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鋒
患者男性,66歲,因“間斷胸悶、氣喘6年,加重1 h”入院。患者6年前開始出現(xiàn)活動后胸悶、氣喘,休息可緩解。入院當日凌晨無明顯誘因突發(fā)胸悶、氣喘,不能平臥,大汗淋漓,持續(xù)不能緩解。既往有“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雙下肢靜脈曲張”病史多年,血壓、血糖未控制達標。入院后急查心電圖(ECG)示竇性心動過速,aVR導聯(lián)ST段抬高0.1 mV,Ⅰ、Ⅱ、Ⅲ、aVF 及V5~V6導聯(lián)ST段壓低0.1 mV(圖1)。急查心肌酶、心肌標志物均正常,5h后再次復查心肌酶、心肌標志物仍正常,而血清腦鈉肽前體明顯升高(4591 pg/ml),初步診斷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急性左心衰、心功能Ⅳ級”。
入院2天后,患者心衰得到控制,行冠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冠狀動脈三支嚴重病變(圖2)。于右冠狀動脈置入2枚雷帕素藥物涂層支架、前降支置入1枚雷帕素藥物涂層支架。術后給予拜阿司匹林 (300 mg,qd)和硫酸氯吡格雷(75 mg,bid)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肝素抗凝以及強化降脂,減輕心肌耗氧等治療。當天下午患者感右下肢近段明顯腫脹、疼痛、活動受限,呈進行性加重。行血管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示右側髂外靜脈遠心端及股總靜脈、股淺靜脈和股深靜脈近心端血栓形成,管腔部分通暢;右側大隱靜脈靜脈瓣功能不良伴中度返流;右下肢動脈粥樣硬化伴斑塊形成(圖3)??紤]“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加用華法林治療,將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diào)整至1.6~2.5。10 d后患者右下肢腫痛明顯緩解,1月后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整個抗凝治療過程中無出血跡象,無肺栓塞并發(fā)癥。出院后繼續(xù)華法令(3.125 mg,每晚1次)抗凝。隨訪3個月未發(fā)生出血等并發(fā)癥。
討論 目前認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能夠有效改善冠狀動脈血流,緩解心肌缺血的癥狀[1],是冠心病的重要治療手段。但由于是在冠狀動脈血管腔內(nèi)進行操作,因此治療中使用的導管、導絲、球囊和支架等均可能損傷血管壁,不可避免會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可危及生命。
對于復雜病變、置入支架數(shù)目較多且本身出血風險高的患者,一旦發(fā)生DVT,治療相當棘手[2],如抗凝過度則可導致出血風險增加,如抗凝不足則有發(fā)生肺栓塞的風險。因此DVT應當以預防為主,對于存在高危因素(如高齡、肥胖、吸煙、臥床、手術、中心靜脈插管、創(chuàng)傷、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有靜脈血栓栓塞癥病史、惡性腫瘤、腎病綜合征)的患者,要有足夠的警惕;由于低劑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維生素K拮抗劑幾乎不增加有臨床意義出血并發(fā)癥的危險[3],因此對于存在較高DVT風險的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外早期給予低劑量抗凝藥物預防治療有助于減少DVT的發(fā)生風險。
圖1 患者入院ECG
圖2 CAG示三支病變
圖3 右下肢血栓形成
本例患者在雙聯(lián)抗血小板和肝素抗凝過程中仍然發(fā)生了DVT,原因主要包括:①患者血管本身狀態(tài)較差,患者系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多年且控制欠佳,同時合并下肢靜脈曲張,因此血管損傷較為嚴重;②出于控制出血的考慮,對患者術后穿刺點壓迫止血時間過長、沙袋過重以及臥床和術側肢體制動時間過長,這些都是造成患者出現(xiàn)DVT的可能因素;③患者同時存在急性左心衰,血液回流較差,血流瘀滯也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通過肝素和華法林的聯(lián)合抗凝治療,患者DVT得到了迅速有效地緩解,說明在原抗凝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抗凝力度能夠治療DVT,但應密切監(jiān)測凝血功能,以免發(fā)生大出血等危險。
[1]張景蘭. 急性冠脈綜合征擇期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術后炎癥和心肌損傷的變化分析[J]. 海南醫(yī)學,2011,22(22):28-9.
[2]孫藝勇,王勇,劉曉飛,等. 藥物洗脫支架介入治療冠心病三支病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觀察[J]. 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9,23(4):220-2.
[3]劉洋.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聯(lián)合應用治療進展性腦卒中療效觀察[J]. 當代醫(yī)學,2012,18(1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