏Y·天官冢宰》
其中⑴句中,從古漢語語法的角度結(jié)合語境來看,“雜佩”應該是作為狀語使用。為賓語的情況如⑵,指示代詞放在動詞前做前置賓語,這符合上古漢語的語法習慣。東漢六朝之后“贈+受益者+贈物”這種雙賓語結(jié)構(gòu)比較常見了。
⑸雖生芻之賤也,不能脫落若子,故贈君生芻一束,詩人所謂生芻一束,其人如玉?!段骶╇s記》
⑹將與故人訣去徒卒贈高祖酒二壺?!段骶╇s記》
在古代漢語中“名—動”主謂關系的敘述句和“動—名”關系的非主謂句是基本的句式。所以動詞“贈”的用法基本都符合這個基本的句式,但動詞“贈”的內(nèi)在語義關系涉及到動作發(fā)出者、贈送物和受益者,所以東漢以后在原來基本句式的基礎上,動詞“贈“進入到雙賓語結(jié)構(gòu)。
送,譴也。主要是送行之意,所以在上古漢語中主要的用法:送+人物名詞
⑺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对姟L秦風·渭陽》
⑻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秶L·鄘風》
上古漢語中“送”主要是“遣送”的意思,嚴格意義上沒有“受益”之意。但是在漢語發(fā)展中正如“贈”一樣可以名詞做狀語的形式可以出現(xiàn)。
⑼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幣以送公子于秦?!秶Z.晉語四》
“厚幣”作為方式狀語,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很常見的句法形式。漢魏時期經(jīng)??梢姷健八汀钡馁e語是事物名詞的情況。
⑽聞汝與何邁謀共廢我,汝自量體氣何如孝武。尋當遣使送藥與汝。(《魏書·劉 傳》
⑾劉雍自謂得其力助,事之如父,夏中送甘蔗,若新發(fā)於州?!端螘?/p>
“送”出現(xiàn)在雙賓語結(jié)構(gòu)中在漢魏時期也已經(jīng)可見。如:
⑿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漢書》)
⒀傅子方 送我五百錢,在北墉中,皆亡取之。(《風俗通義》)
“送”原義為“遣送”,不過遣送的對象主要是人但是也不排斥物的情況,當對象是物的時候,那么就有一個潛在的受益者,所以“送”進入雙賓結(jié)構(gòu)有其語義上的依據(jù)的。
給,上古漢語中主要是“供給使用足”之意。動詞“給”的賓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⒁今割國之錙錘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給之。
⒂臣多諫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在具體的使用中,“給”常用于“名—動”敘述句中,只是做主語的名詞受事主語,這和古代漢語中表達主動和被動可用相同的句法形式有關?!敖o”用在雙賓語結(jié)構(gòu)中在六朝時代已經(jīng)比較常見:
⒃二縣官長及營署部司,各隨統(tǒng)檢實,給其柴米,必使周悉。(《宋書·文帝紀》)
⒄乃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三國志·魯肅傳》)
這一組動詞,其功能的用法有趨于一致,除了語義因素外,漢語語法結(jié)構(gòu)也影響了它們的用法。都可以進入到雙賓結(jié)構(gòu),三個動詞的基義雖然相同,但陪義是有差別的。“贈”的陪義側(cè)重的是“好”的東西比較正式的轉(zhuǎn)移,“送”側(cè)重的對象是人,而“給”則是一般意義上的滿足。陪義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們使用的場合和頻率的不同。
“語法化”通常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zhuǎn)化為比較虛化的、表語法功能的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xiàn)象, 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學稱之為“實詞虛化”。語法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分析的過程,是語言成分之間的重新組合引起了一些單位的功能上的變化,虛化的成分主要是功能上的減弱,在概念意義上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側(cè)重的點有所不同。
動詞“給”的不論是在“動—名”結(jié)構(gòu)還是雙賓句結(jié)構(gòu)。其賓語都是名詞性成分。不過至少在唐代口語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給’+人稱代詞+事件”的句法形式。如:
⒅張?zhí)煊业溃骸袄锨q說得不差,他果肯給我陪罪,也就罷了,”程咬金道:“既如此,老夫即同行?!堆偡刺啤?/p>
⒆長安城中人人怕他,故此人給他起了一個渾名,叫做“通城虎”?!堆偡刺啤?/p>
以上兩個句子中,“給”后面跟的是一個事件,而不再是一個名詞或者代詞。以上句子中“給”的動詞性功能相對減弱了,但是其概念意義并沒有大的變化。我們認為“給”已經(jīng)成為“受益格式標記”了。當“給”作為動詞時,受益者接收的是具體的事物,當“給”作為格式標記時,受益者接受的是整個事件。這在現(xiàn)代漢語中更為常見。如:
⒇ 他給我買了好多書。
按照美國語言學家羅納德.蘭艾克為代表的認知語法認的觀點,“給”能夠和句中的主要動詞相結(jié)合完全是因為兩者之間的概念重合。為了得到⒇的結(jié)構(gòu),首先要得到“給我”和“他買了好多書”兩個下位結(jié)構(gòu)。然后“他”和“給”的射體相對應,“買了好多書”這一事件充當“給”的事件。相同的概念成分重疊之后,得到以上的符合結(jié)構(gòu)。因此我們認為“給”在由動詞發(fā)展成為格式標記的過程中,雙賓語的基本的句法結(jié)構(gòu)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漢語句式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格式標記,但是這些標記的形成和自身的語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句法結(jié)構(gòu)對其形成也有重要影響。漢語發(fā)展的過程中漢語句式不斷豐富,其中一些句法格式標記起到了區(qū)分作用,這對于分解漢語因句式簡單而句法結(jié)構(gòu)語義復雜而造成的歧義問題無疑有著重要的作用。就注意力系統(tǒng)來說,句法格式標記對于兒童學習語言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羅納德·蘭艾克.認知語法十講[M].北京:外語教學與出版社,2007.
[3]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4):.367-377.
[4]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M].2004.
[5]張志毅,張慶云.詞匯語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