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芳
原發(fā)性高血壓為臨床常見疾病,老年人多發(fā),易導致腦出血、腦卒中等嚴重后果,對人們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動脈的彈性功能反映了血管的功能狀態(tài),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年齡及血壓是影響大動脈彈性的重要因素[1]。血管回聲跟蹤技術(ET,echo tracking)是近年來新發(fā)展的評價動脈彈性功能的超聲技術,通過測量彈性功能參數(shù):僵硬度、壓力應變彈性系數(shù)(Ep)、動脈順應性(AC)、膨大指數(shù)(AI)及脈搏波傳導速度(PWV)來評價動脈彈性。本研究應用此技術評價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動脈彈性功能,以期早期發(fā)現(xiàn)及預防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1.1 研究對象 2012年1月—2012年4月我院心內科住院高血壓患者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齡42歲~76歲(51.2歲±5.3歲);無粥樣硬化斑塊者33例,有粥樣硬化斑塊者16例;不合并糖尿病。所有患者均以1999年 WHO/ISH高血壓標準診斷,收縮壓≥140mmHg(1mmHg=0.133kPa),舒張壓≥90mm-Hg。正常對照組為體檢正常者56名,男36名,女20名;年齡45歲~73歲(53.4歲±4.4歲);均無粥樣斑塊形成。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應用Aloca-α1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13MHz。患者平臥位,平靜狀態(tài)下測量肱動脈血壓3次,取平均值。連接同步心電圖。充分暴露頸部,常規(guī)檢查雙側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有無斑塊及血流參數(shù)。探頭置于頸總動脈分叉處近端約1.5cm處(避開斑塊及內-中膜增厚處),轉換ET模式,輸入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將取樣門置于血管前后壁內-中膜交界處,調節(jié)取樣角度與血管壁平行,描記血管壁運動軌跡,獲得滿意曲線(至少5個以上心動周期)后凍結圖像,儀器自動計算出該處頸動脈僵硬度、Ep、AC、AI及PWV。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配對t檢驗。
高血壓組β、Ep、PWV較對照組明顯增高,AC較對照組減小,AI差異不明顯。詳見表1。
表1 兩組頸動脈彈性參數(shù)比較(x±s)
高血壓病與動脈硬化關系密切,動脈彈性下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因此,動脈彈性成為高血壓研究的新視點[2]。有研究認為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之前動脈功能早已發(fā)生改變[3]。故早期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動脈彈性功能改變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上常以血壓測量值作為評價患者血管功能的指標,隨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的發(fā)展,可直觀顯示血管內血流狀況及管壁有無硬化斑塊形成,評價血管功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有在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之后才能發(fā)現(xiàn)動脈硬化。近年在超聲設備中研發(fā)的新技術ET是利用射頻信號自動跟蹤血管壁的運動軌跡,精確測量血管壁運動幅度,誤差小于0.01mm。結合血壓值測定對血管彈性功能進行定量評估,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動脈彈性改變,指導臨床進行早期干預。
本研究結果表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動脈彈性參數(shù)僵硬度、Ep、PWV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增高,AC減小。說明在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無論是否有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頸動脈彈性功能均已發(fā)生改變,動脈僵硬度增高,順應性下降。高血壓早期,動脈管壁的彈性纖維向膠原纖維轉化,動脈壁回彈性能減低,擴張性、柔韌性下降,內徑變化率減小,導致脈壓增大,管壁僵硬度增高,壓力應變彈性系數(shù)增高,脈搏波傳導速度加快,管壁順應性減小。
本研究表明超聲ET技術可早期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變化,且無創(chuàng)、價廉,能為臨床提供指導,可在臨床廣泛推廣使用。局限性為病例樣本數(shù)尚少,患者血壓分級與動脈彈性關系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 Arnett DK,Boland LL,Evans GW,et al.Hypertension and arterial stiffnes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ARIC investigator[J].Am J Hypertens,2000,13:317-323.
[2] 張維忠.高血壓研究新視點:脈壓與動脈彈性功能[J].高血壓雜志,2003,11(6):506-507.
[3] 剡曉莉.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對高血壓患者粥樣硬化的研究價值[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