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資開放邁開大步
向民資開放重大項目投資,是對國家資本的一種補充,是激發(fā)經濟活力的一次機遇,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是留住民資、防止民資“逃逸”的最后一次機會
當前經濟形勢內憂外患,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嚴峻性不容小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外需乏力、內需不足,投資仍將是刺激經濟發(fā)展的主力,特別是民間資本的有效投入將是下一階段“穩(wěn)增長”的重要路徑。
從2010年至今,國家及各部委下發(fā)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fā)展的文件超過40個,但事實上由于對經濟的過多干預和自身利益的擔憂,國家遲遲不愿意放開“鐵、公、基”等國有壟斷行業(yè)對民間資本參與,民間資本在進入基礎設施、鐵路、交通等領域仍面對“玻璃門”“彈簧門”等。民間資本的融資問題也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銀行不讓貸、直接融資不讓進、互助貸款不讓行,融資的高風險、高成本讓中小規(guī)模的民間資本望而卻步。更讓人擔憂的是,由于產權保護方面的不完善,民資出于對未來收益和資產安全的不確定,并不愿意積極地投身建設,有的寧愿購置房產或將資產轉移國外。
8月24日,浙江省召開了全省擴大有效投資推進大會,篩選推出441個總投資額達11830億元的重大公共資源性項目,面向民間投資招商推介。這441個項目涉及產業(yè)平臺、交通、能源、城建、社會事業(yè)等8個類別,為民間資本拓寬了行業(yè)準入范圍,有效打破“玻璃門”等隱形約束。其中,產業(yè)平臺類和交通設施類兩個項目的投資額大,應該說這樣的定向開放避免了民間投資處處碰壁的可能,上萬億元的投資也激發(fā)了民間投資活力。同時,政府還著力強化民間投資服務和拓寬項目融資渠道,向民營企業(yè)公開公共資源性項目投資信息,搭建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項目的有效對接平臺,以及更多元化幫助解決項目資金籌措難等瓶頸制約問題。
市場經濟下利潤始終是資本的第一追求,因此此次入選項目均具有合理的投資回報能力。正如浙江省發(fā)展改革委主任孫景淼所強調的那樣,目標是實現“民間投資不僅要進得來,還要劃得來”。接下去就是如何貫徹執(zhí)行的問題,浙江省將圍繞貫徹落實國務院促進民間投資“新36條”42項實施細則,制定省級部門分工方案,對配套實施細則一一梳理和銜接,研究提出貫徹落實的具體措施,理出一批民資進入意愿強烈、國家層面有突破空間的行業(yè)和領域,包括爭取民資進入金融、鐵路、能源等領域先行先試。
重大項目建設向來是政府掌控、國有資本壟斷,這次大會諸多決策是浙江對民間資本開放重大項目投資的一個重大突破。當前我們在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的同時,更需要對民間資本進入后的運行進行多維度的思考和改進,如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在項目中采取何種合作方式,民間投資者在項目中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保證民間資本的合理回報與退出,如何保證政策的連續(xù)持久性……這關系到民間資本投資信心的樹立、經濟發(fā)展的空間和質量的拓寬、經濟發(fā)展活力的激發(fā)。為此,必須竭力克服各地各部門在落實上沒有細則部署、在政策上沒有持久性以及原有利益擁有者尋租行為等障礙。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向民資開放重大項目投資,是對國家資本的一種補充,是激發(fā)經濟活力的一次機遇,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是留住民資、防止民資“逃逸”的最后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