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其超, 王 靜, 趙 東, 趙 亮
(1. 鄭州大學 化工與能源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2. 河南省科學院 化學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02)
腈綸纖維(也稱聚丙烯腈纖維,簡稱?-CN)是三大合成纖維之一,具有機械強度高、熱穩(wěn)定性好、價格低、易制備等特點, 其分子中的大量氰基可被比較方便地轉化為酰胺、羧酸、偕胺肟、酰肼等基團[1~9]。?-CN利用化學改性方法制備功能纖維的理想原料。
季銨鹽用途廣泛,可作為殺菌消毒劑[10~13]、抗靜電劑、表面活性劑[14]等。對?-CN進行季銨化改性能使其更好地應用于紡織行業(yè),但目前國內對?-CN季銨化改性的研究較少。劉勇[15]用2.0%~20%的LiAlH4直接將?-CN季銨化,但LiAlH4的價格昂貴且操作不易控制。趙亮等[16]先用三乙烯四胺將?-CN胺化,再用縮水甘油三甲基氯化銨將胺化纖維季銨化。
本文以商品級?-CN為基體,二甲氨基丙胺(Ⅰ)為胺化劑,經胺化反應制得含叔胺基的腈綸纖維(1)。以溴辛烷(Ⅱ)為季銨化試劑對1進行季銨化改性,制得新型的含季銨基的腈綸纖維2(Scheme 1),其結構經IR和EDS表征。并對胺化和季銨化反應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
Scheme1
Nicolet FTIR 200型紅外光譜儀(KBr壓片);濟南蘭光XLW(L)PC型拉力試驗機(拉伸速度50 mm·min-1,夾距2 cm); JSM-7500F型冷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EDS,工作電壓20 kV,工作距離15 mm)。
?-CN,中國石化公司產黃山牌,纖度1.92 dtex,用去離子水洗滌,于60 ℃烘干2 h備用;Ⅰ,阿法埃莎天津化學有限公司,化學純;Ⅱ,上海國藥集團試劑有限公司,化學純;其余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1)1的制備
在三口瓶中加入?-CN,溶劑和Ⅰ,在一定的溫度下反應一定時間。過濾,濾餅用去離子水洗滌,于60 ℃烘干2 h得橘紅色纖維1。
(2)2的制備
在錐形瓶中加入1,溶劑和Ⅱ,在一定的溫度下反應一定時間。過濾,濾餅用無水乙醇洗滌多次后,再用去離子水洗滌,于60 ℃烘干2 h得橘紅色纖維2。
力學性能測試: 隨機抽取待測纖維樣品20根,用拉力試驗機測定其抗拉強度。
元素種類及含量分析: 取少量2,用冷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微區(qū)成份分析。
(1) 溶劑和時間
溶劑的極性和纖維在溶劑中的溶脹性對反應有著重要的影響[17]。?-CN 2 g,于122 ℃反應3 h,φ(Ⅰ)[VⅠ/V總×100%]為10%,其余反應條件同1.2(1),考察溶劑對胺化反應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以乙二醇為溶劑對胺化增重率(Wt/%)的提高最有利,其次為丙二醇。推測原因是?-CN在上述溶劑中的溶脹性較好,有利于胺分子與PAN上的活性中心接觸并反應[18]。
以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1(1),考察反應時間對胺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表1。從表1可見,增加反應時間有利于Wt的提高。反應時間從1 h延長至3 h,Wt從5.5%升至12.8%。但隨著反應時間的進一步延長,Wt并沒有出現明顯的提高,說明3 h時胺化反應基本達到平衡。較佳的胺化反應時間為3 h。
表1 反應時間對胺化反應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amination
*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1(1);Wt為胺化增重率
(2) 溫度
以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1.2(1),考察溫度對胺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Wt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當溫度達到Ⅰ的沸點(123 ℃)時,Wt達32.6%,但此時纖維的蓬松性和機械強度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已不能滿足后續(xù)的加工需要。最佳的胺化反應溫度為118 ℃。
Temperature/℃圖1 反應溫度對胺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mination *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1(1)
(3)φ(Ⅰ)
以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1(1),考察φ(Ⅰ)對胺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φ(Ⅰ)的升高,Wt先增后減。φ(Ⅰ)為30%是反應的轉折點(Wt=20.6%);當φ(Ⅰ)為40%時,Wt低至15.7%。推測其原因是?-CN在Ⅰ中的溶脹性不好,一定比例的溶劑能使Ⅰ更好的與?-CN的活性中心接觸并反應。最佳φ(Ⅰ)為30%。
φ(Ⅰ)/%圖2 φ(Ⅰ)對胺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2 Effect of φ(Ⅰ) on amination *乙二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1(1); φ(Ⅰ)=VⅠ/V總×100%
乙二醇 乙醇 丙酮 甲醇圖3 溶劑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3 Effect of solvent on quaternization *1 0.5 g, φ(Ⅱ)(VⅡ/V總×100%)=10%;于55 ℃反應6 h,其余反應條件同1.2(2)
(1) 溶劑
1 0.5 g,φ(Ⅱ)為10%,于55 ℃反應6 h,其余反應條件同1.2(2),考察溶劑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3。從圖3可以看出,以乙醇為溶劑時,Wt稍高(16.8%),考慮到乙醇廉價易得,毒性較小。季銨化反應以乙醇為溶劑。
(2) 時間
以乙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2(2),考察時間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4。從圖4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增加,Wt呈上升趨勢;但隨著反應時間的進一步增加(6 h之后),Wt上升趨勢趨于平緩??紤]到反應時間對纖維力學性能的影響以及生產過程中成本的增加,確定較佳的季銨化反應時間為6 h。
Time/h圖4 反應時間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4 Effect of time on quaternization*以乙醇為溶劑,其余反應條件同2.2(2)
Temperature/℃圖5 溫度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quaternization*以乙醇為溶劑,反應時間6 h,其余反應條件同2.2(2)
(3) 溫度
以乙醇為溶劑,反應時間6 h,其余反應條件同2.2(2),考察反應溫度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Wt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但當溶劑處于回流狀態(tài)時(乙醇沸點78 ℃),Wt反而下降。推測是在70 ℃時反應已基本達到飽和即叔胺基已全部轉化為季銨基,同時在回流時一部分Ⅱ被乙醇攜帶進入冷凝管,附著在冷凝管壁上,導致溶液中Ⅱ的濃度降低,從而導致Wt下降。而過高的溫度會對纖維機械強度造成很大的破壞。因此70 ℃為最佳季銨化反應溫度。
(4)φ(Ⅱ)
以乙醇為溶劑,反應時間6 h,其余反應條件同2.2(2),考察φ(Ⅱ)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結果見圖6。從圖6可見,隨著φ(Ⅱ)的增加,Wt呈升高趨勢;當φ(Ⅱ)達到一定值(10%)時,Wt升高趨勢趨于平緩,推測是反應達到了相應的平衡。較佳的φ(Ⅱ)為10%。
φ(Ⅱ)/%圖6 φ(Ⅱ)對季銨化反應的影響*Figure 6 Effect of φ(Ⅱ) on quaternization*以乙醇為溶劑,反應時間6 h,其余反應條件同2.2(2)
?-CN 1 2圖7 ?-CN, 1和2纖維的拉斷力Figure 7 Breaking force of ?-CN, 1 and 2
?-CN, 1和2的力學性能見圖7。從圖7可以看出?-CN的拉斷力為8.16 cN;1和2的拉斷力分別為6.71 cN和6.63 cN,達到了?-CN的82.2%和81.3%。說明胺化和季銨化改性后纖維都保持了較好的力學性能,能夠滿足后續(xù)加工和使用的要求。
?-CN,1和2的IR譜圖見圖8。從圖8可見,?-CN在2 243 cm-1處的吸收對應氰基吸收,1 732 cm-1處吸收峰羧基和酯基中羰基的振動(?-CN的二三單體中含有的官能團)。從圖8還可以看出,1在2 243 cm-1處吸收峰的強度明顯減弱,說明?-CN的氰基參與了反應,轉化成了其他的官能團;同時在1 637 cm-1和1 157 cm-1出現兩個新的吸收峰,推測是分子中C=N雙鍵的伸縮振動和仲胺中C-N伸縮振動的吸收峰,這兩個新峰的出現表明Ⅰ已成功接枝到?-CN上。在2的IR譜中,2 926 cm-1和2 856 cm-1處的吸收峰明顯增強,這是脂肪族亞甲基反對稱伸縮振動和對稱伸縮振動的吸收峰,說明纖維上亞甲基數量增加,表明Ⅱ成功接枝到1上。
ν/cm-1圖8 ?-CN, 1和2的FT-IR譜圖Figure 8 FT-IR spectra of ?-CN, 1 and 2
keV圖9 2的EDS譜圖Figure 9 EDS spectrum of the 2
圖9為2的EDS譜圖。從圖9可以看出,2上引入了溴元素,并且溴元素的重量百分比為7.38%,原子百分比為1.26%,與理論值(假設增重全部為理論產物增重)相符合,說明Ⅱ成功地接枝到1上。
以商品級腈綸為基體,為胺化劑經胺化反應制得含叔氨基的纖維(1)。以溴辛烷為季銨化試劑對1進行季銨化改性制得新型的含季銨基的腈綸纖維(2)。較佳的胺化反應條件為:以乙二醇為溶劑,φ(Ⅰ)為30%,于118 ℃反應3 h。較佳的季銨化反應條件為:以乙醇為溶劑,φ(Ⅱ)為10%,于70 ℃反應6 h。
1和2保持了原纖維的機械強度等力學性能,為進一步開發(fā)該纖維的應用技術奠定了基礎,使其能滿足后續(xù)加工的需要。
[1] Yao F, Fu G D, Zhao J P,etal.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urface-functionalized polypropylene hollow ber membrane from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 erization[J].J Membrane Sci,2008,(319):149-157.
[2] 黃偉慶,趙亮,田振邦,等. 弱堿性多氨基纖維的制備及結構性能研究[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10,35(3):31-35.
[3] 原思國,曾漢民. 新型有機功能纖維的制備、結構及其性能研究[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02,27(2):35-38.
[4] Hossein H S, Dabiri M, Ashrafi M. Chem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conducting graft copolymer of acrylonitrile with aniline[J].Polym Int,2006,55:1081-1089.
[5] 何欣雅,朱賽,趙亮,等. 腈綸接枝2-氨基乙磺酸制備新型離子交換纖維[J].河南科學,2010,28(7):0783-0785.
[6] Shunkevich A A, Akulich Z I, Mediak G V,etal. Acid-base properties of ion exchangers.III.Anion exchangers on the basis of polyacrylonitrile fiber[J].React Funct Polym,2005,63:27-34.
[7] Wei J F, Wang Z P, Zhang J,etal. The prepar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graft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fiber as a cation exchanger for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s[J].React Funct Polym,2005,65:127-134.
[8] 田振邦,黃偉慶,黃作華,等. 腈綸的偕胺肟化改性及結構性能研究[J].合成纖維,2007,(11):22-25.
[9] Vatutsina O M, Soldatov V S, Sokolova V I,etal. A new hybrid (polymer/inorganic) fibrous sorbent for arsenic removal from drinking water[J].React Funct Polym,2007,67:184-201.
[10] 董衛(wèi)民,左華江,吳丁財,等. 季銨鹽高分子抗菌劑的工藝優(yōu)化與抗菌性能研究[J].離子交換與吸附,2011,27(1):1-9.
[11] Lu G Q, Wu D C, Fu R W. Studies on the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polymeric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s from 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J]. React Funct Polym,2007,67(4):355.
[12] Diana C, Simona O, Narcisa V. Biofunctionalization of textile materials by antimicrobial treatments:A critical overview[J].Rom Biotech Lett,2010,15(1):4913-4921.
[13] Timofeeva L, Kleshcheva N. Antimicrobial polymers-mechanism of action,factors of activity,and applications[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89:475-492
[14] 蔣福賓,曾華輝,等. 松香基雙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性能[J].精細化工,2007,11(2):1074-1080.
[15] 劉勇. 腈綸纖維的季按化及抗菌效果探討[J].化學世界,1995,36(3):159-160.
[16] 趙亮,王靜,呂向華,等. 一種強堿離子交換纖維材料及其合成方法[P].CN 101 879 466.
[17] March J.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2nd Ed[M].McGraw-Hill Inc,1977,266-272.
[18] 左華江,羅照文.棉纖維/季銨鹽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抗菌性能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10.49(5):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