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崔 晨
保護生動的歷史文化標本
——故宮
文/本刊記者 崔 晨
琉璃瓦風霜雨雪,紫禁城歷史更迭,一座城一部活歷史,四面墻關不住滄桑……
紫禁城又名故宮,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宮,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對于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故宮人除恪盡保護之責外,還努力將這份文化遺產(chǎn)發(fā)揚光大。
幾百年來,紫禁城這座帝王之城經(jīng)歷過多次火災和戰(zhàn)爭的洗禮。但自1840年之后的一個世紀里,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維修。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于故宮的維修和保護從沒有停止過腳步,而且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著具體、專業(yè)而復雜的維護工作。
1950年,故宮博物院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建國伊始就著手對故宮進行有效的保護。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成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些不僅是榮譽與頭銜,也使人們的文物保護觀念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保護意識進步了一大截,對文物保護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66年一出校門便入“宮門”,在故宮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淑芬對此深有感觸。據(jù)她介紹,幾十年間,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逐步加強,對故宮陸續(xù)進行過600多項規(guī)模不等的搶救性保護和維修。而真正的“大動作”始于2004年,紫禁城全面修繕工作正式開工,這是自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近百年來紫禁城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工程。這次大修將歷經(jīng)19年時間,總體定性為完整保護、整體維修,使故宮重現(xiàn)盛世莊嚴、肅穆、輝煌的原貌。據(jù)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介紹,按照《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目前故宮已完成第一階段修繕任務,完成維修面積38083平方米,而且堅持修繕一處開放一處的原則,不斷擴大開放面積,開放面積由修繕前的30%左右,增加到目前的45.79%。另一方面,近年來故宮的文物清理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歷經(jīng)7年時間,去年故宮摸清了家底,共有180755件文物。清理不是簡單的點數(shù),而是實物與檔案一一對應,這也是故宮歷史上最徹底的一次文物清理和建檔、登記。
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考察故宮博物院
作為總面積達72萬平方米、有殿宇宮室近萬間的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宮的保護難度可想而知。而最大的困難,李季認為還是持續(xù)增長的觀眾量給文物保護帶來的巨大挑戰(zhàn)。過去十年間,故宮觀眾量從700萬增長到1400萬,今后預計還將增長。而且每年還要接受“雙針一峰”的考驗,所謂“雙針”就是“五一”、“十一”,其間單日游覽峰值超過12萬人,最高值達到14.8萬人;“一峰”就是暑期,游覽高峰持續(xù)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故宮觀眾數(shù)量的無限制增加,無論對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還是對于保障觀眾的文化權益,都是不明智的,應通過科學監(jiān)測,研究行之有效的調控辦法?!睘榇耍罴窘ㄗh旅游管理部門與故宮博物院共同開展觀眾調查與監(jiān)測項目,準確及時地掌握觀眾的動態(tài)信息,以引導觀眾合理調整參觀時間、路線,做到游客量的削峰填谷,緩解文物保護、古建維護、觀眾安全等方面的壓力。
按照“大故宮”的理念保護故宮,故宮的周邊環(huán)境不容小覷,李季認為這同樣是保護的重點?!肮蕦m筒子河外側景觀缺乏統(tǒng)一規(guī)劃指導,東華門外商業(yè)建筑形式與歷史環(huán)境不協(xié)調,故宮前三殿視線范圍內的高樓大廈不斷增多,故宮周圍的傳統(tǒng)胡同、四合院逐年減少等,這些均對故宮的歷史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造成不良影響。”李季提出,根據(jù)北京舊城平緩開闊的空間格局和壯美的傳統(tǒng)中軸線保護要求,應保持皇城內南北向視線通視走廊特色,按照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緩沖區(qū)等方面的規(guī)劃要求嚴格執(zhí)行,對鄰近地區(qū)的城市建設嚴格把關,特別是故宮東側至王府井大街之間應實施更為嚴格的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體量、形式、色彩等方面,均應考慮故宮前三殿的視覺效果。同時,以故宮歷史環(huán)境的完整性為目標,徹底整治各種不和諧的環(huán)境因素,對周邊的建設項目和經(jīng)營行為實行更加嚴格的監(jiān)測和管理整治。
履新不久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則認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層面的支撐力度。他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特此提交了政協(xié)提案,建議制定《故宮保護條例》。他認為,目前在法律層面對于故宮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管理,與故宮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承擔的歷史使命并不匹配,應制定專門針對故宮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爸贫ü蕦m保護專項法規(guī),一方面將有力地促進故宮文物保護工作依法進行,使故宮的整體保護走上一條法制化、規(guī)范化的道路。另一方面,近年來故宮的有形資產(chǎn)和無形資產(chǎn)受到了持續(xù)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害,客觀上需要在法律層面尋求救濟途徑?!眴戊V翔在提案中指出。
心思細密的張淑芬還提出應注意故宮保護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應嚴格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工作,除造型、色彩外,建筑材料同樣不容忽視,應盡量采用與當時建造材料相同或相近的天然材料,盡量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的使用。再如建筑人才尤其是古建人才的缺乏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在高校增加相應專業(yè)培養(yǎng)古建人才,并加強實踐。
單霽翔院長也坦言,與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故宮自身建設和管理方面也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他一口氣列了10個方面:文物安全保衛(wèi)、陳列展覽內容、世界遺產(chǎn)保護、社會服務能力、基礎設施保護、文化傳播功能、藏品環(huán)境保護、科學管理水平、科學研究成果、人才隊伍建設等。推動這些工作的提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建設一流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典范,單霽翔信誓旦旦地表示。
故宮博物院
相較于有著近六百年歷史的故宮,1925年依托于故宮成立的故宮博物院的名氣似乎并不大。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把故宮作為旅游景點,作為觀光目的地,而對其作為一個博物院這樣的文化身份相對了解不深。實際上,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shù)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筑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并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chǎn)。故宮博物院不僅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平臺和窗口,同時也是文物研究、遺產(chǎn)保護、文化傳播和兩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歷史地位和承載的文化內涵不言而喻。在單霽翔院長眼中,故宮的身份極為特殊,“一則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北京這座世界文化古都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則故宮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最多的博物館”。應該說,故宮和博物院有機統(tǒng)一、相得益彰。
近些年來,隨著故宮觀眾量的直線上升以及隨之而來的安防壓力,很多人不斷掂量著故宮“宮”與“院”的關系?!皩m”“院”關系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故宮保護與開放利用的關系,或者說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博物館建設發(fā)展的關系。
由于故宮博物院不同于處于封閉樓宇環(huán)境的博物館,它是由九千多間分散的房屋組成的,還有更多的室外開放空間和復雜多樣的地面環(huán)境,比如高低錯落的城墻、巷、胡同、假山、河道等等,對于它的保護也增加了許多壓力;加之游人普遍沿中軸線參觀,使故宮中路觀眾格外集中,這種參觀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衡也是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開放利用的矛盾所在。所以張淑芬及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許偉等建議應給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減負”,將故宮的“宮”與“院”分離。其觀點是故宮現(xiàn)址僅作為明清兩代皇家宮殿和古建筑群進行保護利用,重點展示皇家文化和古建筑藝術;擇址另建博物院,按照故宮所藏文物的實際需要進行規(guī)劃設計,使180余萬件藏品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展示。
而曾在故宮主政十年的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則始終堅持故宮和故宮博物院是不可分割的?!岸咧g的關系,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盡管有矛盾,甚至是比較尖銳的沖突,但是作為依托故宮建立的博物院,保護故宮的完整性和歷史真實性,其實也是為故宮博物院發(fā)展騰飛創(chuàng)建平臺。反過來把故宮博物院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也必將更全面地向觀眾詮釋、宣揚紫禁城,更好地促進對故宮的保護。”
既不能因為要確保故宮的安全而關門大吉,把觀眾拒之門外,如此也就談不上文化的弘揚了;也不能完全照搬一般旅游景點的服務標準而漠視對故宮真實性、完整性的保護要求。如何妥善處理“宮”與“院”二者的關系,兼顧故宮的有效保護與適度利用,尋求兩者的最佳結合點與平衡點。故宮人也正在著力研究探索,制作魚與熊掌兼得的文化盛宴。
為了克服人們沿中軸線一路參觀下來,主要看到古建筑群而少有機會看到文物藏品的遺憾,同時分散中軸線的參觀壓力,故宮在午門和兩側的雁翅樓以及文化殿、武英殿這樣一個故宮前三區(qū),初步構建了博物館群?!肮蕦m的午門今天已經(jīng)作為現(xiàn)代化的展廳,能夠舉辦高級別的珍貴文物藏品的展覽,兩側的雁翅樓具有更加寬闊的面積,所以,能夠在午門上面由城樓和兩側雁翅樓組成一個將近三千平米的大型博物館的展廳。同時,加上文華殿陶瓷館和武英殿書畫館,構成了一個整體的被稱作‘金三角’的博物館展區(qū)。也就是在進入太和門之前,故宮博物院的形象會非常突出地展現(xiàn)。”單霽翔院長在做客人民網(wǎng)時向網(wǎng)友介紹說。
故宮博物院還借助高科技手段,全力打造數(shù)字故宮。李季介紹,故宮博物院已在西南崇樓設立了數(shù)字故宮體驗館;運用計算機虛擬現(xiàn)實技術,研究制作了《天子的宮殿》等4部虛擬現(xiàn)實作品;在書畫館、陶瓷館利用電子展示與視頻播放等方式向觀眾提供深化展覽主題的數(shù)字展示。數(shù)字化的手段使一些不堪重負而文化價值極高的精巧殿堂得以重見天日,觀者通過大屏幕和自由點擊猶如身臨其境,欣賞感受不打折扣,這樣既保護了建筑原址,又彌補了觀者不能近距離接觸文物的遺憾。
在發(fā)揮文化職能方面,故宮博物院還潛心做好圖書、影像資料出版和故宮文化產(chǎn)品研發(fā)工作,使更多的觀眾能夠心滿意足地將“故宮文化帶回家”;繼續(xù)與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博物館等國際著名博物館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落實兩岸故宮合作的“八點共識”,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故宮學研究,為故宮保護和博物館建設事業(yè)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
“故宮既是北京的,也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故宮既是過去的,也是今天的,還是未來的。它從歷史中走來,還要健康地走向未來。”單霽翔院長的話意味深長。對于故宮這樣生動的歷史文化標本,保護也好,利用也罷,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現(xiàn)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搶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