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強,周 旭,馮金慶,白朝選,楊陸海
(陜西煎茶嶺鎳業(yè)有限公司, 陜西漢中市 724300)
煎茶嶺鎳礦基建期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
林 強,周 旭,馮金慶,白朝選,楊陸海
(陜西煎茶嶺鎳業(yè)有限公司, 陜西漢中市 724300)
礦山基建期通風問題,直接影響工程進度,同時在礦山安全建設方面起決定性作用。結合礦山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改進通風系統(tǒng),改善了井下作業(yè)環(huán)境,保證基建工程風路暢通、作業(yè)面空氣質量符合要求,促進建礦速度的提高,對確保礦山基建按期完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建期;通風系統(tǒng);改造;優(yōu)化
煎茶嶺鎳礦通風系統(tǒng)設計采用對角抽出式通風方式,主扇安裝在28線回風井井口。新鮮風流由950m平硐、盲副井、輔助斜坡道進入井下各需風場所,污風經各中段回風巷、回風井,最終由28線主回風井排出地表。
為加快礦山建設步伐,縮短基建時間,煎茶嶺鎳礦基建工程建設采取多點多頭同時施工,分別從地表開掘950m平硐、從煎茶嶺金礦945坑口內907 m標高處開挖907輔助斜坡道、利用原溝口鎳礦1070~905m斜井下延掘進890m副中段,及在28線地表1070m標高下掘主回風井。多頭施工對加快基建進度,縮短基建時間,使礦山盡快達產達效,產生經濟效益,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基建工程的不斷推進,井下供風不足\風流紊亂等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影響基建工程掘進效率。本文就采取措施改善通風質量\優(yōu)化礦井通風系統(tǒng)方面的實踐經驗予以闡述。
950m平硐是煎茶嶺鎳礦井下礦石運輸至地表礦倉的主要運輸道,也是掘進950m車場、盲豎井、箕斗井的前期工程。該平硐設計長1182m,平硐掘進采用壓入式通風,風機安裝在距平硐口15m的地表。新鮮風流由硐外風機送到掘進掌子面,污風依據“紊流形變”原理,逐步排至硐外地表。隨著平硐掘進長度增加,污風排出速度越來越慢,巷道斷面風速實測數據見表1。
表1數據顯示,巷道長度超過500m后,污風從硐內向硐外擴散的速度急劇減慢,污風充斥絕大部分巷道。一方面若施工人員長時間處于污濁的空氣中,不但身心疲憊,作業(yè)效率低,而且隨時可能危及生命;另一方面,由于污風不能及時排出硐外,巷道內能見度降低,鏟運設備不能自如運行,避讓行人時,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表1 掘進期平硐斷面風速測試結果
950m平硐盡頭與950m車場相連,950m車場還有環(huán)形巷道790m,盲豎井、箕斗井都要從950車場開始下掘,兩條井井深共900m。面對如此多的后續(xù)掘進工程,若不解決通風問題,盲豎井、箕斗井的掘進等礦山基建將非常緩慢。
經過論證,將從煎茶嶺鎳礦坑口中央變電所、選礦廠尾砂倉、高位水池,向煎茶嶺鎳礦充填站分別架設3.2km高壓電纜、尾砂輸送管道、充填用水輸送管道的地表線路的方案,修改為從950m平硐進入,經950m車場,再通過1100~950m措施斜井,最終將電纜、管道架設到鎳礦充填站,修改后的線路總長2.43km。
1100~950m措施斜井全長686.5m,上口在充填站地表1100m標高,下口與950m車場連接,該工程于2011年1月與950m車場貫通,徹底解決了950m平硐通風不暢的問題,為后續(xù)的盲豎井、箕斗井施工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通風條件。表2為1100~950m措施斜井和950m平硐聯(lián)通前后檢測的通風數據對比表,950平硐、1100~950m措施斜井的關系見圖1。
表2 1100~950m措施斜井和950m平硐聯(lián)通前后檢測的通風數據
圖1 950m平硐、1100m措施斜井的關聯(lián)示意
907輔助斜坡道是從煎茶嶺金礦945m主平硐907m標高向東開掘的將來用于通行無軌設備、運輸材料的巷道,也具備880分段、860分段、840分段的開拓、采準功能。907斜坡道距離煎茶嶺金礦945 m主平硐口368m,設計為907~880m段斜長1428m,880~830段斜長596m,屬于獨頭掘進,掘進期采用壓入式通風??紤]獨頭掘進較長,采取分段掘進,即先掘進907~880m段。掘進907斜坡道遇到的通風問題和950m平硐掘進類似,前100m掘進時,巷道進風量尚有8.2m3/s,隨著掘進掌子面的推進,進風量急劇減少。即使采取分段掘進措施,巷道掘進通風問題也不能解決,勢必要影響基建工程,使礦山建設不能按照既定目標實現(xiàn)。
研究金礦、原溝口通風系統(tǒng)巷道和907斜坡道的平面、空間關系,經對照和計算,制定了一套利用煎茶嶺金礦920主回風巷,原溝口鎳礦通風系統(tǒng),排出907斜坡道掘進污風的辦法,具體措施如下:
(1)在907斜坡道掘進至260m位置時,掘進一段20m長的回風聯(lián)絡道與金礦920主回風巷連接,解決420m長斜坡道的排污風問題;
(2)907斜坡道掘進至750m位置時,從斜坡道掘進回風小斜巷和890m東沿脈聯(lián)通,利用原溝口鎳礦通風系統(tǒng)把污風抽出地表;
(3)907斜坡道掘進至1120m位置時,上挑通風小井和890m東沿脈聯(lián)通,再利用原溝口鎳礦通風系統(tǒng)把污風抽出地表,907m斜坡道風流流向見圖2。
圖2 907斜坡道風向
通過通風措施工程的掘進,907斜坡道進、出風流暢通,檢測巷道進風量達19.6m3/s,完全滿足施工風量要求,促進了掘進速度的提高,初步估算,提高臺班效率30%~40%。
890副中段掘進,首先下延掘進原溝口鎳礦995~905m斜井至890m標高,開始掘進890南3穿。主要利用原溝口鎳礦905~1070m回風系統(tǒng)排出污風,掘進所需新鮮風量由地表進入1070m平硐→1070~995m斜井→995~905m斜井到達掌子面。南3穿掘進至設計位置后,開始沿東西方向掘進890m水平沿脈巷道。此時,890m東西沿脈都屬于獨頭巷道掘進,因為原溝口鎳礦回風井的最低標高在905m標高,890~905m高差15m,沒有回風通道與905m水平回風井相連通,因此,無法形成進、出風回路。井下掘進污風不能及時排出,制約基建工程的順利施工。
經過梳理原溝口井下通風系統(tǒng)后,采取安裝風門,隔斷905m回風井和995~905m斜井連接段平巷;從890m南5穿新掘進一條通風短井與905 m通風井連通,使890m作業(yè)面的污風通暢地進入溝口鎳礦的回風系統(tǒng),充分地利用了原有通風系統(tǒng),改善了作業(yè)環(huán)境,加快了基建進度。理順后的890 m沿脈進、回風見圖3。
圖3 890m沿脈進、回風示意
前期采取增加措施工程,改造通風回路等方法,解決了各個單項基建工程的掘進通風問題,促進了基建工程快速推進。許多基建工程結束,由于多處井巷已互相連通,井下通風串聯(lián)、并聯(lián)以及較復雜的角聯(lián)情況并存,風流方向發(fā)生紊亂,污風不能及時被抽排進回風道。部分新鮮風直接被排出地表,作業(yè)掌子面新鮮風量不足,嚴重影響后期基建工程建設,同時,井下環(huán)境因污風不能及時排出,新鮮風無法順利進入,變得較為惡劣,使得施工效率低下,作業(yè)安全風險較高。面對如此嚴峻局面,改造、優(yōu)化通風系統(tǒng)勢在必行。
(1)增加風機,改變通風回路。在原溝口鎳礦1070平硐加裝1臺型號為K45NO13的風機,將原來進風的1070~890m斜井改為回風巷道,采用抽出方式向地表抽排炮煙及污風。
(2)簡化較復雜的角聯(lián)通風為并聯(lián)通風,改串聯(lián)通風為并聯(lián)通風。
(3)增加1條通風天井,解決890m水平以下回風的問題。從830m水平上掘1條通風井,830 m分段、840m分段、860m分段開拓和采準產生的污風均由此通風井排放到890m水平回風道,污風經890m水平南3穿進入890~1070m回風斜井排出地表。
(4)設置風門,改變風流線路,防止跑風、漏風。分別在890m東、西沿脈設置風門兩道,防止907m斜坡道進風從890m東沿脈和28線回風井進風由890m西沿脈直接進入890回風道跑風。圖4是優(yōu)化后的通風系統(tǒng)。
圖4 優(yōu)化后的通風系統(tǒng)示意
箕斗井、盲豎井仍沿用先前優(yōu)化過的通風系統(tǒng),暫時不與圖4的通風區(qū)域聯(lián)通,避免通風相互影響。因為28線回風井還在施工基建工程的措施井,是770m中段的開拓進出通道,不具備回風井的功能。
優(yōu)化通風系統(tǒng)后,新鮮風流由28線回風井、907 m斜坡道進入井下,供各個作業(yè)面使用,污風進入830~890m回風井,最終由890~1070m回風斜井抽出至地表。優(yōu)化后通風進、出風路通暢,進風量大增,井下作業(yè)面空氣清新,掘進效率提高30%左右。
優(yōu)化通風系統(tǒng)后,井下通風效果明顯改善,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前后的通風檢測數據對比見表3。
表3 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前后主要風站的檢測數據
實踐證明,煎茶嶺鎳礦通風改造和通風系統(tǒng)優(yōu)化是成功的,對提高基建工程施工效率,改善井下作業(yè)環(huán)境,保證人員、設備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下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類似礦山建設有以下意義:
(1)充分利用礦山原有的通風井巷工程,發(fā)揮原通風系統(tǒng)的作用,為新建礦山基建工程通風服務;
(2)當原有通風系統(tǒng)和新建礦山通風系統(tǒng)交匯在一起后,通過通風系統(tǒng)改造、優(yōu)化,將相互影響通風效果的多系統(tǒng)通風,整合為進風量大,進、出風路暢通的單一通風系統(tǒng),使其充分發(fā)揮通風系統(tǒng)的最佳作用。
[1]于潤倉.采礦工程師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9.
[2]陸國榮.采礦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1.
[3]西安有色設計院.陜西煎茶嶺鎳礦山設計[R].漢中:陜西煎茶嶺鎳業(yè)有限公司,2009.
[4]溫 勇,姜立春.基于PMV的礦井獨頭巷道通風效果分析[J].南方金屬,2010(1).
[5]鞏志敏,周心權,劉正宏.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的礦井通風方案優(yōu)化選擇[J].礦業(yè)研究與開發(fā),2008,28(4).
2012-01-03)
林 強(1964-),男,陜西漢中人,工程師,主要從事礦山管理及采礦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