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君
·康復醫(yī)療·
認知行為干預對顱腦腫瘤術后患者負性情緒及相關因素影響的研究
呂惠君
目的觀察顱腦腫瘤術后患者焦慮、抑郁的現(xiàn)狀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對患者負性情緒的干預效果。方法 選取94例顱腦腫瘤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47例)和對照組(47例),應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分析患者焦慮、抑郁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觀察組實施認知行為療法,比較兩組患者負性情緒改善情況。結果兩組患者均存在明顯的焦慮抑郁,與患者的年齡、經(jīng)濟狀況、疾病知識等有關。觀察組干預后負性情緒明顯改善。結論顱腦腫瘤術后患者存在著焦慮抑郁,且與患者的年齡、經(jīng)濟狀況、疾病知識等密切相關,臨床中應積極開展心理干預,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認知行為療法;顱腦腫瘤;焦慮;抑郁
顱腦腫瘤是腦科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患者在獲知疾病后,等待手術時,以及手術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負性情緒,如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異常會對患者神經(jīng)、內分泌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造成不利影響[1]。負性情緒與腫瘤的免疫功能之間存在負相關,積極的應對方式和心理干預可以提高腫瘤患者的免疫功能[2]。本實驗通過對94例顱腦腫瘤術后患者焦慮抑郁及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探討其臨床意義,旨在為臨床合理治療及干預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神經(jīng)外科收治的顱腦腫瘤術后患者,共94例,其中男78例,女16例,年齡39~71歲,平均52.8歲。神經(jīng)膠質瘤58例,其他顱腦腫瘤36例。依隨機區(qū)組的原則分為觀察組(47例)與對照組(47例),兩組成員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學特征的比較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焦慮、抑郁的評定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分為三部分: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經(jīng)濟狀況、文化程度等;疾病信息包括病變部位、惡性程度、生命體征、既往病史、治療內容等;量表部分包括漢密爾頓焦慮及抑郁量表。應用焦慮自評量表分析患者焦慮情況,應用抑郁自評量表分析患者的抑郁情況。調查員為經(jīng)過專門培訓的醫(yī)護人員,調查時間為15~30 min,本次實驗共發(fā)放問卷94份,回收94份,回收率為100%。
1.3 認知行為干預 觀察組采用認知行為干預,干預分四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心理診斷階段,根據(jù)患者的疾病特點,尋找患者最想解決的問題,制定干預目標。第二階段為領悟階段,幫助患者認識到不良情緒和行為的表現(xiàn)以及對疾病的危害。第三階段為修通階段,應用辯證為主的方法轉變患者的不良認知。第四階段為再教育階段,幫助患者學習并逐漸掌握與錯誤理念進行辯論的方法,并在后續(xù)治療中自我強化。在干預過程中與流程健康教育相結合,使患者接受關于疾病正確的導向。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結果均經(jīng)Excel表格整理,以 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應用SAS 6.12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 兩組家屬均按預定完成干預前與干預后的問卷調查。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干預前焦慮及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均明顯下降。觀察組干預后焦慮及抑郁評分的減少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的比較()
分組 例數(shù)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減少值 干預前 干預后 減少值觀察組 47 42.76±3.68 35.53±5.13 7.13±1.24 41.87±3.45 35.76±4.75 6.11±2.76對照組 47 42.19±4.65 38.75±5.09 3.44±1.42 41.34±4.62 37.40±4.69 3.94±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人體的顱腦腔是一個完整且密閉的空間,當顱腦腫瘤發(fā)生時,顱內壓會相應升高,致使整個腦神經(jīng)出現(xiàn)壓迫并產(chǎn)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最終威脅生命[3]。常常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負性情緒,如恐懼、焦慮、抑郁、緊張等。情緒的行為表現(xiàn)由軀體運動系統(tǒng)、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下丘腦的分泌所控制,情緒的產(chǎn)生大腦皮層起了關鍵作用[4]?;颊哓撔郧榫w的產(chǎn)生與患者的年齡、經(jīng)濟狀況、獲得的疾病知識密切相關。本實驗結果顯示年輕患者,經(jīng)濟狀況差的患者,疾病知識缺乏的患者更易出現(xiàn)負性情緒。年輕患者由于癌癥的打擊而一蹶不振,更容易回避社會交往及工作,從而產(chǎn)生極度負性情緒。因患者及其家庭要面對治療帶來的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使得經(jīng)濟狀況差的患者表現(xiàn)為更為顯著的孤獨感及失落感,不愿意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交流,負性情緒得不到疏解。而患者對疾病的不確定感和手術治療的盲目認知是造成患者出現(xiàn)負性情緒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根據(jù)疾病發(fā)展過程和患者接受能力,制定出流程健康教育內容,以滿足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知識的心理需求,使其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消除因知識缺乏而引起的焦慮、抑郁。
[1] 喬萍.顱腦腫瘤病人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全科護理,2011,9(6):1628-1629.
[2] 周玉珍,宋玉成,郝玉榮.護理干預對顱腦腫瘤伽馬刀治療患者恐懼心理的影響.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12(2):49-51.
[3] 白玉玲.顱腦腫瘤患者入院后等待手術期間心理狀況及護理干預效果研究.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0):1288-1289.
[4] 龐久玲,劉愛東,張靜濤,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大面積燒傷患者領悟社會支持影響的臨床研究.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129-1131.
461000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
總之,顱腦腫瘤術后后患者存在著明顯的焦慮、抑郁,且與患者的年齡、經(jīng)濟狀況、疾病知識等密切相關,臨床中應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早期診斷,制定干預目標,根據(jù)患者的特點給予有針對性的認知行為干預,以盡早改善患者的心理應激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