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圣:杜康,即少康,傳說為酒的發(fā)明者。
文圣: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
史圣:司馬遷,字子長,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作者。
詩圣:杜甫,字子美,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著有《杜工部集》。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名的醫(yī)學家,所著《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對我國醫(yī)學發(fā)展影響很大。
武圣:關羽,字云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也稱“關圣”、“關帝”。
書圣: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草圣:張旭,唐朝書法家,擅長草書,當時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
畫圣:吳道子,唐朝著名畫家,擅畫人物,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茶圣: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jīng)》三卷。
古人為何把居喪守制稱考“丁憂”?
“丁憂”最早見于《宋史·禮志》:“咸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并令持服?!蹦敲?,古人為什么把居喪守制稱為“丁憂”呢?究竟什么是“丁”?什么是“憂”呢?《爾雅·釋詁》中說:“丁,當也?!笔窃夥辍⒂龅降囊馑?。《尚書·說命上》有:“憂,居喪也?!彼裕糯摹岸n”,就是遭逢居喪的意思。父母去世,“遭逢居喪”時,兒女們會憂傷,會居喪,會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規(guī)定“守制”,這顯然比單純“人丁憂傷”包含的內(nèi)容要廣泛得多?!岸n”期限三年,其間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岸n”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在中國存在和沿襲了數(shù)千年。到了現(xiàn)代社會,“丁憂”的繁雜形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飛速發(fā)展和高度文明的現(xiàn)代社會,只是作為—種古代文明,一種道德符號,永久地留在史冊中。
梁山好漢為何總吃牛肉?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吃肉幾乎只吃牛肉,整部書中指明是牛肉的就有48處,而明朝的其他小說中,寫到吃牛肉的卻極少。如,《金瓶梅》全書具體描寫吃食種類有41處,但其中只有一處指明為牛肉?!缎咽酪鼍墏鳌返某允趁鑼懼袆t沒有一處指明為牛肉。這是為何?原來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為。《水滸傳》作為歷史上唯——部正面描寫“反賊”的小說,作者有意描寫吃牛肉,以此來烘托和渲染梁山好漢公然藐視法律、“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概。
古體議論文的分類
古體議論文根據(jù)論述方式、論述內(nèi)容或適用場合的不同,分為許多種,常用的有“論”、“說”、“辯”、“原”、“議”、“贊”、“諫”等。
論,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如,《六國論》、《過秦論》。徐師曾的《文體明辨》把論分為理論、政論、經(jīng)論、史論、文論、諷論、寓論和設論八種。
說,用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闡述事理的文體。如,《師說》、《馬說》、《內(nèi)儲說》。與“論”相比,“說”更重旨趣,以托物寓意的方式來解述。古人常將“論”、“說”兩體并稱,后世的論說文由此得名。
辯,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盛行于唐、宋以后,如,《諱辯》、《桐葉封弟辯》
原,推原事物本源或本義的文體。唐代韓愈作“五原”,即《原道》、《原性》、《原毀》、《原人》、《原鬼》,后人效仿者頗多,于是“原”體也成了一種受人重視的文體。
議,凡議政論事的文辭皆稱為“議”,如,《駁舉樂議》、《省試學生代齋郎議》。
贊,本用于贊美,后來也用于評述,常以一種押韻的四言句寫成,也有用散體寫的贊文,篇幅都比較短小。如,《項羽本紀贊》《書贊》、《晉諸公贊》。贊分雜贊、哀贊、史贊三類。雜贊專用于褒人物、文章或書畫;哀贊專用于哀人之歿而贊揚其德操;史贊則詞兼褒貶,用于對歷史人物的品評。
諫,古代臣下向天子所遞的議論時政、含有規(guī)勸性質(zhì)的奏章。如,《魏徵直諫》《鄒忌諷齊王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