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伊祁山石刻勘察記

      2012-11-15 07:49:48強(qiáng)
      關(guān)鍵詞:法華公山摩崖

      石 強(qiáng)

      (山東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濟(jì)南 250014)

      伊祁山石刻勘察記

      石 強(qiáng)

      (山東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濟(jì)南 250014)

      河北保定伊祁山文化遺存以堯王廟、昭陽太子庵為主題,至清代初年,忽然有王余佑、李興祖、僧一心等人的活動(dòng),新近發(fā)現(xiàn)詩刻多首,保留完好如初。王余佑為明末遺民,是最早起兵抗清的北方學(xué)者,新見詩刻多與《五公山人集》所載相互對(duì)應(yīng)。2012年8月3日至7日,學(xué)者一行七人對(duì)此進(jìn)行了考察。

      王余佑;五公山人;李廣寧;僧一心;伊祁山;太子庵;法華巖;朱和尚洞

      一 說 明

      (一)緣起

      2012年8月3日至7日,業(yè)師張京華教授率余輩前往河北省保定市順平縣伊祁山考察,尋五公山人題詩,歷四天而返。其始也,尋五公山人也,志在法華巖,至后方知五公 山人之游法華巖與太子庵、朱和尚洞實(shí)不可分也,故由法華巖五公山人題詩考察擴(kuò)展至伊祁山石刻考察。

      參與考察的人員有: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教授張京華、西南民族大學(xué)歷史旅游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湯軍、山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石強(qiáng)、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彭丹華、北京大學(xué)博士研究生崔凱、北京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張翕、順平黨校原副校長齊樹千。

      (二)石刻主題

      伊祁山石刻主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與昭陽太子有關(guān)的碑刻,有7處,主要是修建太子廟、太子庵的碑記,涉及比丘通玉、僧普耐等人。第二,與王余佑《五公山人集·法華巖記》有關(guān)的碑刻,有13處(一處被盜),涉及王余佑、李興祖、鄧鏻、李官黃、僧一心等人。第三,與朱和尚洞有關(guān)題刻,有4處,涉及僧者見等人。

      (三)上山路線

      自北面上山,有路兩條。一為新修石階,較陡,行至奔月臺(tái)前路口,東向有堯母洞,據(jù)順平學(xué)者齊樹千先生說,沿堯母洞可行至龍見洞對(duì)面。

      另一條為古來山路,較緩。沿路而上約十五分鐘,有大石立路邊,據(jù)齊先生講,此處即僧一心所修石階,沿此處可直上法華巖;再行,山路左手邊即山崖,對(duì)面山上層層白石,如群玉一般,頗有可觀;再行數(shù)百米,至路口,一直而險(xiǎn),一迂而緩,據(jù)齊先生言,直上則是“平步青云”,左轉(zhuǎn)即是“東山再起”;再行數(shù)十米至路口,東向即可至彎腰石;直上,再行數(shù)十米至路口,東向可至菩薩閣,即《法華巖記》所載“至路口,兩股分支。東上為菩薩閣,摹吳道子畫像勒碑者也”。

      (四)示意圖

      為方便研究,特繪制草圖,主要作用在于標(biāo)明石刻的相對(duì)位置,比例與實(shí)際距離未必吻合。圖中所標(biāo)序號(hào),自藥王廟始,次護(hù)碑亭,次菩薩閣,再次法華巖,終朱和尚洞,大體沿路標(biāo)記。

      (五)建筑古跡

      據(jù)五公山人《法華巖記》記載,山上古跡有太子圓殿、太子廟、太子庵等。因山上古跡損壞嚴(yán)重,現(xiàn)存皆新修寺廟,形制多隨意,故略圖中建筑直表明位置,形制不再詳述。

      (六)石刻著錄

      文字著錄中的序號(hào)與示意圖對(duì)應(yīng),著錄每幅石刻的年代、題名、主題、尺寸(公分)、書體、行數(shù)及保存狀態(tài)。著錄時(shí)間下限為1911年,現(xiàn)存舊刻無論殘好,皆為著錄,共得24通。新刻一概不錄。

      太子庵部分:自院門行數(shù)十米,有新修龍王廟,廟內(nèi)有一清泉,泉水甘甜,廟旁石壁下亦有清泉,泉水清冽,經(jīng)年不干。緣階而上,第一層為太子塔,中供奉昭陽太子丹朱,塔旁有石刻兩處,第5處碑刻,雙面活碑,碑面侵蝕較為嚴(yán)重;第6處碑刻,雙面活碑,殘存碑額。再上,則為第二層,即太子庵處,又稱太子廟或昭陽庵,此處碑刻三處。第 3處,為殘存雙面活碑;第4處,亦為殘存雙面活碑,下有碑座,碑面字跡清晰;第5處,篆題“重建太子庵記”,亦為殘存雙面活碑,碑額雕有雙龍戲珠,左上角殘缺一塊;碑面字跡清晰,左下角,右下角各缺一塊;碑陰為“完善同歸碑記”。左轉(zhuǎn)在上,則為第三層,為藥(堯)王廟處,齊先生言“藥王廟”為“堯王廟”之誤也,此處石刻一處,即第1處碑刻,雙面活碑。則《法華巖記》所記“有太子圓殿一座”,“則為昭陽庵,佛殿三楹,鐘樓、禪舍、石閣、碑亭在山巔”,皆不見也。

      菩薩閣部分:緣山而上,至路口東行,數(shù)十米,有題刻二處。據(jù)《法華巖記》“東上為菩薩閣,摹吳道子畫像勒碑者也”,原應(yīng)有吳道子畫像,然據(jù)齊先生講,其碑為人所盜,運(yùn)輸途中斷為三截,現(xiàn)已不知去向,實(shí)為可嘆。另菩薩閣處小路至石屋而止,旁為山崖。

      法華巖部分:沿菩薩閣下小路,經(jīng)第11處碑刻,過彎腰石,至路口向上,行百米即至法華巖,期間山路崎嶇,右手邊即是山崖。法華巖分上下兩層。下層共有四處題刻,12、13在法華巖下洞入口水池上方,14、15在上下洞之間外的巖壁處。上層須緣階而上,經(jīng)洞口而至,上層共有五處題刻。16在上洞入口回頭處,17、18、19、20在上洞右手殘存石墻上方。另沿路西向數(shù)十米有石屋一處,未知何時(shí)所建。

      朱和尚洞部分:過彎腰石后,至路口向下,西行數(shù)十米即朱和尚洞,未知其所得名也。此處有一石洞,洞口由石頭砌成,洞內(nèi)潮濕,青苔滿壁。洞口左手邊有石刻四處,第21處為三人合砌題名,23、24腐蝕較為嚴(yán)重,殘存幾字。第22處,保存較為完好,碑刻系鑿山而立,碑刻四周鑿出活碑形狀,下方沿石刻出半只神龜,兩爪撐地,張口瞪眼,似欲駝碑而出,其神情惟妙惟肖,碑刻整體肅穆、莊重。

      二 著 錄

      (一)太子庵

      1.《太子庵建□□□廟碑記》,75×195(公分),活碑。清宣統(tǒng)三年立,□士霖撰文,齊祖呂書丹,碑體保存完好。碑額楷書雙行書寫“永垂不朽”四字,雕有雙龍戲珠;正面21行,楷書,碑面略有侵蝕,中上部有較粗紋理,十余字不清。

      碑陰為捐助姓氏。

      2.《重建太子庵記》,75×197(公分),活碑。大明弘治拾壹年,比丘通玉立,撰文、書丹、篆額各有題名,損毀。碑額篆字雙行書寫,雕有雙龍戲珠;正文24行,楷書,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各有毀壞,正文碑面兩成損毀。碑陰:碑額《萬善同歸碑記》,楷書雙行書寫;正文25行,楷書,毀壞亦如正面。

      3.《重修太子□》,25×40(公分),活碑。年代、作者不詳,殘碑。正面,殘存4行,楷書。

      碑陰:殘存7行,上書“領(lǐng)神人”,下為人名。

      4.55 ×66(公分),活碑,有碑座。年代不詳,題山王大??淌?,殘存下部,略呈三角狀。正面,殘存13行,楷書,字跡清晰。據(jù)正文“玉以丁酉歲”句,此即比丘通玉自述,此碑或與明弘治拾壹年《重建太子庵記》同時(shí)。

      碑陰:殘存20行,楷書,字跡模糊。

      5.《增修太子庵記》,72×125(公分),活碑。年代、作者不詳,碑刻邊緣殘缺兩成。正面,碑額篆書雙行書寫,正文18行,碑文侵蝕嚴(yán)重,約五成字可見。

      碑陰:碑額《萬古芳名碑記》,楷書雙行書寫;正文無法辨識(shí)。

      6.《重建太子廟記》,75×80(公分),活碑。年代、作者不詳,殘碑。碑額篆字雙行書寫,雕有雙龍戲珠,正文損毀,殘存碑額。

      碑陰:碑額楷書“碑陰”二字,旁有五行楷書小字,正文損毀。

      7.僧普耐碑,80×260(公分),活碑??滴跏迥炅?,僧普耐立,有近修護(hù)碑亭,碑體保存完好。碑額題“康熙十五年立”,楷書雙行書寫,浮雕云龍圖案;正文,11行,楷書,末4行被鑿去。

      碑陰:碑額楷書“清朝立”,淺雕雙龍戲珠;正文楷書12行,有侵蝕,下雕菩薩像。

      (二)法華巖

      8.李□祖《登伊祁山》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65×75(公分),8行,行書,完整。

      9.蘭友“蒼綠□斑封洞□”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40×45(公分),4行,隸書,完整。

      10.作者、年代不詳,摹吳道子畫像并碑,建于明代以前,《法華巖記》有記載,在石屋內(nèi),數(shù)年前被盜買。

      11.《僧一心□法華巖碑記》,95×250(公分),活碑??滴跏哪炅?,李興祖撰文,李發(fā)云贊,齊天寵書丹,16行,楷書,完整。

      12.題款“五公山人洞中眠”,“著意看山醉懶回”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25×25(公分),7行,行書,完整。

      13.五公山人“一路巉巖攜伴登”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40×45(公分),5行,行書,完整。

      14.“法華巖”三字,摩崖碑,年代、作者不詳,40× 40(公分),楷書,完整。

      15.“康熙十年”四字,摩崖碑,康熙十年刻,作者不詳,40×50(公分)楷書,完整。

      16.“昭陽靜修真處”六字,摩崖碑,年代、作者不詳,15×40(公分),楷書,完整。

      17.五公山人《贈(zèng)一心上人》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20×80(公分),24行,行書,碑面侵蝕嚴(yán)重。

      18.摩崖碑,略識(shí)“興祖”、“洞中眠”幾字,年代不詳,20×30(公分),行數(shù)未知,行書,碑面侵蝕嚴(yán)重。

      19.《同游法華巖訪一心上人》組詩,五公山人、李廣寧、鄧鏻等作,摩崖碑,年代不詳,40×100(公),23行,行書,碑面侵蝕嚴(yán)重。

      20.李興祖《重游法華巖》詩一首,摩崖碑,年代不詳,25×60(公分),12行,楷書,碑面侵蝕嚴(yán)重。

      (三)朱和尚洞

      21.“侯仲山、侯康、侯勇”題名,摩崖碑,年代不詳,19×22(公分),4行,楷書,完整。

      22.“康熙拾年開山”,摩崖碑,開山僧者見贊,齊天寵書丹,高應(yīng)士刻石,70×158(公分)。開山為碑,碑額淺雕云龍圖案,碑座浮雕神龜;9行,楷書,碑面侵蝕嚴(yán)重。

      23.摩崖碑,年代、作者不詳,28×40(公分),題刻磨滅不可識(shí)。

      24.摩崖碑,年代、作者不詳,33×48(公分),8行,楷書,題刻侵蝕嚴(yán)重。首句疑為“大清癸丑”,疑為康熙十二年。

      三 示意圖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責(zé)任編校:張京華)

      K872

      A

      1673-2219(2012)09-0019-04

      2012-08-12

      石強(qiáng)(1989-),男,山東新泰人,山東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法華公山摩崖
      清晏皖公山
      莫高窟法華經(jīng)變中的農(nóng)耕圖藝術(shù)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32
      中國民族博覽(2022年12期)2022-10-11 08:37:20
      和田出土《法華經(jīng)》古藏譯本的初步研究報(bào)告(二)
      西藏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 08:09:40
      摩崖石刻在建筑裝飾中的應(yīng)用
      湖南包裝(2020年6期)2021-01-20 02:02:12
      木公山之戀
      北方音樂(2020年8期)2020-06-01 10:08:49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圖輯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紅巖春秋(2019年12期)2020-01-03 06:19:12
      《普林斯頓大學(xué)藏西夏文<法華經(jīng)>》讀后
      西夏研究(2019年2期)2019-06-20 08:20:50
      慧思研讀《法華經(jīng)》
      敖汉旗| 嘉善县| 湖南省| 军事| 宜宾县| 林甸县| 成都市| 多伦县| 鄢陵县| 革吉县| 潜山县| 大竹县| 漾濞| 河西区| 江山市| 唐河县| 株洲市| 惠州市| 新丰县| 吉首市| 信阳市| 龙州县| 正阳县| 突泉县| 万全县| 南开区| 镇江市| 庆阳市| 翁源县| 分宜县| 武强县| 康马县| 睢宁县| 尼木县| 柏乡县| 庐江县| 理塘县| 台北市| 门头沟区| 邻水|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