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譯文
(四川外語學院,重慶 400031)
□樂舞藝術研究
川南山歌與客家文化
崔譯文
(四川外語學院,重慶 400031)
“川南山歌”為清代中期客家人遷入四川威遠石坪后,將其獨特的客家山歌與當地文化融合而成。這里主要從 “川南山歌”的形成過程、歌詞形態(tài)、歌唱形式等方面挖掘其蘊含的客家文化,并通過它與惠州客家山歌的對比,分析其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變化。
川南山歌;客家文化;傳承
“川南山歌”是“四川省威遠縣觀英灘及周邊區(qū)鎮(zhèn)廣為流傳的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tài)山歌。清代中期由客家人遷入威遠縣山王區(qū)石坪鄉(xiāng)(今觀英灘鎮(zhèn)境內),將客家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觀英灘鎮(zhèn)石坪一帶,輻射周邊的黃荊溝鎮(zhèn)、山王鎮(zhèn)、連界鎮(zhèn)、新場鎮(zhèn)和資中縣金李井鎮(zhèn)、鐵佛鎮(zhèn)、新橋鎮(zhèn)等地?!雹佟按仙礁琛痹笆荷礁琛?,2008年四川省威遠縣觀英灘鎮(zhèn)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同時 “石坪山歌”被命名為 “川南山歌”。2011年,“川南山歌”入選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繼承古代詩歌、民歌、詞、曲等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結合南遷后的新情況、新環(huán)境而創(chuàng)作的?!盵1]它與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客家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世界客屬總會秘書長胡玉美女士在廣東梅州客家聯(lián)誼會成立慶典暨世界客屬聯(lián)誼大會上說:‘山歌與客家話是客家人最顯著的特征。如果沒有這兩種特征,我們就分辨不出誰是客家人。為了要保持客家文化—中國諸多文化之一種,非常有必要保留并發(fā)展山歌和客家話。’”[2]“川南山歌”即為客家人遷入石坪后,將其獨特的客家山歌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而成。因此 “川南山歌”與客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四川境內的客家人主要是在清代從康熙初年到乾隆中期遷入的。崔榮昌先生在 《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一書中對65姓次客家人入川時間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僅康、雍、乾三朝入川的姓次就有54個之多?!皝碜詮V東的客家人進入四川最多,成為了蜀中眾多客家省籍來源人數之最,至今在四川稱清代入川的客家人以廣東省的為代表”[3]。石坪當地的客家人大多是清代中期由廣東省遷入的。根據崔榮昌先生的調查,入川落戶于威遠石坪的有崔氏、巫氏等。威遠石坪大屋基崔氏入川前居于廣東龍川縣?!暗谑迨来匏箍擞诳滴跷迨迥?(1716)來川,第十七世崔子裕于康熙五十七年來川,分居于資州、威遠、成都、金堂、綿州等地。在威遠落業(yè)于新鄉(xiāng) (石坪鄉(xiāng))地名糯米廠、藍溝、大屋基等處?!盵4]筆者亦為此一支崔氏入川后裔,是崔氏第二十八世孫。威遠 《巫氏族譜》:“西川始祖巫元麟,系廣東惠州府人。于乾隆三十七年 (1772),公、妣、子,由粵至蜀,住威邑新鄉(xiāng)”??图胰说倪w入還在石坪形成了一個客家方言島,崔榮昌先生在 《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一書中對石坪客家話有詳盡的描述。
“川南山歌”產生于原威遠縣山王區(qū)石坪鄉(xiāng)(今觀英灘鎮(zhèn)境內),地處威遠縣城西北部低山區(qū),與資中縣毗鄰??图胰诉w入后,將客家人唱山歌的習俗也帶到了石坪。石坪的山水也很快地接納了客家山歌。石坪多山,人們常年在山間勞作,十分辛苦,平時亦無其他娛樂項目,吟唱山歌便成了他們宣泄情感的好方式。舊時男女之間的社交活動受到嚴格限制,山歌極具表達力的特性使之成為青年男女結交朋友、傳達情思、表達愛意的好途徑。石坪風光旖旎,鄉(xiāng)民來到山間,望見山溫水軟,備感輕松,就自然而然地唱起了山歌。
其一,“川南山歌”根據內容大致可分為勞動歌、家庭歌、情歌、兒歌等,此外也有很多關于冠婚、喪祭的歌曲。勞動歌與石坪鄉(xiāng)民山間勞作有關,如 《鉆山歌》、《栽秧歌》。家庭歌主要反映當地居民的家庭生活,如 《丈夫小了莫奈何》、《打死我也不回家》。情歌占據了 “川南山歌”的絕大部分,譚元亨先生曾指出 “打開一部客家山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它的情歌,且不說它占了大部分的篇幅,而且也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藝術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強烈的人文精神?!盵5]情歌主要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思、愛慕之情,內容直接,毫無掩飾,極富鄉(xiāng)土氣息,山區(qū)人民以歌傳情、以歌表意。從前,小伙子要是看到中意的妹子就會唱“眼看情妹身穿白,兩根辮子黝黝黑。那天走她身邊過,回家想了半個月”(《回家想了半個月》)等。兒歌多為祖父母、父母及其他長輩為兒童吟唱的歌曲,如 《有錢莫討后老娘》:
陽雀叫來咪啯洋,有錢莫討后老娘;前娘煮飯留干飯,后娘煮飯留米湯。
前娘殺雞留雞腿,后娘殺雞留雞腸;雞腸掛在柳樹上,抱著柳樹哭一場。
其二,“川南山歌”歌詞多為四句七言,短小精干,方便記憶傳唱。細細品來,不難發(fā)現歌詞平仄搭配恰當,富有歌唱性,吟之舒展流暢,聽之鏗鏘悅耳。在山歌句中平仄相對自由,但卻很講究句與句之間的平仄更替。在 “川南山歌”中,最普遍的是 “平平仄平”形式。同時,為了獲得更加鮮明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性,“川南山歌”還特別注重歌詞的押韻,通常為一、二、四句或四句全部押韻。當然在山歌中通常是用自己的方言來押韻,崔榮昌先生在 《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一書中對威遠石坪地區(qū)客家方言島的語音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認為石坪話有21個聲母,52個韻母,聲調為6個,即陰平 (13),陽平 (31),上聲 (53),去聲 (55),陰入 (3),陽入 (5)。下舉兩首山歌,分別分析其平仄及押韻情況:
《軟翻身》(除襯詞)
高山頂上栽泡桐,(平聲字)麻柳樹上掛燈籠。(平聲字)
風吹燈籠團團轉,(仄聲字)燈光照得滿天紅。(平聲字)
《對面的幺姑好人才》(除襯詞)
坡對坡來崖對崖,對面的幺姑兒好人才。
走在路上逗人愛,站在屋中逗客來。
這首山歌用普通話讀來第一句韻腳 “崖”似乎和后面的 “才”、“愛”、“來”不押韻,但用當地方言讀來則是押韻的,韻母均為 “ai”。
其三,“川南山歌”襯詞非常豐富,“襯詞的運用使山歌的歌唱語言變得更為靈活自如,句式結構更為流動順暢,山歌旋律更為瀟灑動聽,在襯詞的唱腔延展中,既活躍了唱詞,又使唱腔得到充分施展的余地,使曲調顯得舒展而悠遠,從而使山歌的唱腔 ‘繞繞韌韌’,悅耳耐聽”[6]。“川南山歌”襯詞大多采用虛詞,部分為實詞,如 “哎”、“哎呀”、“個”、“嘿”、“嘿喲”、“啰”、“嘛”、“那個”、“呀”、“吔”、“喲”、“喲嗬”、“喲喂”、“嘖嘖”、“依呀得兒喲”等等。有時候一首山歌大半都是襯詞,歌詞只占很小一部分。如 《假意挑水望情郎》,歌詞僅有28個字,但加上襯詞后,整首歌的字數上升為129字。《假意挑水望情郎》歌詞 (加襯詞)如下:
一吔根啰哎,扁擔呢喔哎,哎,兩喲嗬嗬頭喲嗬嗬長喲嗬哎,
雙吔手啰哎,摸到呢喔哎,哎,桶喲嗬嗬梁喲嗬嗬梁喲嗬哎,
家中嘛還有半缸嗬吔哎水喲嗬嘿,嗬嗬喲嗬嗬,嗬嗬嗬嘿,
哎哎,哎喲嗬嗬,嗬嗬嗬嗬嗬喲嗬哎,哎哎,哎依喲嗬嗬嗬嗬喔哎,
假哎意喲哎,出喲來喲嗬嘿,望呀,情的郎喲嗬哎咿,
喲兒嘛喲嗬嘿,喲兒嘛喲嗬嗬嘿嘿嘿!
其四,“川南山歌”的歌唱形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一人唱眾人齊隨,除此之外還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值得一提的是 “川南山歌”很多歌曲在演唱過程中還夾帶旁白。一唱眾和及夾旁白的例子羅列如下:
《太陽出來亮堂堂》
(領)太陽出來也亮呀嘛亮堂堂也,(齊)亮呀嘛亮堂堂也,(領)情妹兒下河來呢洗呀啊洗衣裳哎,(齊)洗衣裳哎,(領)衣裳洗得漂漂亮呀,遙遙喲喲哎去趕場喲,(齊)去趕場喲。(領)一走走到場口上呀,眼見賣柴的情郎呀,(齊)的情郎呀,(領)人多眼雜吔難開口,(齊)難開口。(合)悄悄挨近呢我的郎呀我的郎!
《王大媽》
王吔王大媽吔干哥哥呀,你要來的耍喲,明年奴家要打發(fā),(白)哎呀,我不來喲,我害怕你爹爹曉得喲,爹爹曉得,我一也不怕他二也不怕他,爹爹在外面當大家喲,……王吔王大媽吔干哥哥呀,你要來的耍喲,明年奴家要打發(fā)。
其五,“川南山歌”歌詞表現手法豐富,特別講究歌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最常見的修辭手法為“賦、比、興”?!百x”,南宋朱熹解釋到 “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其實,“賦”就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在山歌中 “賦”的運用非常頻繁,這也與山歌簡潔直白的風格相符。如 《丈夫小了莫奈何》:
清早起來呀事情多吔,挽起糾糾呀去燒鍋,拿起升子去打米,問聲公婆打好多,昨天人多三升半呀,今天人少吔兩呀嘛兩升多,鑼打鼓來鼓打鑼呀,丈夫小了呀莫呀嘛莫奈何。(糾糾:發(fā)髻。升子:量糧食的量器。)
這首歌以一婦女自述的形式,詳細地闡述出其早上起床后煮早飯的細節(jié)以及對丈夫年齡小不能對其忙碌的生活有所幫助的抱怨。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氨取钡氖褂媚苁故挛镄蜗蟾鼮橹庇^、更具感染力。如 《九道拐》:“……難舍難丟哪一個?難舍難丟童年的哥兒、童年的妹兒,心肝舍,一枝花,怎能丟喲喂,愛其花情難舍難拋,彎彎的眉毛箭桿腰……”。其中用 “箭桿腰”描寫情妹妹的腰,妹妹腰細如箭桿,可讓人聯(lián)想。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達的內容。如 《打死我也不回家》:“天上落水呀地下火巴,嫁出的女兒呀回娘家,一上坡來松樹壩,看見娘家白果埡,走攏急忙把轎下呀,……”。其中第一句即用于引出后面婦女回娘家的內容。
除上述三種修辭手法外,在 “川南山歌”歌詞中還運用頂針、夸張等手法。如在兒歌 《過年回家真熱鬧》中,“……笆簍長,賣黃糖。黃糖苦,賣豆腐。豆腐薄,賣牛角。牛角彎,彎上天……”就使用了頂針、夸張的修辭手法。
“川南山歌”因廣東客家人的遷入而產生,在形成之初及發(fā)展過程中都深受客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和惠州客家山歌自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隨著山歌與當地文化的融合,更多的當地因素被注入山歌中,使得 “川南山歌”又具有了區(qū)別于惠州客家山歌的特點?!按仙礁琛迸c惠州客家山歌在內容、修辭手法、歌唱形式等諸多方面有相似之處。畢竟二者基本屬性極為相似,故這里著重分析兩者之間的區(qū)別。粗略分析,二者差異如下:
其一,“川南山歌”普遍比惠州客家山歌歌曲的襯詞多。我們對 “川南山歌”和惠州客家山歌的對比,主要參照收集了眾多惠州客家山歌的 《悠悠山水情—東江客家山歌集》與同樣收集 “川南山歌”頗豐的 《石坪歌謠》,并分別隨機從中抽取20首歌進行對比分析,數據如下:
川南歌名 總字數 歌詞數 襯詞數 襯詞率假意 129 28 101 78.3%鉆山 122 28 94 77.0%軟翻 98 35 63 64.3%妹穿 63 31 32 50.8%萬般 63 31 32 50.8%太陽 102 62 40 39.2%對面 62 43 19 30.6%栽秧 126 62 64 50.8%送情 192 126 66 34.4%情妹 47 39 8 17.0%繡個 156 114 42 26.9%
注:由于歌名較長,故在制表時只給出前兩個字。
根據上述數據可以很明確地看出,惠州客家山歌總字數普遍比 “川南山歌”少,且襯詞在整個歌曲中所占比例也遠遠低于 “川南山歌”。
其二,“川南山歌”比惠州客家山歌歌詞的客家方言含量少?!按仙礁琛痹谶h離客家方言區(qū)的地域發(fā)展,隨著與當地居民的不斷融合,客語成分逐漸被取代。
“川南山歌”興起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已成為觀英灘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折射出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態(tài)、思維模式及精神面貌。但現在 “川南山歌”這一由人們即興創(chuàng)作并口耳相傳的藝術,由于受到新式音樂的沖擊,出現了 “斷層”的現象。除一些年紀大的老人還會唱一些山歌外,年輕人幾乎都不會也不想學習唱這種山歌了,幸好政府及社會人士及時地關注到這一問題,現在正采取相關措施以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客家兒女世代相傳的文化。
[1][2][4]崔榮昌.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175、175、160.
[3]孫曉芬.四川的客家人與客家文化——四川的“土廣東”來自何方[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13.
[5]熊 茵.簡論客家文化與客家山歌[J].文學與藝術,2010,2(5):79.
[6]黃文杰.粵東北傳統(tǒng)客家山歌唱腔風格探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28(6):98.
[7]陳艷芳.瀏陽客家山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8]《悠悠山水情》編寫組.悠悠山水情——東江客家山歌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9]曾德華.四川威遠石坪歌謠[M].香港:中國新聞聯(lián)合出版社,2008.
[10]朱世學.巴蜀文化的差異性探析[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2).
J642.22
A
1674-3 652(2012)09-0 081-04
2012-07-13
崔譯文,女,四川威遠人,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①申報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石坪山歌》錄像片解說詞,由威遠縣觀英灘鎮(zhèn)政府崔平提供。
[責任編輯:丹 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