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繁
(重慶工商大學 外 國語學院,重慶 400067)
Fauconnier(1997)和Turner(1996)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是心理空間理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大量的語言和非語言現(xiàn)象,如:隱喻和類比現(xiàn)象、虛擬事實、范疇擴展、事件整合、語法結(jié)構(gòu)、概念變化、文學與修辭等(劉正光,2002:11)。Lakoff和Turner(1989)提出了詩性隱喻的概念,并將生活中的概念隱喻作為詩性隱喻的構(gòu)成部分。概念隱喻作為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滲入到生活和文學作品中,詩歌是隱喻最復雜、最新穎的表達。
對中國古典詩詞意境的生成原因,眾多學者都因它是一種“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的“妙境”而語焉不詳。這也是中國古典美學無法邏輯地、實證地建立起意境理論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詩歌中的意境生成原因,歷來的研究者們也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表層的乃至顯得單薄而空泛的“情”、“景”之間的加減乘除。而從意境深層的認知隱喻建構(gòu)角度去探討詩歌意境的文章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復合空間是一種普遍形式,能夠有效地解釋動態(tài)的、隨機的、模糊的思維認知活動,為理解詩詞的意境,即意象組合和創(chuàng)新形成的復合隱喻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認知工具;因此,基于概念整合理論,從認知隱喻角度去分析詩歌中意境的深層建構(gòu),對于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歌的理解都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Lakoff認為從根本上講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隱喻性思維是人類認識事物、建立概念系統(tǒng)的一條必由之路。相對于日常言語的使用規(guī)則來說,隱喻是一種正常語言的偏離。隱喻理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1)隱喻不是一種語言結(jié)構(gòu),而是一種概念結(jié)構(gòu),隱喻語言只是概念隱喻的表層表現(xiàn);(2)在語言表達上,隱喻是一種正常表達方式,而非對正常表達的偏離;(3)隱喻表達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通過將源域映射在目標域上,目標域從而得到理解;(4)意義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隱喻可以有真值;(5)隱喻是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它是身體、大腦、心智、生活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6)隱喻具有系統(tǒng)性。這種系統(tǒng)性表現(xiàn)在語言和概念兩個層次上;(7)隱喻具有層次性。隱喻從結(jié)構(gòu)復雜性的角度可分為兩類:基本隱喻(primary/primitive metaphors)和復合隱喻(complex metaphors)。不同的基本隱喻組合在一起就構(gòu)成復合隱喻。隱喻具有層次性,抽象層次越高,就需要更多層次的隱喻(劉云紅,2005)。人們能夠理解繁復華麗的詩性隱喻,是因為詩性思維利用了我們?nèi)粘5乃季S機制,但遠遠超越了它們、闡釋了它們,并將它們以超乎尋常的方式組合在一起。(Lakoff and Turner,1989:67)
概念投射建立起兩個輸入空間(input space)的聯(lián)系,輸入空間包含來自范圍(domain)的相關信息,同時也包含文化、語境、觀點和其他背景信息的附加結(jié)構(gòu)(additional structure)。輸入空間之間的概念投射是非單向,可以從Input1到Input2,也可以從Input2到Input1。這是因為復合空間中還存在另外兩個中空間(middle spaces),類屬空間(generic)和復合空間(blended space)。前者包含輸入空間共享的成分,它決定跨空間映射的核心內(nèi)容;后者包含前者的類屬結(jié)構(gòu)(generic structure)以及其他更多的特定結(jié)構(gòu)(specific structure),還可以包含輸入空間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從輸入空間到復合空間的概念投射是有選擇的(selective projection),并不是所有的輸入空間所含元素都投射到復合空間。復合空間包含其他空間都不具有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emergent structure),這種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不是從輸入空間復制而來,涉及的心理過程十分復雜。復合空間根據(jù)一套統(tǒng)一的建構(gòu)性(structural)和動態(tài)性(dynamic)原則進行操作,同時也遵守一套優(yōu)化原則(optimality principles)。根據(jù)這兩套原則就可以對概念進行整合,建立合理的概念整合網(wǎng)絡。
1.基本思想
從概念整合的角度來看,中國詩詞中的“意象”(image)一詞最早作為兩個獨立的概念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個復合空間(余渭深,2003:5)。古人認為,“意象”是“意”與“象”的有機結(jié)合,“意”是內(nèi)在的抽象的心意(mental image),“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concrete image;visual image)。由此結(jié)合而形成的“意象”就是一個植根于同時又超越“意”與“象”的一個復合空間。有關詩詞意象的研究也就大都集中在對“意象”進行審美特征和文化探源的闡釋,即古人所謂的“托物言志”、“觸景生情”以及“情景交融”等等。但這類研究很少從認知層面剖析“意”與“象”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意境”,即意象之外意與境的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前人針對詩詞意象的研究也很少涉及到復雜的、不易察覺的認知活動。而概念整合理論為研究人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認知活動及人們在詩歌的理解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基礎,本文就試圖在這方面做一些嘗試。
不同讀者在解讀同一詩歌時會產(chǎn)生一個相同或者不同的意境,甚至同一讀者在不同時候解讀同一詩歌都會有不同的意境。這個意境也就是由不同的基本隱喻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的復合隱喻。運用概念整合理論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或理解過程進行分析時,輸入空間1是具體的“象”,輸入空間2是這些具體的“象”在文化語境中所承載的“意”,即基本隱喻。從本質(zhì)上說,在作為整體的意境中,輸入空間1與輸入空間2的組織框架(organizing frame)不同,而且對于復合空間的生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復合空間包含了輸入空間的組織框架,同時復合空間還有自己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即復合隱喻。因此詩歌意境的建構(gòu)過程是雙重圍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double-scope integration network)的典型的復合過程。
在輸入空間2中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對應的“意”、也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缺省的“意”,因此造就了理解過程中創(chuàng)新的無限可能(也存在零缺省的情況)。由于這一個或多個缺省(或零缺省),在進行跨空間映射和投射的過程中,在百科知識差異的背景下,人們在對詩的意象進行組合、完善及擴展。由于這三種相互關聯(lián)的認知方式的差異,人們在對同一首詩的意境建構(gòu)中產(chǎn)生了相同或者不同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形成了相同或者不同的意境。而這個復雜的認知過程是如何完成的?下面作者將用案例來分析詩歌意境的建構(gòu)過程。
2.案例分析之錦瑟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畢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無題詩,形成凄迷哀婉、柔美幽約的獨特風貌,但也因其隱晦曲折而令人感到難以理解?!跺\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七律八句。這首詩是隱喻中套著隱喻,整首詩用了四個典故(莊生夢蝶、望帝托鵑、滄海月明、藍田日暖),而這些典故各有它們的本義和喻義,但是其喻義究竟是悼亡、傷別還是自敘,當理解《錦瑟》時,必須要理解詩歌中具體的“象”在文化語境中所承載的“意”,即基本隱喻;以及由這些基本隱喻通過復合產(chǎn)生的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即復合隱喻,才能厘清《錦瑟》意境建構(gòu)、理解其意境。
從概念整合的角度來看,輸入空間1是具體的“象”,輸入空間2是這些具體的“象”在文化語境中所承載的“意”,即基本隱喻。本詩的輸入空間1具體的“象”包括:“錦瑟”、“五十弦”、“一弦”、“一柱”、“華年”、“莊生迷蝶”、“望帝托鵑”、“滄?!?、“月明”、“珠”、“淚”、“藍田”、“日暖”、“玉”、“煙”。這些具體的“象”在文化語境中所承載的“意”在輸入空間2中表現(xiàn)為基本隱喻?!板\瑟”的典故意義為人名、樂器、年華(張曉娥)、鼓瑟思夫(孫桂平,83-86);其基本隱喻為美好的事物、思念夫君之悲苦或因為眾多學者都無法確定其所表達的含義,因此其基本隱喻為缺省?!耙幌摇?、“一柱”的基本隱喻為人生的各個階段或生平情感經(jīng)歷。“華年”的基本隱喻為人生的最美好階段?!扒f生迷蝶”的典故意義為莊子對人生的迷惑,唐代哲學家成玄英認為該典故所表達的意義為“變化”,李白在《古風.九》借用該典故表達了對世事無常的喟嘆(李秀芹,58-60);基本隱喻為人生如夢或人生無常。“望帝托鵑”的典故含義為望帝啼冤;其基本隱喻為主體的幽怨之情。蒼海泛指“南海”,其典故含義為舜南放至于蒼梧山而崩,基本隱喻為遙遠的地方?!霸旅鳌钡幕倦[喻為思鄉(xiāng)之情(如李白《靜夜思》)、情人離怨或夫妻恩愛情深(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珠”的基本隱喻為美好的事物、“淚”的基本隱喻為悲傷。此句中“珠有淚”典故含義為“鮫珠與二妃淚灑斑竹”;其基本隱喻為因為處境艱難而悲痛欲絕?!八{田”實為藍田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其山產(chǎn)玉,亦名玉山。在唐代,玉山多為長安士宦女眷葬地?!八{田”的基本隱喻為風水佳勝之地?!叭张敝小叭铡钡牡涔屎x為君王;其基本隱喻為君王的態(tài)度逐漸改善?!坝裆鸁煛钡涔屎x有二,其一為《困學紀聞》戴叔倫“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其二為干寶《搜神記》“玉如煙然”,隱含珠存人亡之意。因此“玉生煙”的基本隱喻為美好的事物不可及或美好的事物未能得到欣賞。
圖1
如圖一所示輸入空間1是相對固化的具體的“象”。輸入空間2是具體的“象”在文化語境中所承載的“意”,即基本隱喻,相對開放。在輸入空間2中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對應的“意”、或者存在一個或者多個缺省的“意”,因此造就了理解過程中創(chuàng)新的無限可能。輸入空間之間的虛線就代表映射的缺省。例如輸入空間1中具體的象在輸入空間2中所承載的意可能因為讀者百科知識的缺失而空缺或者錯誤,例如輸入空間1中的“錦瑟”這個具體的象在輸入空間2中所承載的意為美好的事物或思念夫君之悲苦或缺省。由于這一個或多個缺省及百科知識背景的差異,在進行跨空間映射和投射的過程中,由于具體的“象”投射入輸入空間2中的文化語境中的“意”的不唯一性,人們在對詩歌中不同基本隱喻進行跨空間組合、完善及擴展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選擇。
在輸入空間1中的具體的“象”及輸入空間2中這些“象”所承載的“意”之間,也即是基本隱喻之間在空間內(nèi)部及空間間的組合時會相互影響及限制,如“月明”這個具體的“象”所表達的基本隱喻可以是“思鄉(xiāng)之情”、“情人離怨”、或“夫妻恩愛情深”,但在與輸入空間1中的其他具體的“象”如“莊生迷蝶”、“望帝托鵑”、“藍田”、“日暖”、“玉生煙”空間內(nèi)組合時,“象”之間相互影響及限制,在進行跨空間投射后輸入空間2中“象”所承載的“意”,即“月明”的基本隱喻就縮減為情人離怨或夫妻恩愛情深。
不同的讀者會對組合的基本隱喻進行完善和擴展,例如對于輸入空間1中“月明”這個“象”所表達的基本隱喻,在輸入空間1中各個“象”組合后,人們在解讀詩歌時就會根據(jù)自身的百科知識對其所表達的基本隱喻進行完善和擴展,如:(1)讀者會進一步完善“夫妻恩愛情深”,聯(lián)想人生如此短暫而美好,而在人生最美好的階段卻因命運無常,愛人逝去,將這個基本隱喻在輸入空間中擴展,最后基本隱喻在進行復合時形成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即復合隱喻“悼亡”;(2)讀者或者會進一步完善“情人離怨”,感嘆人生的美好及人生的無常,表達美好的愛情可望而不可得的幽怨,將這個基本隱喻在輸入空間中擴展,最后基本隱喻在進行復合時形成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即復合隱喻可望而不可及的“思戀”。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進一步完善和擴展,讀者會抽取輸入空間1中所有“象”及其在輸入空間2中所承載的基本隱喻的共同特征,在層創(chuàng)空間中形成復合隱喻,即完成了詩歌整體意境的建構(gòu)。如在《錦瑟》的意境構(gòu)建中,讀者抽取輸入空間1和輸入空間2中所有關于“夫妻恩愛情深”及命運無常的所有共同特征,在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中構(gòu)建出“悼亡”的復合隱喻或者意境。
至此,通過輸入空間1中“象”在空間內(nèi)部的相互影響及限制,“象”對空間間輸入空間2中所承載的基本隱喻的影響而引發(fā)的完善和擴展,輸入空間1中所有“象”與其輸入空間2中基本隱喻的互相限制影響并抽取共同特征,在層創(chuàng)空間中形成復合隱喻,即完成了詩歌整體意境的建構(gòu)。
不同的讀者在解讀某一詩歌時,對詩歌中某些“象”的基本隱喻了解得很清楚,而對有些“象”所表達的基本隱喻了解得不是特別清楚;還由于所處的時代及百科知識的差異,對同一個“象”所表達的基本隱喻不同的讀者也會有差異。這些都會導致讀者在對基本隱喻進行組合、完善和擴展形成復合隱喻的過程產(chǎn)生影響,形成不同的復合隱喻,也即是對同一首詩的意境形成不同的理解。
概念整合理論為研究人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認知活動及人們在詩歌的理解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論證了復合空間是一種重要的、有序的、強大的、系統(tǒng)的以及普遍的認知操作(Fauconnier,1998)。雖然Fauconnier(1997)和Turner(1996)都認為目前還很難對復合空間進行計算模型化(computational modeling),所以對這種認知模式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語言的認知功能方面,但從上文對于在文化語境中具體的“象”所表達的一種或多種“意”或基本隱喻之間的相互限制及影響,在空間中的完形和擴展,及通過空間間的投射在層創(chuàng)結(jié)構(gòu)中形成復合隱喻即詩歌意境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用概念整合理論對詩歌理解過程進行的分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人的認知活動的本質(zhì),這為實現(xiàn)古典詩詞的計算語言分析打下基礎。
本文選取中國詩歌史上爭議最大的詩作之一《錦瑟》,對詩詞理解中意象組合對意境建構(gòu)的決定性作用進行了剖析。通過分析基本隱喻是如何在空間中合成為復合隱喻的過程,推進了概念合成理論的應用研究,也為邏輯地、實證地研究詩詞意境從認知隱喻建構(gòu)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由于古典詩詞意象的多樣性,要實現(xiàn)古典詩詞的計算語言分析還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
[1]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New York:Cambridge Press,1997.
[3]Fauconnier,G.& D.T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22(2):133 187.
[4]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Perseus Books Group,2002.
[5]Turner.D.The Literary Mind[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Lakoff,G.More than Cold Reasons: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7]Lakoff,G.&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余渭深.復合空間與中國古典詩詞意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4-6.
[9]李秀芹.《錦瑟》的典故和典故意義的歷史變化[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8-60.
[10]劉云紅.認知隱喻理論再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8):16-18.
[11]劉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復合理論:闡釋與質(zhì)疑[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10):8-12.
[12]孫桂平.《錦瑟》別解[J].學術探索,2003(4):83-86.
[13]王國維.人間詞話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1.18.
[14]吳調(diào)公.中國美學史資料類編:文學美學卷[C].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0.
[15]余渭深.復合空間模式在語言理解研究中的應用[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1(2):24-27.
[16]張云鵬.意象、空間、氛圍——意境構(gòu)成之嘗試性闡釋[J].東方論壇,2004(1):54.
[17]張輝,周紅英.認知語言學的新發(fā)展——認知社會語言學——兼評Kristiansen&Dirven(2008)的《認知社會語言學》[J].外語學刊,2010(3):36-42.
[18]張曉娥.對李商隱《錦瑟》中“錦瑟”所指對象的思考[J].安徽文學,2008(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