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奔流 李婷 黃賽花 鄭寶林 余俊文
膜性腎病是成人腎病綜合征中最為常見的病理類型之一,典型病理特點為上皮下免疫復合物沉積致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約20%~25%膜性腎病是由繼發(fā)性因素引起(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藥物、家族性及代謝性因素),對于這類患者,治療其原發(fā)疾病或去除致病因素可緩解膜性腎病,剩余的70% ~80%為特發(fā)性膜性腎病(IMN)[1]。近年研究顯示IMN可能是一種針對腎小球足細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免疫介導、補體參與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多緩慢,臨床經過各異,表現(xiàn)輕重不一,預后差別較大,部分病例可自發(fā)緩解,近半數(shù)患者可能進入終末期腎衰竭;IMN也是一種難治的腎小球疾病,缺乏特異性針對病因的治療,并且由于呈慢性發(fā)展過程且有自發(fā)性波動以及藥物治療相對不敏感等特點,至今仍無公認的治療方案。我們于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間使用腎炎康復片治療膜性腎病30例,并與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組進行臨床對照,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60例特發(fā)性膜性腎病(IMN)患者臨床資料,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①腎活檢病理診斷為膜性腎病;②臨床上排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腫瘤、乙型肝炎、藥物等繼發(fā)性膜性腎病;③24 h尿蛋白定量<3.5 g,同時 Alb>30 g/L,治療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齡(55.3±12.4)歲;平均療程(11.4±8.2)個月。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54.0±13.2)歲;平均療程(12.3±9.5)個月。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實驗室檢查包括 腎臟病理(病理分級參考Ehrenreich的標準)、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Scr)、血清白蛋白(Alb)等。
1.3 治療方案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一般治療:適當注意休息、避免到公共場所和預防感染、水腫明顯者,適當限制水鈉的攝入、低脂、優(yōu)質蛋白飲食,忌食辛辣刺激之物,調暢情志保持良好心境。對癥治療:代文160 mg,1次/d口服;潘生丁50 mg,3次/d口服;高血脂者用舒降之20 mg,每晚1次口服。治療組加用腎炎康復片(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每次5粒,3次/d口服。兩組療程均為6個月。
1.4 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每天監(jiān)測BP,每2周查1次尿常規(guī)和24 h尿蛋白定量,治療6個月時查1次肝功能和腎功能。
1.5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炎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療效分級為:①完全緩解,24 h尿蛋白定量<200 mg,和/(或)高倍鏡下紅細胞消失,腎功能正常;②基本緩解,24 h尿蛋白定量減少≥50%,和/(或)高倍鏡下紅細胞不超過3個,腎功能正?;蚧菊?與基礎值相差 <15%);③部分緩解(好轉),24 h尿蛋白定量減少≥25%,和/(或)高倍鏡下紅細胞不超過5個,腎功能正?;蛴懈纳?④無效,上述指標檢查無變化或惡化??傆行?(完全緩解例數(shù)+基本緩解例數(shù)+部分緩解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2組治療前后尿蛋白、BP、Scr及血漿白蛋白指標變化
治療前2組尿蛋白定量、BP、Scr、血漿白蛋白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6個月后,2組尿蛋白定量均減少,血漿白蛋白濃度均升高,但治療組改善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BP均有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Scr均無明顯升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比較(±s)
表2 2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的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
2.3 不良反應 2組均未出現(xiàn)皮疹、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膜性腎病(MN)是成人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的常見病因,其病理特點為局限于腎小球上皮下免疫復合物沉積,不伴有明顯的炎癥反應。臨床表現(xiàn)為大量蛋白尿。雖然MN屬于免疫復合物介導的疾病,但其腎組織病變則集中在腎小球臟層上皮細胞,即足細胞。足細胞位于腎小球基膜外側,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維持腎小球濾過膜的通透性、合成GBM的組成成分、支撐毛細血管結構等。由于有GBM的分隔,沉積在GBM外側的免疫復合物不易與循環(huán)的炎癥介質接觸,一般不引發(fā)炎癥反應,它更多的還是通過激活補體,足細胞病變的形成,導致蛋白尿和腎組織損傷[3]。
按照中醫(yī)辨證,膜性腎病常見證候為脾腎不足,氣陰兩虛,腎炎康復片中的主要成分為生地黃、杜仲、山藥、丹參、白花蛇舌草等,其主要作用機制為益氣養(yǎng)陰、補腎健脾、清熱解毒、增強免疫、利水消腫、活血化瘀,從而減少蛋白尿、血尿。方藥中生地黃能滋補腎陰,具有激素樣作用[4]。山藥有健脾益腎、固澀的作用,并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而土茯苓和白花蛇舌草除能清熱解毒外,其抗炎及調節(jié)免疫作用已明確[5]。丹參能增加腎血流量,改善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它既有非甾體類消炎作用,又可促進肝臟對蛋白的合成,降低血脂[6]。
綜上所述,腎炎康復片治療膜性腎病較常規(guī)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提高,臨床各項觀察指標均顯著改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我們體會腎炎康復片適用于膜性腎病患者服用,它補而不燥,扶正祛邪,清利而不傷陰,不失為治療膜性腎病的有效藥物,但腎炎康復片最長使用療程及長時間應用是否會出現(xiàn)一定的副作用,以及停藥后的遠期預后,還需要以后再做更長時間、更大樣本的觀察。
[1]王海燕.腎臟病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92-7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153-155.
[3]王瑞石.膜性腎病的發(fā)病機制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06,15(2):161-166.
[4]楊茜春.楊霓芝教授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經驗.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3,4(9):502.
[5]駱和生,羅鼎輝.免疫中藥學:中藥免疫藥理與臨床.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9:218-222.
[6]杜天信,杜偉.丹參酮IIA的檢測在丹參質量控制中的應用.河南中醫(yī),2002,22(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