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鮮麗 鄭鋒華
(1韶關學院醫(yī)學院 廣東韶關 512026;2廣西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4)
在文獻[1]中有一道這樣的題目:下列緩沖溶液緩沖容量最大的是?
(1) 20mL 0.1mol/L HAc-20mL 0.1mol/L NaAc混合
(2) 20mL 0.4mol/L HAc-20mL 0.2mol/L NaAc混合
(3) 15mL 0.1mol/L HAc-25mL 0.1mol/L NaAc混合
在文獻[1-3]中說影響緩沖容量的因素有兩個:① 總濃度:對于同一緩沖溶液,當緩沖比一定時,總濃度越大,緩沖容量越大。② 緩沖比:對于同一緩沖對,總濃度一定時,緩沖容量隨著緩沖比的改變而改變,當緩沖比為1時,緩沖溶液具有最大緩沖容量。
上述3種緩沖溶液的總濃度分別是0.1mol/L、0.3mol/L、0.1mol/L;它們的緩沖比分別是1、1/2、5/3。如果比較緩沖溶液(1)和(3),它們的總濃度一定,緩沖溶液(1)的緩沖比為1,所以得出結(jié)論,緩沖溶液(1)的緩沖能力比緩沖溶液(3)要大,但是這樣的結(jié)論是不恰當?shù)?;而要讓學生比較緩沖溶液(2)的緩沖容量大小,就更是無能為力了。
為了正確解答上述題目,并對β的影響因素作進一步的探討,筆者做了以下實驗。
儀器: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ZD-2自動電位滴定儀,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雷磁E-201-CpH復合電極,雷磁JB-1A攪拌器。
試劑:0.1mol/L NH3·H2O,0.1mol/L NH4Cl,0.1mol/L Na2HPO4,0.1mol/L KH2PO4,0.1mol/L HAc,0.1mol/L NaAc,0.5mol/L NaOH,0.5mol/L HCl,0.05mol/L鄰苯二甲酸氫鉀標準緩沖溶液,0.025mol/L混合磷酸鹽標準緩沖溶液,0.01mol/L硼砂標準緩沖溶液。
一般情況下,緩沖溶液的總濃度控制在0.05~0.20mol/L之間,因此本文選擇共軛酸堿的濃度均為0.1mol/L,按照表1配制成緩沖溶液。考慮到稀釋效應的影響[4],分別用0.5mol/L NaOH溶液和0.5mol/L HCl溶液滴定,記錄pH和滴定液的體積V,由β=n/(V︱ΔpH︱)(n為外加的一元強酸或強堿的物質(zhì)的量,V為緩沖溶液的體積,ΔpH為緩沖溶液pH的變化量)計算出緩沖容量β,做出β-V圖。
表1 緩沖溶液的配制
由圖1~6可知,對同一個緩沖體系進行比較,緩沖比為3時,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是最強的,抗堿能力是最弱的;緩沖比為1/3時,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是最弱的,抗堿能力是最強的;緩沖比為1的體系,抗酸能力和抗堿能力都不是最強的,而是居于中等。因此在描述緩沖容量時,必須說明是抗酸能力還是抗堿能力,而不是籠統(tǒng)地說緩沖容量。
每個滴定實驗重復了3次,實驗的重現(xiàn)性良好。
為什么實驗結(jié)果是這樣的呢?原因在于:抗酸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抗酸成分即共軛堿的濃度大小,抗堿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抗堿成分即共軛酸的濃度大小。緩沖比為3,緩沖溶液的抗酸成分即共軛堿的濃度是最大的,抗堿成分即共軛酸的濃度是最小的;緩沖比為1/3,則剛好相反;緩沖比為1時,它的共軛堿和共軛酸濃度都不是最大的,因此它的抗酸能力和抗堿能力都居于中等。
盡管緩沖比為1的緩沖溶液的抗酸和抗堿能力都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們的抗酸和抗堿能力卻都是比較大的。所以在選擇緩沖溶液時可以選擇合適的pKa的緩沖對,然后選擇緩沖比接近1的緩沖溶液。下面比較不同緩沖體系緩沖比為1時的抗酸抗堿能力(圖7)。
圖1 NH4Cl-NH3·H2O緩沖體系抗酸能力對比
圖2 NH4Cl-NH3·H2O緩沖體系抗堿能力對比
圖3 KH2PO4-Na2HPO4緩沖體系抗酸能力對比
圖4 KH2PO4-Na2HPO4緩沖體系抗堿能力對比
圖5 HAc-NaAc緩沖體系抗酸能力對比
圖6 HAc-NaAc緩沖體系抗堿能力對比
圖7 3種緩沖體系緩沖比為1的抗酸抗堿能力對比(a) NH4Cl-NH3·H2O緩沖體系;(b) KH2PO4-Na2HPO4緩沖體系;(c) HAc-NaAc緩沖體系
由圖7(a)可看出,NH4Cl-NH3·H2O緩沖體系的pKa=9.25,是堿性緩沖體系,緩沖比為1時,前段的抗堿能力比抗酸能力強;由圖7(b)可看出,KH2PO4-Na2HPO4緩沖體系的pKa接近7,是中性緩沖體系,緩沖比為1時,抗酸能力與抗堿能力相當;由圖7(c)可看出,HAc-NaAc緩沖體系的pKa=4.75,是酸性緩沖體系,緩沖比為1時,前段的抗堿能力比抗酸能力強。
每個滴定實驗重復3次,實驗的重現(xiàn)性良好。
總的來說,同一緩沖體系,當緩沖比為1時,堿性溶液、中性溶液、酸性溶液的抗堿能力與抗酸能力沒有明顯規(guī)律。并不像文獻[4]所說,“酸性緩沖溶液和堿性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不同,一般來說,酸性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較強”。
當外加的強酸或強堿比較少時,所有緩沖體系中的抗酸成分和抗堿成分的濃度都比較大,β先有一個比較大的值,但隨著外加的強酸或強堿的量增加時,β都會經(jīng)過一個急劇下降的過程,因為緩沖溶液的緩沖能力到了最大值后,就要下降。選擇緩沖溶液時,應該選擇β比較大的范圍。
抗酸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抗酸成分即共軛堿的濃度大小,抗堿能力的大小取決于抗堿成分即共軛酸的濃度大小。依據(jù)上述結(jié)論可以很順利地解出本文開頭的題目。緩沖溶液(1)和緩沖溶液(3)的總濃度相同,它們的緩沖比分別為1和5/3,前者的抗堿能力比后者強,而抗酸能力則比后者弱;緩沖溶液(2)的總濃度和緩沖比與(1)、(3)不一樣,要比較出抗酸能力和抗堿能力只能分別比較NaAc和HAc的濃度。表2列出了3種緩沖溶液NaAc和HAc的濃度。
表2 3種緩沖溶液的NaAc和HAc的濃度
從表2中可以看出,抗酸能力的強弱順序是:緩沖溶液(2)>緩沖溶液(3)>緩沖溶液(1),抗堿能力的強弱順序是:緩沖溶液(2)>緩沖溶液(1)>緩沖溶液(3)。
緩沖比大的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強,但是抗堿能力弱,緩沖比小的緩沖溶液的抗酸能力弱,但是抗堿能力強。這有點類似于“短板效應”: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而選擇緩沖溶液時,一般希望抗酸能力和抗堿能力都比較強。
盡管緩沖比為1的緩沖溶液的抗酸和抗堿能力都不是最大的,但是它們的抗酸和抗堿能力卻都是比較大的。所以綜合考慮的話,在選擇緩沖溶液時通常是選擇有合適的pKa的緩沖對,然后配制成緩沖比接近1的緩沖溶液。但是如果有所側(cè)重,比如在配位滴定中,因為M+H2Y=MY+2H+,側(cè)重抗酸能力的話,可以選擇緩沖比大、共軛堿濃度大的緩沖溶液。
參 考 文 獻
[1] 陳常興,秦子平,許新.醫(yī)學化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2] 孫毓慶,胡育筑.分析化學.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 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分析化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克強,馮瑞英.化學通報,199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