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東升
(華東師范大學(xué) 古籍所,上海200241)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號篁墩,明休寧人。學(xué)問淹通、著述豐富,有《皇明文衡》、《新安文獻志》、《(弘治)休寧志》、《宋遺民錄》、《宋紀(jì)受終考》、《道一編》、《心經(jīng)附注》、《新安程氏統(tǒng)宗世譜》、《篁墩文集》等,影響頗著。《篁墩文集》卷五十三至五十五收程氏書簡179通,①未有系年。本文考訂卷五十三所收40通年限(所引書信原文皆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成化八年壬辰(1475)
《與何憲使廷秀書》(“仆與閣下相別”)
書云:“同年友林亨大來,言閣下在閩手編《古文選粹》告成?!揖蕴柷缰掎炚?,曾求諸公文字詩章?!鼻蟆拔淖衷娬隆笔略诔苫四辍3绦拧肚缰抻洝罚骸伴L兒編修,……且遍求名勝詩賦詠而歌之,……成化八年秋八月望日晴洲釣者書?!盵1]413又成化九年正月何喬新升河南按察使僉事,《明憲宗實錄》卷一百十二:“癸丑,升福建按察司副使何喬新為河南按察使僉事?!盵2]2175信中未提及此事,則必在成化九年之前。又書云:“維時盛暑?!眲t為成化八年夏。
成化十六年庚子(1480)
《簡太守武邑王公而勉論諭祭禮書》(“諭祭乃朝廷大禮”)
書云:“伏惟閣下念此大禮,……成此盛典,以幸先人?!背堂粽几竼试诔苫??!段募肪硭氖钝咦訅裤憽吩疲骸案哟海涓副枷逡愎畣?。”[3]54
《寄李尚寶士欽書》一(“途中累有書覆”)
書云:“孤已于三月二十八日到家,……葬期決在七月終,……贈誥必在五月領(lǐng)出?!?/p>
《寄李尚寶士欽書》二(“程副使寄來書”)
書云:“葬期決在七月終矣。”
《寄李尚寶士欽書》三(“八月半后”)
書云:“仆少待塋所事完,當(dāng)有謝恩之行?!背堂粽熬┲x恩在成化十七年春,《文集》卷四十三 《圻子壙銘》云:“辛丑春,其父以賜葬恩入謝于朝?!盵3]55
《與陸諭徳亷伯書》(“孤不孝不悌不慈”)
書云:“幸于今年三月廿八日抵家,……窆期尚未有定也?!?/p>
《答湖廣何方伯廷秀》(“遠蒙厚意”)
書云:“先公宅兆拱,……襄事在爾?!?/p>
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
《與林文美表弟書》(“挈家南歸”)
書云:“至新橋始得尊舅之訃,……輒抆淚成《奠章》一道,并祭儀一兩,因便寄附?!薄段募肪砦迨弧都懒志宋摹吩疲骸熬S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秋七月甲戌朔二十八日辛丑,寓新橋驛孤子左春坊左諭徳程敏政謹(jǐn)致牲醴之儀馳奠于故安東縣簿致仕林公先生尊舅之靈。”[3]220
《答衍圣公書》(“前歲冬”)
書云:“茲者謝恩北還,……昨過臨清,賤累亦有一奠章望祭令嫂夫人之墓?!鞔罕鄙?。”此為謝恩歸途。又《文集》卷五十一《代瑩姬祭衍圣公夫人文》云:“維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秋八月癸卯朔四日丙午,拙姊程氏婦奔舅之喪,舟次臨清,謹(jǐn)以牲醴香帛之儀馳奠于亡妹孔夫人之墓?!盵3]220
《簡李武選應(yīng)禎》(“寓此四十余日”)
書云:“寓此四十余日,荷蒙執(zhí)事表章先徳,慰藉余生?!贝藶橹x賜葬恩歸途,《文集》卷五十一《大祥告文》云:“維成化十七年歲次辛丑九月壬申朔二十七日戊戌,寓姑蘇驛孤子左春坊左諭徳敏政敢昭告于顯考尚書少保襄毅公府君曰:……而孤以謝恩南歸,留滯于此?!d念賜塋雖完,碑石未具?!盵3]220-221
成化十八年壬寅(1482)
《簡廣東李憲副廷璋》(“年兄榮擢”)
按書云:“不肖久已從吉,第以家口眾大,一時未能赴京,擬在八月間北行?!薄段募肪砦迨弧都栏骘@考襄毅公文》云:“維成化十八年歲次壬寅春正月庚午朔越三十日己亥,……不肖孤之服盡今日矣。”[3]221
《與巡撫南畿尚書三原王公書》(“仆自舊歲春初謝恩赴闕”)
書云:“改服以來,又將束裝北上,……維時春暮。”
《與提學(xué)婁侍御克讓請立二程夫子祠堂書》一(“側(cè)聞閣下垂意斯文”)
書云:“側(cè)聞閣下垂意斯文,許于弊府儒學(xué)修復(fù)文公祠堂,甚盛心也?!薄段募肪硎摹缎輰幹匦薅谭蜃屿粲洝吩疲骸白叱苫梢杭认认逡愎?,因發(fā)書以告巡按侍御上饒婁公,婁公復(fù)書許之……肇工于夏六月十七日,訖工于冬十二月二十四日。”[3]248-249
《與提學(xué)婁侍御克讓請立二程夫子祠堂書》二(“鄭生來”)
書云:“兩程先生祠事遂蒙采納,……仆亦當(dāng)倡率鄉(xiāng)人目睹盛事之有成,而后北上也?!S時暮春”。據(jù)《與提學(xué)婁侍御克讓請立二程夫子祠堂書一》知在此年。
《與南安張?zhí)厝赍鰰罚ā胺顒e以來”)
書云:“今雖改服,尚以家累眾大,天氣炎熇,未能北上也?!S時仲夏?!?/p>
《與張同年書》(“遠承惠書”)
書云:“遠承惠書,知吾存簡遂至不祿,……且聞葬期已迫?!薄段募肪硭氖吨许槾蠓驕J江按察司副使張公墓志銘》云:“既卒,時壬寅春正月五日也。……以卒之年三月四日葬城西唐家莊之原?!盵3]58-59
《與太守河汾王公文明論世忠廟產(chǎn)書》(“休寧諸生程敏政”)
書云:“仆自府下奉別之后,即與諸族人會譜,以七月一日鋟梓起工,……迨今已四踰月,次第將完。”《文集》卷九十二《棣萼聯(lián)輝樓序》云:“成化壬寅歲,予會諸程作統(tǒng)宗譜?!盵3]754
《簡黟縣江尹》(“恃愛輒有少瀆”)
書云:“《程氏統(tǒng)宗世譜》擬在七月一日先行鋟梓,早得一人可與言者一來,尤感感也?!睋?jù)《與太守河汾王公文明論世忠廟產(chǎn)書》知在此年。
《簡徳興方尹汝髙》(“仆自會譜以來”)
書云:“仆自會譜以來,數(shù)有書奉瀆,……一皆先世祠墓見侵于人者,不能不求伸于左右爾?!睋?jù)《簡黟縣江尹》書,知在此年。
《簡婺源陳簡教諭》(“玉汝、廷器遠來”)
書云:“士奇訂《棣萼聯(lián)輝樓記》,正欲舉筆,不意失去請文帖子?!薄段募肪砭攀堕嗦?lián)輝樓序》云:“成化壬寅歲,……城東之彥曰士奇,為邑庠生,為予言其父處士孟通與其仲孟達、季孟遠極友愛?!从杏?,因請于予。 ”[3]754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
《簡太守河汾王公》(“奉別已歷三時”)
書云:“奉別已歷三時?!瓰l行蒙遠餞?!滔壬籼糜肢@祀典?!薄段募肪砥呤挥小冻苫拍甓乱蝗掌挚谂c王文明太守諸公別》;《(弘治)徽州府志》卷五“學(xué)校”:“二程夫子祠、遺愛堂、企德堂。……國朝成化十九年,族孫敏政言于提學(xué)侍御史婁謙,許修復(fù)之?!下?,得列祀典?!盵4]736書云“三時”,迨指三季。
《寄歐陽大尹子相書》(“別后熾暑”)
書云:“六月十日始達京師,……兩夫子祠事已成,早晚命下。”據(jù)《簡太守河汾王公》:“二程先生祠堂又獲
祀典。”知在此年。
成化二十年甲辰(1484)
《與河南宗人博士通譜書》(“新安劣宗敏政”)
書云:“曩歲居家之艱,……告以會譜之故?!嗯c鳩金刻梓,號曰《程氏統(tǒng)宗世譜》?!澮蛸F郡太守何公入覲南歸,寄上《原分》一部,并《貽范集》一部,奉徹尊覽。休寧舊有鄉(xiāng)賢祠,……仆與縣侯重加鼎造,上請于朝,獲登祀典?!薄冻淌辖y(tǒng)宗世譜》成于成化十八年十一月,鄉(xiāng)賢祠獲登祀典在成化十九年。考成化十九年前后河南知府為何鑒?!睹鞣质∪宋锟肌肪硭氖旁疲骸昂舞b,字世光,新昌縣人。成化己丑(五年)登進士,……辛丑(十七年)擢知河南府,……丁未(二十三年)春升山東左參政?!盵5]328-329三年考績?nèi)胗P,當(dāng)為成化二十年甲辰。
《答汪巖秀才簡》(“春秋大義在于尊王”)
書云:“因玉汝進士行,附此?!薄坝袢辍睘榕双k字,《(弘治)徽州府志》卷六“選舉”:“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李旻榜。……潘玨,字玉汝,婺源桃溪人,書蘄水知縣。”[5]711《文集》卷十七《蘄水縣南門浮橋記》云:“婺源潘君玨,以成化甲辰進士擢知蘄水縣事?!盵4]290
《與巡撫南畿都憲莆田彭公鳳儀書》(“奉別以來”)
書云:“側(cè)聞受詔總行臺于江南……,杪秋軒蓋入覲,當(dāng)有奉見請教之期?!迸砩厥苊矒崮现彪`在成化二十年四月,《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五十一:“甲申,以貴州左布政使彭韶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南直隸蘇松等處,總理糧儲。 ”[2]4255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1486)
《簡徐州同知宗侄孫玉》(“匆匆不能盡久闊之情”)
書云:“今日已抵泗亭矣,寄還二詩,其一《游桓山》者,可刻刻之?!痔旌觾?,復(fù)命太遲?!薄段募肪砥呤拧队位干健吩疲骸坝枳阅乡苄K嚤睔w,過徐州,楚英侄方同知州事,追餞桓山僧卯,……賦詩而別,時成化丙午九月二十四日也。”[3]597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
《答富溪宗人景宗書》(“家門不幸”)
書云:“家門不幸,有詹簿弟之喪,坐此悲慟,抱疾經(jīng)時?!薄段募肪硭氖濉锻龅軓氖死晒收彩轮鞑九刑I州事程君墓志銘》云:“丁未春君疾復(fù)作,……未行而不起,是歲四月九日也?!盵3]92
《簡唐侍御希愷》(“三先生集序”)
書云:“《三先生集序》,……因稍入近事錄呈?!背堂粽?《三先生集序》尾署:“成化二十三年歲次丁未秋八月。 ”[6]115
《答汊口宗人志端》(“承寄書”)
書云:“新屯寺僧所托記文,已成數(shù)語?!薄段募肪硎缎峦退络姌遣⒗m(xù)置土田記》:“(僧志運)乃重作鐘樓于佛殿之東,……蓋成化丙午九月九日也。既又以其余力構(gòu)禪房數(shù)十楹,……托予族人志端請記其事予?!盵4]274-275則此書在成化二十二年之后。又書云:“因亡弟之喪,情緒憂郁,草草布此?!背堂舻伦溆诔苫?。
弘治元年戊申(1488)
《與提學(xué)司馬侍御通伯書》(“為別不覺寒暑再更”)
書云:“仆自今春以來,承乏日講,兼領(lǐng)史局?!薄叮ê胫危┗罩莞尽肪砥摺叭宋镆弧保骸俺堂粽胫挝焐?,同修《憲宗實錄》。二月,諸王岀閣,詔敏政率屬于右順門侍雍王講讀?!盵5]819
《簡纂修袁進士》(“不幸聞先叔之訃”)
書云:“不幸聞先叔之訃,不得置一尊為別,此情缺然?!薄段募肪硭氖摹睹魍④娚蜿栔型托l(wèi)指揮僉事程公墓志銘》云:“公諱佲,……敏政之叔父。……以弘治戊申二月十八日卒?!盵3]79-80
《簡強憲副廷貴》(“恭諗榮授恩命”)
書云:“恭諗榮授恩命,進副憲臺,初政清明,……兼致賀忱?!睆娬渖床旄笔篂楹胫卧觊c正月,《孝宗實錄》卷十云:“(丙子)升致仕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強珍、……俱為按察司副使?!盵7]219
《簡劉貢魁汝利昆仲》(“更化之初”)
書云:“更化之初,公論大出,起舊之禮,擬在旦夕?!贝藶槊餍⒆诩次恢畷r。
《簡禮部尚書瓊山丘公》(“蒙先生厚愛”)
書云:“幸天子大恩,俾歸田里,含垢掩瑜,不加誅竄,……三五日出城?!背堂粽粡椲乐率嗽诤胫卧晔隆!段募肪戆耸小逗胫卧晔率巳盏眯葜轮c李符臺士欽小酌口占》。[3]626
《簡李學(xué)士世賢》(“寺中檢弊篋”)
書云:“寺中檢弊篋,得曩歲游梁園佳句,……煩略構(gòu)思,仍作當(dāng)時語,每韻少得四句,以補完此卷?!薄段募肪矶恕读簣@賞花詩引》云:“弘治戊申冬,予被放還江南,束裝而得是卷?!m請五人者或重書或補作,而向之卷始成。 ”[4]502
弘治二年己酉(1489)
《簡辨上人》(“蒙承惠佳菜”)
書云:“蒙承惠佳菜,又于僧榻臥餐,……庶此歸林下把玩?!薄段募肪戆耸挠小陡缭?,縣中隨例望闕行禮,因思舊歲是日方在清化寺守凍,感時撫躬,率然賦此》。[3]652“舊歲”為己酉。
《慰余寘貢士簡》(“潞河舟次”)
書云:“潞河舟次,忽聞先公之喪,……惟節(jié)哀襄事,以副知舊之望?!庇鄬呏赣嘧涌∽溆诤胫味甓??!缎⒆趯嶄洝肪矶骸靶梁?,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余子俊卒”;[7]533卷七十四:“(戊戌)錄故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余子俊之子寘為錦衣衛(wèi)正千戶,子孫世襲百戶”。[7]1379又《文集》卷二十八《東軒十事詩引》云:“弘治二年己酉春二月望,歸田學(xué)士程敏政書于潞河旅次。”[4]496
《篁墩文集》此卷所收與友人書信尚有13通:《簡羅修撰明仲論歐陽公九射格議》、《寄安福吳學(xué)士先生書》、《簡富溪宗人景宗》、《與東門四十七叔五十三叔書》、《答黃州謝太守文安書》、《簡復(fù)范親家顯道》、《簡樂平宗人貢士楷》、《與提學(xué)司馬侍御通伯書》、《簡汪廷器》、《簡謝昌人》、《寄閣老壽光先生書》、《與刑部尚書盱江何公書》、《與河間太守謝公道顯書》、《復(fù)族人祖瑗》。根據(jù)《篁墩文集》編排體例及文集中相關(guān)文字,大致可確定前2書作于成化十一年之前,中5書作于程敏政成化十九年外艱服闕還京后,后6書作于成化二十三年至弘治二年初之間,②因未檢得直接證據(jù),暫付闕如。
又此卷所收,皆成化至弘治二年初所作,時間集中在成化十六年程敏政丁父憂及明孝宗登極前后。另《篁墩文集》卷五十四、五十五尚收有書信122通,皆可斷定皆作于弘治二年至十二年之間。通觀文集所收全部書信,所作對象,或戚屬、或鄉(xiāng)人、或僚友;所作內(nèi)容,與鄉(xiāng)人者或瑣屑細故、或宗族期望;與僚友者則頗與時局相關(guān)。此一則見他拳拳桑梓之情、統(tǒng)宗收族之意,二則見他汲汲行道之心。
注釋:
①正德二年刊本《篁墩程先生文集》收179篇,《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篇目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176篇,闕卷五十四《與李尚寶士欽書》(“弊縣請印吏北上”)、《簡朱博士》(“久別不審動履何似”)、《簡汪僉憲從仁》(“碌碌之人”)三書。
②《篁墩文集》編排以題材分卷,而同一題材下頗以所得之先后為序,程敏政友朋輩若李東陽、謝鐸、吳寬、倪岳等人文集,均見此例,蓋為一時之風(fēng)氣。據(jù)此及文集中前后書信及相關(guān)詩文之間的聯(lián)系,大致可斷定某書作于某年左右。又關(guān)于程敏政的行年大略,可參閱劉彭冰《程敏政年譜》(安徽大學(xué)碩士論文,2003),該《譜》雖間有訛誤,但亦“勾勒出有關(guān)程氏生平行實的大致輪廓”。
[1]程敏政.新安文獻志[Z].何慶善,校.合肥:黃山書社,2004.
[2]黃彰健.明憲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
[3]程敏政.篁墩文集[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125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彭時,汪舜民.(弘治)徽州府志[Z]//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8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5]過庭訓(xùn).明分省人物考[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程敏政.唐氏三先生集[M]//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
[7]黃彰健.明孝宗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