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杰
(智波交通運輸設備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混凝土結構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裂縫,其成因也復雜多樣。各類裂縫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有兩點:1)由外部荷載引起的結構型裂縫;2)由溫度和收縮引起的材料型裂縫。在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施工過程中,由于水泥水化熱釋放導致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較大是大體積混凝土發(fā)生裂縫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因水化熱引起的內(nèi)外溫度不均,防止混凝土出現(xiàn)有害的溫度裂縫與收縮裂縫,是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的關鍵所在。
干縮裂縫是由于混凝土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表面水分損失過快,變形較大,內(nèi)部濕度變化較小、變形較小,較大的表面干縮變形受到混凝土內(nèi)部約束,產(chǎn)生較大拉應力從而產(chǎn)生裂縫。相對濕度越低,溫度越高,干縮裂縫越易產(chǎn)生。干縮裂縫對混凝土的抗?jié)B性、耐久性均有較大影響,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成分、外加劑摻量、集料的性質和用量等都與干縮裂縫的產(chǎn)生有直接關系。
混凝土塑性收縮裂縫從外觀分為無規(guī)則網(wǎng)絡狀、稍有規(guī)則的斜紋狀和能反映出混凝土分布筋情況與截面變化等規(guī)則形狀幾種類型,它的形成與混凝土的泌水有關,一般在大風及干熱天氣出現(xiàn),對混凝土防水性能、鋼筋銹蝕、結構耐久性有影響。造成混凝土塑性收縮開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溫度、濕度、風速以及混凝土的凝結時間等。
沉陷裂縫是由于結構地基土質不勻、松軟,回填土不實,浸水而造成不均勻沉降所致,或者因為模板剛度不足,模板支撐間距過大,支撐底部松動等導致。特別是在冬季,模板支撐在凍土上,凍土化凍后產(chǎn)生不均勻沉降,致使混凝土結構產(chǎn)生裂縫。而且裂縫寬度往往與沉降量成正比關系。裂縫寬度受溫度變化的影響較小,地基變形穩(wěn)定之后,沉陷裂縫也基本趨于穩(wěn)定。
溫度裂縫多發(fā)生在大體積混凝土表面或溫差變化較大地區(qū)的混凝土結構中。混凝土澆筑后,在硬化過程中,水泥水化產(chǎn)生大量的水化熱。由于混凝土的體積較大,大量的水化熱聚積在混凝土內(nèi)部而不易散發(fā),導致內(nèi)部溫度急劇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就形成內(nèi)外的較大溫差。較大的溫差造成內(nèi)部與外部熱脹冷縮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一定的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極限時,混凝土表面就會產(chǎn)生裂縫,這種裂縫多發(fā)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當溫差變化較大時,表面收縮的混凝土受內(nèi)部混凝土的約束,將產(chǎn)生很大的拉應力而產(chǎn)生裂縫,這種裂縫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較淺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溫度裂縫的走向通常無一定規(guī)律,大面積結構裂縫??v橫交錯,梁板類長度尺寸較大的結構,裂縫多平行于短邊;深入和貫穿性的溫度裂縫一般與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縫沿著長邊分段出現(xiàn),中間較密。裂縫寬度大小不一,受溫度變化影響較為明顯。此種裂縫的出現(xiàn)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凍融、抗疲勞及抗?jié)B能力等。
1)嚴格設計混凝土配合比。在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工作性的情況下,應盡可能地降低混凝土的單位用水量,采用“三低(低砂率、低坍落度、低水膠比)二摻(摻高效減水劑和高性能引氣劑)一高(高粉煤灰摻量)”的設計準則,生產(chǎn)出高強、高韌性、中彈、低熱和高極拉值的抗裂混凝土。2)增配構造鋼筋,提高抗裂性能。配筋應采用小直徑、小間距、全截面的配筋率應在0.3%~0.5%之間。3)在易裂的邊緣部位設置暗梁,提高該部位的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極限拉伸。4)在結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施工時的氣候特征,合理設置后澆縫,保留時間一般不小于60 d。
1)嚴格控制骨料級配和含泥量。選用10.40 mm連續(xù)級配碎石,細度模數(shù)2.80~3.00的中砂;砂、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內(nèi),并不得混有有機質等雜物,杜絕使用海砂。
2)選擇適當外加劑??筛鶕?jù)設計要求,混凝土中摻加一定用量外加劑,如防水劑、膨脹劑、減水劑、緩凝劑等外加劑。外加劑中糖鈣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使用水量減少20%左右,水灰比可控制在0.55以下,初凝延長到5 h左右。
3)選擇優(yōu)化配合比。選用良好級配的骨料,嚴格控制砂石質量,降低水灰比,并在混凝土中摻加粉煤灰和外加劑等,以降低水泥用量,減少水化熱,以降低混凝土溫升,從而可以降低混凝土所受的拉應力。
4)采用切實可行的施工工藝。根據(jù)泵送大體積混凝土的特點,采用“分段定點,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法。這種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避免混凝土輸送管道經(jīng)常拆除、沖洗和接長,從而提高泵送效率,簡化混凝土的泌水處理,保證上下層混凝土澆筑間隔不超過初凝時間。在每個澆筑帶的前后布置兩道振動器,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出料口,主要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振實;由于底層鋼筋間距較密,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腳處,以確保下部混凝土密實。隨著澆筑的推進,振動器也相應跟上,以確保整個高度上混凝土的質量。由于大體積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漿較厚,故澆筑結束后須在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數(shù)遍,打磨壓實,以閉合混凝土的收縮裂縫。
5)改進施工技術、加強抹壓、養(yǎng)護。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時進行二次抹壓,消除因混凝土干縮、塑性收縮產(chǎn)生的表面裂縫,增加表面混凝土密實度。二次抹壓對于上述裂縫的消除有顯著效果,加強早期養(yǎng)護,提高混凝土抗拉強度。
6)加強混凝土澆筑后的養(yǎng)護和測溫工作?;炷翝仓瓿珊螅瑧皶r鋪一層塑料薄膜,然后覆蓋防火草簾或麻袋片等予以保溫,并及時灑水養(yǎng)護。條件具備的應盡快回填土方。土方回填是保溫的有效方法,對于防裂縫非常有益。根據(jù)大體積混凝土外形尺寸的具體情況,蓄水法與內(nèi)散外蓄綜合法也是工程施工中常常采用的技術措施。對于避免溫度裂縫的產(chǎn)生均有良好的效率?;炷恋臏y溫工作量為了掌握混凝土內(nèi)部溫升與表面溫度的變化值。因此需安排專門人員進行測溫,做到認真負責、數(shù)據(jù)真實,保證最大溫差控制在25℃以內(nèi),如發(fā)現(xiàn)溫度變化異常及時通知技術負責人,以便采取處理措施。
7)嚴格技術管理,強化過程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僅要有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而且還要有行之有效的組織措施與管理措施,以保證施工過程處于受控狀態(tài)。澆筑前要進行認真充分的技術交底準備工作,嚴格按照施工交底及技術方案的要求來指導施工,強化落實責任到人,以確?;炷恋臐仓|量。
混凝土裂縫一旦出現(xiàn),不但會降低建筑物的抗?jié)B能力,影響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會引起鋼筋的銹蝕,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進一步威脅到整個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基本弄清裂縫成因的前提下,從設計和施工兩方面入手,優(yōu)化設計內(nèi)容,加強施工管理,做到事前控制和過程控制,從而達到確保工程質量的目的。
[1] 包長河.淺談混凝土裂縫成因及控制[J].西部探礦工程,2006(8):4-6.
[2] 黃 馨.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施工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2011,37(1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