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華國春
(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成都610065)
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qū)降水異常偏少,造成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損,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損失。本文通過研究成都市新都區(qū)降水量在時程和空間上的變化,評價該地區(qū)降水資源,為全面了解新都區(qū)降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新都區(qū)地處成都市北郊,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境內以平原為主,僅東南部受龍泉山脈影響略有突起。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平均高度為510 m,平均坡度2‰~3‰。境內河溪縱橫,水系發(fā)達,屬濕潤亞熱帶季風氣候。[1]
選擇實測資料可靠、系列長、能反映降水時程和空間分布規(guī)律的新都區(qū)境內及周邊附近的雨量站作為研究區(qū)域降水評價代表站。為提高各雨量資料的代表性,根據資料情況,采用算術平均法、比例法、相關法將各站雨量資料統(tǒng)一插補延長至1956—2007年,以滿足該地區(qū)降水資源分析的需要。[2]
據資料可求得新都區(qū)各鄉(xiāng)鎮(zhèn)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值,并結合新都行政地圖做出新都區(qū)等雨量線??梢姡露紖^(qū)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相差不大,因為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情況變化不明顯。
資料年限期內,根據新都區(qū)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等值線圖分析,新都區(qū)降水量的分布與氣候、地形、地貌基本相應。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50.0~920.0 mm,降水量等值線走勢為南北向,全區(qū)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08倍,差別不大。
2.3.1 新都降水量的年際變化
2.3.1.1 年降水Cv值
全區(qū)按4個供水區(qū)域分析,4個代表雨量站分別代表區(qū)內4個灌區(qū)降水量情況。位于新都境內的新都站代表青白江灌區(qū),石堤堰站代表府毗河灌區(qū),龍泉驛站代表東風渠灌區(qū),九尺鋪代表人民渠灌區(qū)。
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值反映了降水年際變化的劇烈程度,根據選用雨量站資料分析,區(qū)內年降水變差系數Cv值在0.20~0.25,四川省全省一般為0.15~0.25,新都區(qū)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處于平均水平。
2.3.1.2 年降水變幅
年降水變化系數,即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經分析,全省范圍內年降水變化系數一般在1.5-3.4,區(qū)內年降水變化幅度居全省中偏高水平。
年降水量極值比的變化規(guī)律,與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值變化規(guī)律大體一致,年降水量極值比隨年降水量的增大而減小。年降水量變差系數Cv值大的地區(qū),通常極值比也大;反之則小,兩者較為對應。
2.3.1.3 年降水豐枯年型統(tǒng)計
根據適線法確定面雨量頻率曲線的參數,得到不同頻率的設計值。[3]總體分布曲線選定為皮爾遜Ⅲ型。按各個雨量站設計值與實測值的對比關系,依照標準統(tǒng)計豐枯年型具體情況,并整理出頻率統(tǒng)計表。[4]
表1 豐枯年型頻率統(tǒng)計表
2.3.1.4 隨機水文分析
已知4個代表雨量站的多年平均降雨量資料,及它們代表的四個灌區(qū)的情況,用泰森多邊形法求新都區(qū)歷年年降水量系列。根據得到的新都區(qū)降雨量序列,可以做出新都區(qū)(1956—2007年)歷年降水量變化曲線。
20世紀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為相對多雨期,年降水量大都在1 000 mm以上;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為相對少雨期,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下。此后降水量圍繞均值呈現上下波動至90年代,90年代后期以后,降水量除少數年份稍高于平均值883.7 mm外,大多數年份都在800mm以下,為相對少雨期。降水量總體上說有減少的趨勢。
圖1 新都區(qū)歷年降水量變化曲線圖
1)降水量的趨勢性
采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Man—Kendalll秩次相關檢驗法及Spearman秩次相關檢驗法對新都區(qū)歷年降水量變化進行趨勢檢驗和分析。檢驗中的顯著性水平 α 取 0.05。[5]
檢驗結果可知新都區(qū)降水量呈顯著的下降趨勢。
2)降水量的周期性
①功率譜分析
做出新都降水功率譜曲線,觀察到3個比較明顯的峰值,分別為k=1時,k=15時和k=18。這些k相應的T為周期,T=2 m/k。所以,T1=2×26/1=52 a;T2=2×26/15=3.5 a;T3=2×26/18=2.9 a。
周期T是否顯著,必須進行檢驗。首先判斷樣本序列總體譜類型。計算得到,r(1)=0.245089,ρcα=0.273243,r(1)< ρcα,則序列可能來自白噪聲,則總體譜取白噪聲譜,計算出白噪聲的標準譜??芍?,周期T 3=2.9 a是顯著周期。
b諧波分析
觀察諧波分析曲線,并構造統(tǒng)計量進行顯著性檢驗,逐一檢驗出所有的顯著諧波,對應的j即為周期。此例中T1=2 a,T2=18 a。
c周期性分析總結
功率譜分析結果新都區(qū)降水量序列存在3個周期,分別為 T 1=52 a,T2=3.5 a,T3=2.9 a。其中周期T3=2.9 a是顯著周期。
諧波分析結果新都區(qū)降水量序列存在1=2 a和T 2=18 a的周期。
可見,周期分析一致性無法得到保證。降水量序列的時間尺度在時間域上的分布不均勻,具有顯著的局部化特征。
2.3.2 新都降水量的年內變化及季節(jié)變化
由于氣候、氣象要素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降水量年內分配的不均勻性。新都降水為典型的單峰型降水。[6]
夏季降水量最多,冬季降水量最少。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也相對比較少。夏半年即5—10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各個代表雨量站幾乎一致,為87%~89%。新都降水季節(jié)分布具有冬干夏濕的特點。
1)全球氣候變暖,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破壞了大氣結構,造成海洋季風無法登陸形成降雨,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向東走,將熱帶水汽帶走,導致我國東部降水較多。與之相反,熱帶水汽減少,由南方進入到西南的水汽也偏少了。從大氣環(huán)流形勢看,入冬以來,南支槽偏弱,來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濕氣流比較弱,致水汽供應不足,加之南方地區(qū)氣候對厄爾尼諾現象的響應滯后,西南地區(qū)容易出現降水減少。
2)從氣象的關聯(lián)因素上看,可能是地質因素的影響,如地震、斷層等。地質的影響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因此,由地質因素所導致的降雨量逐年減少是可能的。
3)城鎮(zhèn)熱島效應不斷增強,地表溫度呈上升趨勢。
4)由于大面積植被遭到破壞,土壤含水能力差,水利設施蓄水功能大為降低,這些因素所能給當地帶來的水汽蒸發(fā)量也隨之逐年減少。由當地水汽蒸發(fā)所形成的降雨必然也在減少。
包括7個方面:①加強公眾節(jié)水意識。②調整自來水價,要逐漸形成以節(jié)水和防治水污染為核心的價格機制③加強城市水資源的保護與管理。④提高廢污水的有效利用程度。⑤更新城市供水設施管網,減少漏失率。⑥加強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以滿足現代化水利建設要求。⑦發(fā)展和推廣節(jié)水器具。
[1]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院.成都市新都區(qū)供水體系規(guī)劃[R].成都: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院,2008.
[2]繆韌.水文學原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3]葉守則,詹道江.工程水文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4]黃振平.水文統(tǒng)計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
[5]王文圣,丁晶,金菊良.隨機水文學[M]:第二版.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2000.
[6]馮新靈.綿陽市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J].綿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9,18(2):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