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 2012年10 月24 日第1 版以《國內外學者邯鄲熱議儒家人性論——“人性本惡說”并不代表荀子思想特點?》為題報道“荀子思想的地位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情況,全文如下:
國內外學者邯鄲熱議儒家人性論——“人性本惡說”并不代表荀子思想特點?
本報訊(記者 陳菁霞)性善還是性惡,歷來被當作儒家人性論的兩大主流;荀子歷來被公認為性惡論的首倡者,對后世影響深遠。如果這一觀點有問題,那么不僅兩千多年來對荀子的批評有問題,整個儒家人性論史也要重寫。“性惡說只出現于《性惡篇》這一篇之中,在《荀子》其他各篇中都沒有見到,而且與其他各篇中的人性論不相一致。通觀《荀子》全書,可知荀子人性論的主要觀點并不在性惡與否,性惡說并不能代表荀子人性論,也不能代表荀子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最近于邯鄲舉行的“荀子思想的地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這樣聲稱,并說自己早在多年前即有此見。華南師范大學周熾成、江蘇師范大學林桂榛等學者認為,性惡說或為荀子后學或后人添加,非荀子本人之見;性惡說與荀子人性論的整體面貌并不一致;荀子人性論實主“生之謂性”,或可稱為“性樸論者”。
不過上述觀點也遭到有關學者的質疑。臺灣云林科技大學李哲賢認為,性惡說是荀子宣揚禮義教化的理論依據,固為其思想中心成分;只不過荀子本人對于人性的理解也有自相矛盾處。就其“以生為性”而言,他本當主張人性無善無惡;但為了論證禮義,又得主張性惡。他還說,歷史上主張性惡論非荀子中心或基本內容的學者還有王先謙、蔡仁厚、陳禮彰、周德良、陳漢生、羅丹等人;但是包括勞思光、楊大膺、范壽康、姜尚賢、楊筠如、史華慈等人在內的不少學者均不贊同此見。
據悉,此次會議由邯鄲學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協(xié)辦。會議期間還舉行了“荀子與趙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