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高樂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從朝核危機看六方會談機制的功能
安高樂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610064)
自2003年美國和朝鮮之間的第二次朝核危機爆發(fā)以來,從2003年到2007年,相關六國進行了六輪“六方會談”,并達成部分共識。但由于朝鮮基于對其自身國家安全的考量以及美朝之間冷戰(zhàn)思維的存在,致使六方會談機制部分去功能化,朝鮮半島非核化問題懸而未決。
朝鮮;朝核危機;六方會談;機制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鑒于美國對朝鮮嘗試發(fā)展核武器的懷疑,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不安,朝核危機成為東亞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美國認為朝鮮正在秘密研制核武器,謀求核擁有國的地位。而朝鮮對此予以否認并提出抗議,認為美國在韓國部署的核武器危及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wěn)定。雙方對此爭執(zhí)不休,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1]。
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在以美國為首的各方壓力下,國際原子能機構對朝鮮進行了6次核檢查。此后,朝鮮和美國于1994年10月簽署了一份《框架協(xié)議》。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朝鮮方面承諾立即停止現(xiàn)有的核計劃,美國將于10年之內(nèi)為其建造相應的輕水反應堆;同時作為能源補償?shù)模€有美國與其他國家一起提供的重油。朝鮮半島的核危機一度得以平息。然而,2002年12月,朝核危機再度爆發(fā),美國停止向朝提供重油。朝鮮方面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對美國的指責:其一,按照日內(nèi)瓦《框架協(xié)議》的規(guī)定,美國承諾在2003年前提供一座2 000兆瓦(或兩座1 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該項承諾并沒有兌現(xiàn);其二,在2002年初,美方還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成為美國核打擊的對象。這些證明美國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對朝鮮的態(tài)度,在這種敵視的局面下,雙方關系難有改善。
2002年12月22日,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jié),拆除針對核設施的監(jiān)控設備;2003年1月10日,朝鮮正式發(fā)表聲明,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朝核危機再度升溫。
為了解決半島核危機,在中國政府積極斡旋下,從2003年到2007年,美國、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中國在北京共進行了六輪六方會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7年舉行的第六輪六方會談。此次會談取得了部分成果:其一,布什政府一改過去的僵硬立場,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上除名;其二,美朝兩國之間恢復了直接談判,并由此促成了兩份文件——“第一階段共同行動計劃”和“第二階段共同行動計劃”的簽署,這是2007年獲得的一大成果;其三,在朝鮮棄核的進程中,美方將努力實現(xiàn)美朝關系正?;⒔雿u和平機制;其四,“美朝之間關于核問題的進展要優(yōu)先于日本所提出的人質(zhì)綁架問題以及歐盟反對將朝鮮從‘支恐’名單中去除的關注”[2]44。
通過六次六方會談,朝核危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眼看要“柳暗花明”。不幸的是,2009年5月26日,朝鮮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繼5月25日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并連續(xù)發(fā)射三枚短程導彈后,又在本國境內(nèi)的咸鏡南道咸興市附近海域發(fā)射了兩枚導彈,并繼續(xù)進行了核試驗。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25日下午召開緊急會議后發(fā)表聲明,譴責朝鮮當天早些時候?qū)嵤┖嗽囼?,決定立即著手出臺一份新決議以應對這一事件。安理會在會后發(fā)表聲明說,朝鮮這次核試驗“明顯違反”安理會2006年10月就朝鮮首次核試驗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美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說,美國將尋求安理會出臺一份含有“強硬措施”的“強硬決議”。此外,聯(lián)合國、歐盟、北約等國際組織以及俄羅斯、德國等國家紛紛呼吁朝鮮遵守聯(lián)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不要進一步采取加劇地區(qū)緊張局勢的行動并重返六方會談。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馬朝旭26日表示,中方主張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穩(wěn)定。
為應對2003年發(fā)生的第二次朝核危機,在中國的促成下產(chǎn)生的六方會談,從2003年到2007年共經(jīng)歷了六輪。盡管中國方面對其他各方進行了積極斡旋,但至今為止,六輪六方會談總體上來說仍然未見成效。究其原因,有國內(nèi)政治和國際環(huán)境雙重因素。
首先,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失衡讓朝鮮對自身國家安全缺乏自信。朝鮮自1910年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后,人民過著被壓迫被奴役的生活。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朝鮮獲得獨立,不料又被美蘇一分為二,在東北亞淪為對抗的橋頭堡,各自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一部分。但是20世紀90年代后,俄羅斯和中國都和韓國建立了外交關系,與韓國相比,朝鮮在經(jīng)濟力量和國防支出上都處于劣勢地位(見表1、表2)。
表1 韓國和朝鮮經(jīng)濟力量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國民總收入)比較
表2 冷戰(zhàn)后朝鮮和韓國國防支出比較(百萬美元)
這對朝鮮的政治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為了保證內(nèi)部虛弱的政權在外部獲得安全,朝鮮不惜一切代價發(fā)展核武器。正如“挫折-攻擊理論”的代表人物麥克度格爾和弗洛伊德等人認為的,“攻擊總是挫折的結(jié)果”,挫折必定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他們給攻擊下的定義是:“對追求目標行為的干預?!雹賲⒁奝aul R.Brass.ed.Ethnic Groups and the State(Totawa,NJ.Barnes and Noble,1985).當人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遇到障礙時,體內(nèi)能量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形成“有規(guī)律的破壞行為”②Simme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43-48.。
其次,朝鮮需要保證現(xiàn)行政治體制和平過渡。奧巴馬上臺后,繼承了布什即將卸任時的“懷柔政策”,希望繼續(xù)通過談判實現(xiàn)朝鮮半島無核化。而朝鮮所采取的一連串行動,目的“不僅在于測試奧巴馬政府的反應,更是要通過逐步提升危機層級、顯示得到提升的核遏制力等方式謀求完全顛覆現(xiàn)有的以六方會談為中心的朝核問題外交解決機制”[2]45。顯然,朝鮮此番行動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自身所面臨的特殊的國內(nèi)、國際環(huán)境。在國內(nèi),“先軍體制”已經(jīng)成為朝鮮政壇的主要任務,而且朝鮮同時還處于權力交接的特殊時期。自2008年金正日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以來,權力交接、政權過渡問題日益凸顯。如何保證國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朝鮮領導人此刻的一大要務。有觀察家據(jù)此指出:“第二次核試驗并非是金正日對朝鮮軍隊的‘妥協(xié)’,而是朝鮮現(xiàn)有體制生存和延續(xù)的需要。”③有關朝鮮對外關系中的反美立場與朝鮮國內(nèi)權力結(jié)構之間關系的深入分析,請參見:Tim Bae.NorthKorea:Struggle against theAmerican Power,New York:Pluto Press,2005;Bertil Lintner.Great Leader,Dear Leader:Demystifying North Korea Under The Kim Clan,Boulder:Silkworm Books,2005.轉(zhuǎn)引自朱鋒.二次核試后的朝核危機:六方會談與“強制外交”[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9(7)。
有學者指出,朝鮮政府應該完全能夠預見二次核試驗之后的嚴重后果:美日韓等國對此的強硬反應、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更為嚴厲的國際制裁等。即便這樣,朝鮮還是堅持進行第二次核試驗,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金正日希望借此給自己的接班人留下一筆可觀的“政治遺產(chǎn)”:首先是2009年4月新一屆國防委員會的重組;其次,則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承擔謀求核能力所必須面對的國際風險,由此避免將其全部壓到繼任者身上。這種行為在相當程度上是朝鮮現(xiàn)任領導人對未來接班人的保護性措施,給即將即位的繼承人留下相對平緩的局面——在朝鮮核能力已成事實情況下開展各種外交對話與談判,而不需要背負激起全面對抗的沉重包袱[3]。
再次,從歷史上來看,朝鮮特殊的屈辱史也是導致其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朝鮮屬于島國,歷來被相關大國所控制。在古代是向中國進貢的藩屬;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戰(zhàn)后又成為美俄各自在東北亞爭奪的前沿陣地;東西方冷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在朝鮮半島的冷戰(zhàn)思維并沒有消除,仍然敵視朝鮮現(xiàn)有的政權體制,并力圖改變朝鮮的政權體制。2001年和2003年,美國先后發(fā)動了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并推翻了塔利班和薩達姆政權,這更增加了朝鮮對美國的疑慮。而“印度模式”又為朝鮮提供了借鑒意義。1998年,印度進行的核試驗不被國際社會所認可,甚至遭遇制裁。但只要假以時日,隨著國際環(huán)境的變遷,就能獲得國際社會的默認。正如2008年美國和印度簽署《美印民用核能合作協(xié)定》一樣,美國也會逐步承認朝鮮的核擁有國地位。但是應該看到,“印度模式”有其復雜的原因:首先,源于印巴之間的相互確保摧毀具有一定的牽制作用;其次,不可忽視的還有,西方國家認為印度是一個民主國家,可以起到一種“安全閥”的作用。但在朝鮮追求成為事實擁有核武器國家的進程中,東亞的相關國家都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
首先,從國際環(huán)境因素來看,六方會談機制不成熟。六方會談機制建立時間不長,實踐不足。斯蒂芬·克拉斯納認為,國際機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里組織和協(xié)調(diào)國際關系的原則、準則、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4]。原則是指“對事物的信念,因果觀念和忠誠的行為”;準則是指“行為的標準、權利和義務”;規(guī)則是指“具體的行為準繩”;決策程序是指“作出和貫徹集體決定的主導實踐”。而在六方會談機制中,主要的當事方遠未達到對共同聲明的忠誠,也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并盡到尊重對方的責任。
其次,六方會談機制缺乏強制性,缺乏對違約者懲罰的普遍共識和力度。2003年朝核危機爆發(fā)后,朝鮮希望和美國單獨會談,力圖通過雙邊機制來解決問題。而美國基于朝鮮不良的的國際聲譽,一直不愿意和朝鮮單獨會談,而是希望通過具有普遍性和有一定約束力的國際機制來解決問題。美國希望將朝核問題提交聯(lián)合國安理會,然而中、俄和韓國反對將朝核問題提交安理會,主張通過中國倡導的六方會談機制來解決,減少機制對朝鮮不履行義務而應受到的懲罰。正如美國學者布魯斯·克里格拉爾(Bruce Klingner)所提出的:“金正日可能認為,把朝核問題從安理會轉(zhuǎn)到六方會談可能減弱國際社會對朝鮮進行核試驗的憤怒程度,防止附加的制裁;阻止美國獲得中國、俄羅斯和韓國堅決貫徹安理會1718號文件支持的努力。阻止中國和韓國加入擴散安全倡議;并且能夠獲得中國和韓國的經(jīng)濟援助?!保?]47另外,中國和韓國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對朝鮮的經(jīng)濟制裁,這也削弱了六方會談機制的強制功能。正如美國學者詹姆斯·拉雷(James T.Laney)所說的:“盡管中國開始可能支持對朝鮮施加經(jīng)濟壓力,但是中國害怕朝鮮崩潰,大批難民跨過鴨綠江涌入中國,為了預防這種事件,中國最終向朝鮮提供了糧食和燃料援助。同樣,韓國也要避免大量的難民流入,也不可能支持持續(xù)和無限地擠壓朝鮮的政策?!保?]相反,當朝鮮違反共同聲明時,美國則采取經(jīng)濟制裁,這就增加了朝鮮對美國的逆反心理。在美國的制裁和中國、韓國的援助之間形成了一個張力。
再次,強大的均勢抵消了六方會談機制的作用。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德國統(tǒng)一,標志著東西方之間的冷戰(zhàn)結(jié)束。但是作為冷戰(zhàn)產(chǎn)物的相關各大國在朝鮮半島上的矛盾并沒有結(jié)束。在朝核問題中,中、俄、美、朝、韓、日六國之間利益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大國三角”、兩個“對頂三角”和三個“交叉三角”。每個三角都體現(xiàn)了大國利益的博弈,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六方會談機制的作用。
一個“大國三角”:“大國三角”是指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地緣政治和地區(qū)安全方面的原因,中、俄、美三國無疑同目前朝鮮半島的局勢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由于這三個國家都是世界上的大國,其互動關系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朝鮮半島局勢的走向。在朝核問題上,美國堅持一貫的強硬立場,通過“多邊手段”向朝施壓,甚至采取“經(jīng)濟制裁”。
俄羅斯提出打破朝美這種僵局的方案。方案的要點是朝鮮放棄核武器,由該地區(qū)大國(主要是俄羅斯、中國和美國)簽署一個協(xié)議,承認共同保障朝鮮的安全。俄羅斯的意思很明確:朝鮮用不著發(fā)展核武器,有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大國為其安全考慮。而中國作為朝鮮的近鄰和友好國家,也為防止周邊發(fā)生戰(zhàn)爭,對俄的方案表示“原則性支持”。
兩個“對頂三角”:在六方會談開展之前,在六方會談的框架下,出現(xiàn)了以美國、日本、韓國為一方,以俄羅斯、中國、朝鮮為另一方的“兩個陣營”。兩個陣營有著共同的目的,就是化解目前的危機。但是,兩個陣營確實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差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這兩個陣營也可以說是“對頂三角”關系。
既是一種“對頂”的關系,自然也存在著某種力的較量。美國一開始提出的多國會談,將俄羅斯排除在外,美國的考慮是:長期以來,俄羅斯在朝核問題上的原則立場與美國不同,俄羅斯反對強硬政策,一直主張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朝核問題。如果俄羅斯加入其中,無疑是給朝鮮撐腰打氣,不利于美國向朝鮮施壓。但俄羅斯首先對此表示強烈不滿,俄多次表示,朝鮮核問題離開了俄羅斯根本不可能解決。
同樣,朝鮮也一度強烈反對日本參加多邊會談。原因很簡單,日本在朝核問題上緊緊跟隨美國,有日本參加而缺乏俄羅斯,談判的力量就會出現(xiàn)嚴重傾斜。俄羅斯畢竟是該地區(qū)的大國,沒有俄羅斯參與的多國協(xié)議是不完整的、缺乏說服力的。最終,美國同意讓俄羅斯參與會談,但美國改變態(tài)度自然不是為了給自己增添阻力,而是想借俄羅斯之力來改變朝鮮的立場。
三個“交叉三角”:據(jù)楊緒盟教授總結(jié),“第一個‘交叉三角’是俄羅斯、日本和韓國”[6]26。近年來,這三個國家之間的外交十分活躍,互訪頻繁,多次就朝核問題進行磋商。在這個三角中,俄羅斯為增強在半島的發(fā)言權,一直踴躍爭取扮演主角。第二個“交叉三角”是日本、韓國和朝鮮。作為朝鮮的近鄰,日本和韓國都非常關注朝鮮的局勢。這兩個國家的安全與穩(wěn)定首當其沖受制于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出現(xiàn)及惡化程度。因此,作為美國盟友的日本和韓國,也不得不對朝核危機問題審慎度量。如果完全追隨美國的強硬政策,可能給自身帶來難以預見的后果。因此,日本和韓國在不斷與美國協(xié)調(diào)立場的同時,又十分謹慎地注意與美國保持必要的距離。他們還通過某些公開的或秘密的渠道與朝鮮保持聯(lián)系,為的就是在此問題上不過分激怒朝鮮禍及自身。就朝鮮而言,它也希望拖住日本和韓國,使其不過分追隨美國的立場,而日本和韓國的目的是“滅火”,盡量控制朝核危機,避免半島局勢完全失控。第三個“交叉三角”是美國、韓國和朝鮮。在這層三角關系中,韓國的立場十分重要,它力圖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與朝鮮保持聯(lián)系,關注其動態(tài),了解其想法。同時,韓國也希望向美國轉(zhuǎn)達朝方的意圖。就美方而言,它也沒有完全放棄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的努力。一些具有在韓國擔任外交官歷史的美國人士訪問朝鮮,體現(xiàn)的就是這個三角關系[6]27。由于以上各種三角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使得六方會談機制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但這不能說明六方會談機制完全失去了它的功能,而是要求它對六方會談做出新的思考。
相關資料認為,目前朝鮮可能已經(jīng)擁有了核武器。盡管這種說法值得懷疑,但從長久的未來發(fā)展趨勢來看,朝鮮有能力獲得核武器。“如果朝鮮一旦公開成為核武器擁有國,日本在短期內(nèi)也有能力生產(chǎn)核武器,韓國也將加入軍備競賽。這將增加中國周邊乃至整個東亞地區(qū)的不穩(wěn)定因素。這將會破壞《核不擴散條約》和安理會的有效性。反過來,這也會給伊朗和其他想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個美國無力解決的信號,從而增加武器擴散?!雹貰ruce Klingner.Confronting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threat[J].Heritage Foundation,No.2023,April 4 2007.
為了克服朝核危機,美國和日本首先應該放棄冷戰(zhàn)思維,在“行動對行動(Action-Action)”中采取主動。美國已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和邪惡軸心的名單中除名。美日應分別和朝鮮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美國確保不侵略朝鮮,向朝鮮提供安全保證并將朝鮮納入國際社會,將朝鮮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公平對待。同時,六方會談機制中的所有成員應加強合作,通過援助或者投資鼓勵朝鮮的合作行為,共同施壓來懲罰朝鮮的不合作行為,增加機制的功能。
另外,應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對“六方會談”機制進行升級,主要是增加機制的強制性功能。正如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一樣,美國通過強制性外交使古巴放棄擁有核導彈。同樣,國際社會可以針對朝鮮使用“胡蘿卜加大棒政策”,通過使用懲罰性威脅來制止朝鮮的不合作行為,使用獎勵措施鼓勵合作行為。
最后,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在采取其他外交方式的同時,應加大對朝鮮的接觸政策,并在必要時加強對朝鮮的經(jīng)濟援助。美國應充分發(fā)揮其軟實力和領導國際社會的感化能力,積極促使朝鮮進行經(jīng)濟和政治改革,將朝鮮納入國際社會,成為現(xiàn)狀的維護者,而不是讓朝鮮憤怒地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成為現(xiàn)行國際秩序的挑戰(zhàn)者??傊?,國際社會只有讓朝鮮消除自身的安全疑慮,朝鮮半島無核化才有可能實現(xiàn)。
[1]顧德偉.朝核問題的由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08-26(5).
[2]朱鋒.二次核試后的朝核危機:六方會談與“強制外交”[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9(7).
[3]CHARLES L.Failed diplomacy:the tragic to-try of how North Korea got the bomb[M].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2007:5.
[4]STEPHEN K.International regime[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1.
[5]JAMES T L,JASON T.How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J].Foreign Affairs,2003(3):15 18.
[6]楊緒盟.朝鮮半島危機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2004.
(責任編輯:郭紅明)
Analysis of Mechanism of Six-party Talks about Nuclear Crisis of North Korea
AN Gaol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4,China)
Since the second nuclear crisis of North Korea broke out in 2003,the six nations have had six rounds of talks and achieved some agreement.Because of North Korea′s concern of her own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ld war thinking between North Korea and USA,the mechanism of Six-party talks has been partly disabled and the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remains unresolved.
North Korea;nuclear crisis of North Korea;Six-party talks;mechanism
D815.5
A
2012-06-07
安高樂(1974-),男,貴州金沙人,四川大學博士生,主要從事大國關系及地區(qū)安全研究。
1673-0453(2012)03-006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