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萌
摘 要:以人性論為基礎,中西方思想文化各以其特有的方式傳承人類不同的文明。一般而言,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性惡論和西方宣揚的“惡”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看到了人性不完美的一面。本文選出荀子、亞里士多德為代表,旨在通過二人關于人性論觀點的對比來分析二者差異,探索性惡論對當下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性惡論;荀子;亞里士多德
在歷史上,西方主要推崇“性惡論”,而中國主要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分,在“性惡論”上中西方無疑具有相通之處,但其間巨大差異更不容忽視,它們對人性概念的內(nèi)涵做出了各自的規(guī)定,這些差異使得中西方文明在傳承演變與發(fā)展上走進了不同的路徑。
一、荀子的性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該思想在先秦百家關于人性的論斷中獨樹一幟,提出人的本性就有惡的價值意義,相較于儒家推崇的性善論,其實荀子的性惡論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一)人的惡本性與生俱來
“凡性者,天之就也?!避髯诱J為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同時,荀子還指出,人惡的本性表現(xiàn)為某種與生俱來的感官需求,“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肌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這種需求使無法滿足的,“人之情,食欲有芻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二)人性惡必然引發(fā)社會動亂
“人生不能無群”,荀子認識到人的社會性的同時,也意識到人惡的本性是使群體生活的最大破壞力量?!坝麗和?,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爭則亂,亂則窮矣?!痹谲髯涌磥?,人的本性驅使人求存私利,同時,人逐私利、貪物欲正是社會局勢動蕩頻繁的根源,一旦欲望無法滿足勢必引起爭亂,從而破壞社會秩序和財產(chǎn)關系的穩(wěn)定,社會道德也因此而淪喪。
(三)化性起偽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避髯诱J為人類的群體生活必須是符合道德的生活,而人的惡本性并不包含我們追求的“善”,所以我們必須努力通過認為的努力擺脫人性只能逆(即改造)而不能順,只能化不能因,“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在荀子看來,只有禮義才可以使人向善,通過禮義約束和教化,使得惡之本性得到抑制,甚至“涂之人可以為禹”。
二、亞里士多德的性惡論
亞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臘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他對古希臘人己知的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并提出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在人性論上,亞里士多德也主張性惡論。
(一)人是不理性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每一個個體都帶有獸性的一面,都有可能做錯事,所以本性惡?!俺H思炔豢赡芡耆F欲,雖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有熱忱”。他理解的人的行為其實在本質上是受情緒、欲望控制的,因此人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做出不夠理性的舉動?!皭盒云赵凇敝械摹皭骸笔侵溉嗽诒拘陨暇陀蟹抢碇堑囊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指“人性的缺陷”。
(二)用法治規(guī)范人性
“每一個個體人性中都帶有惡的一面”,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單獨一人就容易因憤憩或其他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終致?lián)p傷了他的判斷力,但全體人民總不會同時發(fā)怒,同時錯判”,“如果不是從青年時代起就在正直的法律下長成的話,一個人很難向著德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在本性中就有欲望、沖動等缺欠的一面時,就由一個人來統(tǒng)治顯然是不可靠的。他宣稱,“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邸和理智的體現(xiàn)”。法律是普遍具有理性的人們共同同意的、以理性對感性的欲望、要求和沖動加以必要約束和限制而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區(qū)別于荀子“化性起偽”的禮義教化。
三、性惡論的借鑒意義
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發(fā)展出了兩種不同性質的性惡論說,并由此演變出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性惡論對我們當下社會的發(fā)展又有什么借鑒意義呢?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建設,必須承認,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必然要沖擊到一些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當人們受金錢和利益的驅使以功利原則來評判人的行為時,就大大地膨脹和引發(fā)了荀子所說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惡的一面,這必然要以個人和個人利益為選擇的標準和原則,沖淡甚至抹殺掉公共的、集體的利益原則,這自然會危害到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面對時勢變化,我們勢必要重視建立健全道德信仰體系與完善法律制度,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陶冶和培育。一方面“約之以禮”,加強公民群體道德建設,抑惡揚善,另一方面又“為仁由己”,弘揚自律精神,提高公民個人道德修養(yǎng)水平,促進社會法治風尚早日形成。
參考文獻:
[1]趙方宇.荀子與亞里士多德德性養(yǎng)成論比較研究[D].寧夏大學,2015.
[2]周熾成.荀子非性惡論者辯[J].廣東社會科學,2009(02):45-50.
[3]詹世友.道德價值奠基:人性論路徑及其分判——以荀子和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為例[J]. 人文雜志,2006(01):34-42.
[4]林小妹.論中西方人性觀的差異[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