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律呂正聲》的成書時間及版本探究

      2012-08-15 00:45:53王守倫
      濰坊學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鹽山縣嘉善萬歷

      王守倫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律呂正聲》是明代律學家王邦直所撰。關于王邦直的生平及此書的成書過程,歷史文獻記載不多。清初,王士禛的《池北偶談》卷九中就有如下記載:

      王邦直,字子魚,又字東溟,即墨人。以歲貢官鹽山丞,上疏罷歸。殫精聲律之學,聚書千百卷,坐臥一小閣二十年,成《律呂正聲》六十卷。其說謂君聲最清,管以三寸九分,本《呂氏春秋》,其數配之,揚子云《太玄》,縷析比合,而以諸家九寸之說為非是。萬歷甲午,詔修國史,翰林周公如砥上其書史館,深為大學士南充陳公所嘆賞。周公云:“班固《律歷志》載即墨徐萬且氏治太初歷第一。而子魚追配之于千載之后,其外孫黃御史宗昌序刻之。”康熙十八年,予在明史館,亦上其書。[1](P209)

      萬歷甲午年是1594年。《即墨黃氏家乘·黃宗昌墓志銘》曰:

      (黃宗昌)大父諱作孚,嘉靖癸丑進士……。父梅山公,諱師善,增貢生,以子爵贈文林郎、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娶鄉(xiāng)賢東溟公女,于萬歷丁亥十二月八日生公于里第。[2](P29)

      王士禛說王邦直“又字東溟”,則此處的“東溟公”即王邦直,而他的外孫黃宗昌出生于“萬歷丁亥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說他1587年臘月初八(公歷是1588年1月5日)才出生。如果中華書局此處的點校無誤,那么《池北偶談》記載周如砥于1594年上此書于史館,且此書是黃宗昌所刻,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一年黃宗昌才七歲,他不可能在七歲前就為他外祖父刻印書的。王士禛1634年才出生,他記載的1594年這一周公所云之事,可能是具有一定的傳說成分。事實上,《池北偶談》是一本筆記小說集,里面記載了一些清代典章勝事、明清人物傳記、詩文評論采擷和神怪傳聞故事。

      周如砥上《律呂正聲》國史館,在其他資料中也有記載。例如下面是雍正版《山東通志》、乾隆版《萊州府志》、同治版《即墨縣志》中的相關記載:

      王邦直,字東溟,即墨人。以歲貢官鹽山縣丞,辭疾謝歸。殫精聲律之學,聚書千百卷,坐臥小閣二十年,成《律呂正聲》六十卷。萬歷間詔修國史,翰林周如砥上其書,詔史館采用之。[3]

      王邦直,字子魚,即墨人,歲貢。任鹽山縣丞,耿介自持,會直指行部為奏記風俗奢靡,自上壞之,請減騶省供,以清化源。因應詔陳十事,皆議行之。后罷歸。殫精竭慮聲律之學,成《律呂正聲》六十卷。萬歷間翰林周如砥上其書,詔國史館采用之。[4]

      王邦直,字子魚,號東溟,歲貢生。嘉靖間任鹽山縣丞,耿介不阿,因應詔條奏十事,有“勿以官卑廢言”之旨。后罷歸,殫精聲律之學,坐臥小閣二十年,成《律呂正聲》六十卷。萬歷間,邑人周如砥上其書,詔國史館采用之。祀鄉(xiāng)賢。[5]

      上述三則資料,都說周如砥上《律呂正聲》國史館、王邦直曾任鹽山縣丞,并且《律呂正聲》是在他辭官之后在家鄉(xiāng)寫成的。至于寫作《律呂正聲》所耗費的時間,《山東通志》和《即墨縣志》都說是二十年(這兩則史料非常相似,當是同源),但這二十年的具體起止時間并沒有交代。而在這三則資料中,除了《即墨縣志》中記載了王邦直任鹽山縣丞的時間是“嘉靖間”,其他具體時間一概沒有出現。其實這里的“嘉靖間”也是很模糊的,明世宗在位45年,王邦直具體是哪一年“應詔條奏十事”呢?王邦直是在條奏十事之后,被“罷歸”而著書的。因而,只有明確了他上疏罷歸的具體年代,才能確定他開始著書的具體時間。

      王邦直上疏的時間,李維楨在《律呂正聲序》中說他“與修肅皇帝實錄,見鹽山縣丞王邦直上書言事,世宗善之”,這里的“肅皇帝”、“世宗”,都是指嘉靖帝。李維楨僅比王邦直小三十多歲,是屬王邦直同時代的人;而他又自敘己事,似乎言之鑿鑿;而且李維楨此處的敘述與上述史料的記載相吻合,因而王邦直于嘉靖年間上疏似乎毋庸置疑。

      但筆者查《明實錄》,發(fā)現王邦直上疏閑廢的皇帝并非明世宗,而是明穆宗;因此王邦直上疏閑廢的時間,當然也非嘉靖年間,而是隆慶年間,其確切時間是隆慶元年12月22日。

      成書于萬歷二年的《大明穆宗莊皇帝實錄》卷十五“隆慶元年十二月”下有以下記載:

      壬寅……滄州鹽山縣縣丞王邦直應詔陳十事:一減賦役以招流移,二實倉廩以備兇荒,三戒有司以去奢儧,四清驛遞以革冒濫,五禁勢豪以除橫暴,六正仕途以塞奔兢,七重功績以明考課,八慎作養(yǎng)以剔繁冗,九嚴簡練以修武備,十振紀綱以勵風俗。上以其言多切時弊,令該部勘議以聞,勿以官卑廢言。[6](P419)

      隆慶元年是1567年,可見,此年王邦直還任鹽山縣丞;這年的十二月壬寅日即12月22日(公歷1568年1月20日),王邦直向皇帝上《陳愚衷以恤民窮以隆圣治事》疏;王邦直上疏后才被罷歸,那么他回到家鄉(xiāng)的時間當為1568年。這一年應該是王邦直開始著書的時間。

      那么《律呂正聲》成書于何年呢?

      《律呂正聲》的前面有王邦直為《律呂正聲》所作的總敘,這篇序言的落款是“萬歷丙戌年夏四月十有八日即墨王邦直謹敘”,這里的“萬歷丙戌年”是1586年,此年當是《律呂正聲》的成書時間。在這篇敘中,王邦直說自己“不憚勞苦,竭力研窮,幾二十年,乃敢會眾說而折衷之,分為六十余卷”,也就是說他寫作此書用了將近二十年;而從1568年到1586年,為19個年頭,恰為“幾二十年”。

      綜上所述,王邦直寫作《律呂正聲》的時間應為:始于1568年,成于1586年。

      從時間上看,各種資料中所載《律呂正聲》由周如砥上書國史館,是完全可能的?!堵蓞握暋?586年成書,周如砥于1589年(萬歷十七年)才考中進士入京做官,那么他把自己鄉(xiāng)賢的著作上于國史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律呂正聲》1586年才寫完,那么,入館是何版本?它是何人、何時刻印的呢?

      《池北偶談》中說《律呂正聲》為黃宗昌在1594年前所刻,固然不可信;而今出版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對《律呂正聲》的版本說明“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歷三十六年黃作孚刻本”,也是有誤的。因為萬歷三十六年是1608年,而在此之前22年黃作孚就去世了——據《即墨黃氏族譜》,黃作孚去世于1586年。

      進士出身的黃宗昌是王邦直的外孫,說他刻印《律呂正聲》確實很容易叫人相信;而黃作孚是何許人也?為什么也說他刻印《律呂正聲》呢?

      黃作孚是即墨黃氏家族中第一個考中進士者,他跟《律呂正聲》的關系更為密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出版的《律呂正聲》六十卷,每一卷卷首署名都有:

      明即墨王邦直子魚甫著

      明即墨黃作孚汝從甫校

      這兩行字明確了《律呂正聲》是王邦直著,黃作孚校。而且巧合的是,王邦直于1586年寫《律呂正聲總敘》,證明此書已經完成;而黃作孚恰好是在此年去世。也就是說,《律呂正聲》是王邦直一邊寫,黃作孚一邊校的;王邦直寫完了,黃作孚也去世了。既然是邊寫邊校,且黃作孚去世太早,他對《律呂正聲》的校對有不太精善之處是可能的。

      王邦直和黃作孚的關系非常密切。從上文所引《即墨黃氏家乘·黃宗昌墓志銘》可知,黃作孚之子黃師善娶“鄉(xiāng)賢東溟公女”而生黃宗昌,此“東溟公”即王邦直。因而黃作孚跟王邦直既同居于即墨縣城,又同為當地賢達,而且還是兒女親家。關系如此親密,且黃作孚又校對過《律呂正聲》,那么說黃作孚刻印《律呂正聲》也不算是空穴來風。

      但依據上面的資料,我們并不能得出黃作孚和黃宗昌祖孫倆刻印過《律呂正聲》的結論。那么《律呂正聲》究竟是何人所刻印呢?

      現有史料證明:《律呂正聲》的刻印者,應是黃嘉善。

      黃嘉善曾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是即墨黃氏家族中官職最為顯赫者。他是黃作孚的親侄子,跟黃宗昌的父親黃師善是堂兄弟。黃嘉善刻印《律呂正聲》的證據,并不在方志、家譜等資料里,而是在《律呂正聲》這本著作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所影印的《律呂正聲》,其正文前除了王邦直的自敘之外,還有一篇李維楨的序。李維楨在序中說:

      去之三十余年,丞①指王邦直,他曾任鹽山縣丞。里中人少司馬黃公開府朔方,收其遺草,鋟之梓。蓋公伯父嘗與校讎焉,不欲使丞沒沒無聞,且負伯父師友之義,而以授不佞敘之。凡數乙數讀,而后竟其大致。

      此處的“少司馬黃公”即黃嘉善,當時他是寧夏巡撫、兵部右侍郎(后來他官至兵部尚書,就成了“大司馬”了)。既然他“收其遺草,鋟之梓”,可知刻版者為黃嘉善無疑,而不是黃作孚。此處的“公伯父”,就是黃作孚,他是黃嘉善的父親黃作圣之兄長。黃作孚“嘗與校讎”焉,此與《律呂正聲》每卷中的“明即墨黃作孚汝從甫?!毕喾?。由序文可知,黃嘉善在刻板前找到了李維楨,讓他作序,并修改定稿,此即李維楨序中所說的“授不佞敘之”、“數乙數讀”、“而后竟其大致”之意。既然是“竟其大致”,可見,此書應是在李維楨手中才最終定稿。此序的最后,李維楨交代作序的時間是“萬歷戊申”年,此年即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也即《律呂正聲》在李維楨手中成為定稿的時間。

      據此,我們可以確定《律呂正聲》是王邦直著,黃作孚校,李維楨審校定稿并作序,黃嘉善刻板印制成書的。按照這一結論,此書的刻板成書時間應不早于李維楨寫序的1608年,這一版本應是《律呂正聲》的第一個版本。因為李維楨序中既然說黃嘉善“收其遺草,鋟之梓“,可見,此書在1608年之前應無刻本。

      至此,《律呂正聲》的成書時間及刻印問題似乎已明確,但其刻板和版本等問題仍存有疑點。

      其一,王士禛《池北偶談》中明確說“萬歷甲午(1594年)詔修國史”時,《律呂正聲》就被“翰林周公如砥上其書史館”了。周如砥1594年詔修國史確有其事,他與王邦直是同鄉(xiāng),此書由周提議收入國史館應為可能。那么,1594年進國史館的《律呂正聲》是何版本?難道是稿本?

      其二,王士禛在《池北偶談》中說,這本書是王邦直的“外孫”“黃御史宗昌序刻之”,而不提黃嘉善。王士禛還說“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予在明史館亦上其書”。既然他“亦上此書”,說明他見過此書;而他仍然記載此書是黃宗昌所刻,其根據應該是他所見到的刻本。那么,刻印者會是黃宗昌嗎?或者《律呂正聲》有兩個版本,黃嘉善和黃宗昌都刻印過此書?

      其三,《律呂正聲》被四庫館臣編入了存目之中,并給它寫了提要。提要中有如下之語:“明王邦直撰。邦直,字子魚,即墨人。李維楨序以為曾官鹽山縣縣丞,林增志序則以為鉛山縣縣丞。二序同時,自相矛盾。”此處提到李維楨序和林增志序。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影印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的《律呂正聲》中,卻只有李序,沒有林序。那么四庫館臣見到的《律呂正聲》不是現今的北大版?也就是說此書確實另有一個版本?另,提要還語:考《明世宗實錄》言邦直在嘉靖年間上書,且李維楨序中自述己事:見邦直上書,世宗善之。為何與《明穆宗實錄》記載不一致?

      這些疑問的存在,使得《律呂正聲》的版本問題尚有進一步研究的余地。

      [1]王士禛.池北偶談[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即墨黃氏家乘·城里族(卷十四)[M].2008年版.

      [3]山東通志·人物三(卷二十八之三)[M].雍正版.

      [4]萊州府志·人物(卷十)[M].乾隆版.

      [5]即墨縣志·人物(卷九)[M].同治版.

      [6]明實錄·明穆宗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

      猜你喜歡
      鹽山縣嘉善萬歷
      全國著名散文詩人采風創(chuàng)作活動在嘉善舉行本刊主編應邀參加
      湛江文學(2023年5期)2023-05-30 03:18:42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鹽山縣關工委參與拍攝的紀錄片《馬蘭飄香》殺青
      下一代英才(2020年8期)2020-09-24 03:11:22
      淺談融媒體語境下的多視角創(chuàng)新——以《最奇妙的一日游 看砥礪奮進的嘉善》為例
      傳媒評論(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22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日本藏萬歷世德堂刊傳奇《水滸記》考述
      中華戲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44
      An Androgynous Interpretation on A Rose for Emily
      青春歲月(2015年16期)2015-08-29 12:33:56
      嘉善窯業(yè)與粘土資源保護
      晚清民初河北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研究
      明代萬歷年間“礦監(jiān)稅使”研究的現狀與問題
      江漢論壇(2014年2期)2014-04-02 15:13:15
      竹山县| 尉犁县| 和政县| 红河县| 元氏县| 石城县| 深水埗区| 中西区| 龙泉市| 南昌市| 新乡市| 江都市| 东至县| 柘荣县| 舟山市| 和田县| 瓦房店市| 高要市| 桐梓县| 合阳县| 和政县| 孝感市| 汝南县| 洞头县| 青冈县| 乌拉特中旗| 北海市| 炎陵县| 松桃| 宜宾县| 云浮市| 连城县| 克东县| 英吉沙县| 荃湾区| 沂水县| 平湖市| 温宿县| 栖霞市| 昌黎县|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