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鋼
(安化縣教師進修學校,湖南 安化 413500)
“小學科學課程”教材處理策略
王磊鋼
(安化縣教師進修學校,湖南 安化 413500)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小學科學教學的核心,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堅持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關注學生的科學探究過程,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把握好與初中科學課程知識點的銜接。
新課程;小學科學教學;科學素養(yǎng);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是初中理、化、生、地等科學課程學習的啟蒙,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小學科學課程面對的是小學生,故在培養(yǎng)目標、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又將與初中科學課程有重大的區(qū)別。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小學科學教師在理解好課程標準的同時,還要深刻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在使用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fā)展水平,改變過去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探究之中,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采用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把握好與初中相關知識的銜接。但實際上很多學校由于沒有小學科學專任教師,一般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兼任。這樣,教師專業(yè)素質不高,不能很好地理解課程標準的宗旨,更不能較好地與初中的科學課程銜接。為此,筆者從這一角度來談一談小學科學教師如何把握和使用教材。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我國小學科學課程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從進行《自然》的學科教育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教材從內容的選擇組織到呈現方式都緊密圍繞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宗旨,努力擺脫以科學知識為中心的舊有模式,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fā)展,力爭為他們將來成為一名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科學》課程教學的核心,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要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讓學生獲取科學知識,培養(yǎng)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例如,在《溫度和溫度計》一節(jié)中,教材有這么一句話:“我們用觸覺來感知物體的冷熱程度,準確嗎?可靠嗎?”在教學中我們要很好地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不能視而不見或一帶而過。在生活中我們用觸覺來感知物體的冷熱程度,有時確實不可靠,不能作為科學的標準來衡量物體的冷熱程度。山間的泉水的溫度,幾乎是恒定的,但我們感覺到冬暖夏涼,這是因為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造成的錯覺。為了更加客觀地判斷水的真實冷熱程度,我們必須用溫度計去測量。在科學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關于重物下落快的觀點,作為金科玉律一直傳用到四百多年前才被伽利略所否定。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吹绞^比樹葉下落得快,這樣就誤認為重的物體下落得更快。其實這是一種假像,是因為空氣對樹葉的阻力大,故下落時要慢,但如果將它們放在抽掉空氣的牛頓管里做實驗時,會發(fā)現它們同時落地。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堅持真理的高尚情操,并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發(fā)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至于具體的知識傳授可以適當弱化一些,如在“觀察溫度計”的學習中,教師沒有必要將溫度計的使用要求一步到位,因為這方面的知識在初中還會學到,還會專門訓練學生正確使用溫度計。
小學科學課程突出強調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掌握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差別,對操作有困難的學生應該及時進行個別指導。例如,在《不一樣的電路連接》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科書安排了兩個活動,分別是兩節(jié)電池的連接和兩個燈炮的連接。教師應分別給每組學生提供相應的器材,指導學生動手連接,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成不同的電路,然后進行觀察。顯然,電池和燈泡按不同的方式連接其效果是不同的。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動手連接電路,分別掌握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方法。至于電池和電燈的串、并聯規(guī)律,只作適當的解釋。因為到了初、高中物理還會分別研究串、并聯電路的規(guī)律,對小學四年級學生過多的理論解釋是徒勞的,相反,讓他們親手連接電路,對于以后的學習非常有利。又例如“磁懸浮列車”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物理中都提到了,顯然在小學三年級學生面前過多介紹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是不現實的,但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并觀察懸浮磁鐵現象,就非常有利于學生理解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正如教材中所說:“雖然,我們的懸浮磁鐵和真正的磁懸浮列車在技術上相差十萬八千里,但你要知道,正是這個磁鐵懸浮的現象啟發(fā)并激勵了科技人員攻克重重技術難關,制造出了真正的磁懸浮列車?!?/p>
小學《科學》課程的又一目標是注重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教學,積極地把學生學習科學的場所引向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學學習活動,并盡可能地運用自己的感官與認識對象相互作用。對于植物和動物,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將它們作為活的生命體去看待。不僅從生命的角度展開對它們的認識活動,而且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驗生命的多樣性和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善待生命、親近自然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從多方面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1]。
科學探究活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科學探究也是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探究教學是以師生共同探究來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科學方法、體驗探究過程和科學觀念的教育。小學科學探究的教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探究和在探究中學會學習,科學探究教學不僅體現了全新的教育觀念,也蘊含了豐富的方法論。因此,小學科學探究的教學與知識學習的教學不同,它更重視學生的參與,更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例如,在《觀察綠豆芽的生長》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材設計了一個探究實驗——“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在這個探究實驗中,學生要學習提出問題、根據所要研究的問題控制實驗、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觀察記錄這幾個過程。由于這個探究實驗不可能在課堂上一次完成,這就要求學生回家后繼續(xù)進行實驗,記錄種子的發(fā)芽情況,觀察種子從種下去,到長出葉這段時間要經歷哪些階段。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對比實驗,改變條件和控制條件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這樣,探究的結果可能多種多樣,也可能失敗。這時,老師不應以探究結果的成敗來評價學生,而應從參與的過程來衡量學生,學生參與這個探究實驗,體驗探究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對于那些探究結果不理想的學生,要引導他們認真聽取別人的發(fā)言,比較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找到自己計劃的缺陷。
小學科學中很多教學內容與初中的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是鏈接在一起的。以物理為例,初中所涉及的物理現象在小學科學里差不多都已提到。例如,小學科學中關于聲的產生探究實驗和初中物理相似,但聲的傳播,小學科學里只通過幾個小實驗來說明聲可以在氣體、液體里傳播,當然也說明了聲可以從各個不同方向傳播,但并沒有探究聲的傳播速度。而初中物理里不但闡明了聲的傳播速度與媒介物質種類有關,而且還與媒介物質溫度有關,并且特別指出了聲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340m/s。至于聲的三個特征,小學科學里只探究了音調的高低,沒有響度與音色。光的反射在小學科學里僅用實驗說明了平面鏡能改變光的傳播路線,能夠成像,而在初中物理里則更進一步地探究了光的反射規(guī)律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梢?,小學科學只是提出這些物理現象,讓學生了解,并沒有像初中物理那樣提高到理性的認識,也沒有提出物理量的概念,更沒有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并對它進行定量計算。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學科學教師不但要特別注意到教材中那些與初中內容相鏈接的地方,而且還要將小學科學教學和初中科學課程的教學銜接好,以便讓學生進入初中以后有一個平穩(wěn)的過渡。在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中,有這樣一個探究課題,即探究小車載重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結論是:小車越重,小車運動越慢。初中物理教材中關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這樣描述的: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但是有不少學生總是認為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重力,我想這和小學所做的這個探究課題也許有些相關吧。建議小學科學教師在這個問題中就應該這樣敘述:“汽車在水平路面行駛時,汽車越重,汽車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币驗橹挥衅囋谒铰访嫘旭傔@樣的條件下,汽車越重,其對地面的壓力才越大,此時,汽車在水平路面行駛這個條件非常重要,在這樣的條件下,汽車越重隱含了壓力越大[2]。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那就是個別知識點在小學科學里提到了,但到了初中反而沒有提及,與初中知識相脫節(jié)。如在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中,教材要求學生比較兩節(jié)電池的串、并聯連接方式的特點。其實關于電池的并聯在初中物理里也不作要求,現在出現在小學科學的教材中,筆者建議小學科學教師在處理這一段教材時要相對弱化一些,只需讓學生動手連接并觀察到這一現象:兩節(jié)電池串聯使用會使小燈泡特別亮,而并聯使用小燈泡不太亮。然后告訴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電池都會串聯使用。至于“兩節(jié)電池并聯起來,電壓還是1.5V”就不必作過多解釋了。
如何評價小學科學課程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顯然現在僅僅用書面考試的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動腦的科學探究能力是不行的,需要建立一個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相符的評價方法,使教學工作與評價工作相統(tǒng)一。小學科學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fā)展狀況,以利于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樣的評價不同于傳統(tǒng)的評價——單純由教師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進行分等、排隊的做法,勢必引起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和評價時機等方面的一系列變化:評價要依據《標準》,要涵蓋科學素養(yǎng)各方面的內容,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理解,又要評價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單純的書面測驗和考試已經不能適應小學科學課程的發(fā)展,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目標、不同內容進行教學評價勢在必行。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可以參考本《標準》的建議,可以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也可以由小學科學課程的授課教師、學生和其他相關人員來發(fā)明、創(chuàng)新。凡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評價方法都應得到肯定與贊賞。
[1]小學科學教師教學用書:三年級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許志,李秋霞.初高中知識銜接教學的關鍵是注重“條件”[J].中學物理,2012,(4).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Material Treatment in Primary Science Course
WANG Lei-gang
(Anhua Teacher Training School,Anhua,Hunan 413522)
According to the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Science(Grade 3-6)Course Standard(Experiment Draft),science quality isthe core of 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and science teachersin primary schoolsshould change the past tendency of knowledge-orientation.Instead,they should adhere to taking some exploration activities, focusing on helping students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exploring process,and evaluating reasonably the students’learning quality.
new curriculum;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science quality;science exploration
G623.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4-831X(2012)03-0029-04
2012-01-20
王磊鋼(1962—),男,湖南安化人,湖南省安化縣教師進修學校特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物理課程和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胡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