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玲靜,黃珊琳
(永康市婦幼保鍵院,浙江 永康 321300)
·基礎與臨床研究·
臨床路徑在兒童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的應用
應玲靜,黃珊琳
(永康市婦幼保鍵院,浙江 永康 321300)
目的:探索臨床路徑在兒童輪狀病毒腸炎的實施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調查分析的方法,將實施臨床路徑后102例輪狀病毒腸炎病例作為實驗組,上一年同期收治的以輪狀病毒腸炎作為診斷的單一疾病的128例病例作為對照組,分別統(tǒng)計其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使用抗生素比例、患兒家屬滿意率、簽字出院率等臨床資料,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2組平均住院天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住院費用、使用抗生素比例和簽字出院率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家屬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輪狀病毒腸炎引入臨床路徑實施診療、護理可明顯降低住院費用,提高醫(yī)療質量,提升醫(yī)療護理服務滿意率。
臨床路徑 ;輪狀病毒腸炎; 應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puerile rotavirus enteritis. [Method] 102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ere managed in clinical pathway, while 128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managed in traditional methods. The average hospital residence day and charges,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ratio,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the signature of discharge ratio were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 After the clinical pathway applica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 charges, ratio of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d the signature of discharge ratio decreased. Satisfactory rate of the patients enhanced.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ospital residence d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pathway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otavirus enteriti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verage hospital charge, improve the health care quality as well as the medical care service satisfaction.
Keywords: rotavirus enteritis; clinical pathway; application
臨床路徑( Clinical Pathways,CP)是指由醫(yī)療、護理及相關專業(yè)人員在疾病診斷明確以后,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手術制定的具有科學性(或合理性)和時間順序性的患者照顧計劃[1]。2011年4月開始我院對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02月實施臨床路徑管理以來的102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作為試驗組,男61例,女41例,年齡6~34個月,平均(15.1±6.3)個月。選擇上一年同期收治的以輪狀病毒腸炎作為診斷的單一疾病病例共128例作為對照。男76例,女52例,年齡6~36個月,平均(14.8±6.6)個月。2組病例均符合輪狀病毒腸炎診斷標準[2],均有蛋花樣或水樣大便,輕中度脫水,入院前查大便輪狀病毒抗原陽性,排除腸道外感染及循環(huán)衰竭者。2組年齡、性別、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臨床路徑的制定和實施由路徑管理組參照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路徑標準(衛(wèi)辦醫(yī)政發(fā)[2009]152號中RVD I臨床路徑(2009年版)的要求),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訂臨床路徑表,其具體內容如下:(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一10:A08.001輪狀病毒腸炎疾病編碼;(2)進入路徑的病例需排除腸道外感染及嚴重的循環(huán)衰竭,嚴重的并發(fā)癥等情況;(3)進入路徑后規(guī)定了常規(guī)的檢查項目: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大便輪狀病毒檢測;大便培養(yǎng),肝腎功能、心肌酶譜,血電解質;根據患兒病情可選擇血氣分析,肝功能異常、心肌損害者可根據病情選擇肝炎病毒、肝膽B(tài)超、心電圖等檢查;(4)規(guī)定了常規(guī)藥物使用:①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 ②腸道菌群調節(jié)劑 ③胃腸黏膜保護劑 ④存在肝腎功能、心肌損害的可根據病情予保肝、營養(yǎng)心肌等對癥治療 ⑤一律不使用抗病毒藥物及抗生素;(5)正常出院標準:①體溫正常,腹瀉好轉 ②無嘔吐,脫水糾正 ③大便常規(guī)、電解質正常;(6)變異退出臨床路徑的:①因病情未愈或好轉而簽字出院,未達標準住院日 ②存在使腹瀉進一步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處理干預 ③患兒存在院內感染情況的。對進入臨床路徑的患兒嚴格按照臨床路徑實施治療和護理,觀察病情并做好記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醫(yī)療模式,按常規(guī)醫(yī)囑進行治療、護理及宣教。
本資料中,臨床路徑組退出臨床路徑的共有16例,其中2例因并發(fā)呼吸道感染而退出臨床路徑。好轉或簽字出院的14例, 變異例數為16例,變異率達15.7%,簽字出院率為13.7%。傳統(tǒng)治療組住院期間發(fā)生呼吸道感染的有3例,因好轉或未愈而簽字出院的35例 ,簽字出院率為27.3%,2組住院期間并發(fā)呼吸道感染等情況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使用抗生素比例、患兒家屬滿意率(采用本院設計的患者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共10個問題,在患兒出院當日填寫,設為很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5個選項,總分100 分,每項得分為10分、8分、6分、4分、2分,滿意率=得分≥80分問卷數/有效問卷數 )、簽字出院率。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組平均住院天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平均住院費用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組使用抗生素情況,滿意率及簽字出院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表2。
表1 2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比較
表2 2組抗生素使用率、滿意率和簽字出院率比較
臨床路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歷了20多年的臨床實踐,現已成為醫(yī)院為服務對象降低花費和有效保證醫(yī)療服務質量的科學方法[2]。它強調將診療規(guī)范具體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將醫(yī)療質量的管理從終末管理轉變?yōu)榄h(huán)節(jié)管理[3]。
本組資料表明,實驗組患兒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沒有差異,其原因主要是輪狀病毒腸炎具有發(fā)病年齡范圍相對固定(6~24個月)、明確的發(fā)病季節(jié)、病程自限(1周左右)的特點,住院治療主要在于糾正脫水、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其住院天數主要受病情自然演變過程的影響[4]。但其住院費用、使用抗生素比例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臨床路徑有助于規(guī)范醫(yī)療護理行為,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由于臨床路徑制定了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診療方案,從而避免了亂開檢查、化驗,濫用抗生素、無指征使用抗生素的弊端,降低住院醫(yī)療費用,對于病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5]。臨床路徑規(guī)范不同技術水平醫(yī)護人員醫(yī)療護理行為的作用,避免了由于醫(yī)護人員經驗不同所帶來的醫(yī)療護理的差異。
臨床路徑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率,降低簽字出院比例,提高治愈率。由于應用臨床路徑使患者家屬主動參與醫(yī)療護理過程,加強了醫(yī)患、護患交流,使得家屬也更積極地參與到治療過程中,能有效監(jiān)督診療過程,對于促進醫(yī)患和諧,增進相互理解,增強患兒滿意率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從而擴大了醫(yī)院社會效益、公眾信譽度和醫(yī)院知名度[6]。臨床路徑以患者為中心,滿足了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了患者滿意率,體現了醫(y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醫(yī)療護理服務理念。
綜上所述,臨床路徑作為醫(yī)療質量管理的新模式,通過“以最低廉的費用讓患者獲得最佳的醫(yī)療服務”,臨床路徑應用于輪狀病毒腸炎的治療,降低了住院費用,提高了患者家屬滿意率,又節(jié)約了衛(wèi)生資源,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終使患者獲益。盡管臨床路徑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總的來說,其在臨床實踐中切實可行,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醫(yī)療護理模式。
[1] 朱士?。R床路徑在醫(yī)療質量實時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3,19(10):594-596.
[2] 徐德志.學習國外醫(yī)院管理.加速我國醫(yī)院現代化建設[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03,I9(5):319.
[3]孫紅格.臨床路徑給護理學科帶來的新思考[J].中華醫(yī)學研究雜志,2004,4(1):79-80.
[4]沈曉明,王衛(wèi)平.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5l-252.
[5] 趙希平,余麗君.臨床路徑的應用效果和存在的問題[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0,30(2):31-33.
[6] 謝作楷,余蓉蓉,謝紅莉.單病種臨床路徑運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醫(yī)院管理,2010,30(4):23-24.
Applicationofclinicalpathway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puerilerotavirusenteritis
YINGLingjing,HUANGShanlin
(Yongkang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Zhejiang 321300,China)
R725.7
B
1672-0024(2012)06-0056-03
應玲靜(1982-),女,浙江永康人,本科,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兒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