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李昊宇,韓立君,張勇凱,龐旭光
(吉林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所,吉林 吉林 132001)
苯、甲苯、二甲苯統(tǒng)稱為混苯,是一種工業(yè)用途廣泛的職業(yè)有害因素,苯是人類致癌物和致突變物,具有致腫瘤和生殖毒性作用,甲苯、二甲苯的致突變性目前尚不確定,但越來越多證據(jù)表明兩者均有可能是致突變劑。倪祖堯等[1-2]的研究表明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DNA損傷明顯增加。為了解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我們于2012年5月對吉林某地35名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用細胞培養(yǎng)法檢測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吉林某地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35名為實驗組,20名工人為對照組,除不接觸混苯外其他條件與實驗組相近。
1.2 試劑
RPMI1640 培養(yǎng)基(5 mL):PHA(30 μg/mL)+雙抗 +胎牛血清(10%)+谷氨酰胺(0.002 mol/L)pH(7.0±0.2),購于北京協(xié)和基礎(chǔ)所;固定液:甲醇∶冰醋酸 =4∶1(體積比),用前配,并放4℃保存2 h以上;低滲液:即配制0.075 M氯化鉀溶液,取3 g氯化鉀溶于536 mL雙蒸水即可,用前4℃存放2 h以上;Giemsa染液:Giemsa:磷酸鹽緩沖液(pH6.8)=1∶9(體積比),用前配。
1.3 方法
1.3.1 約0.4 mL的肝素抗凝血,加5 mL培養(yǎng)瓶中,混勻以防止血凝塊形成,37℃培養(yǎng)72 h。
1.3.2 小心吸棄大部分上清液(余下不超過4 mL),輕柔吹勻,轉(zhuǎn)移入10 mL離心管中。150 g離心7 min,吸棄上清液。
1.3.3 加入2 mL 0.075 M氯化鈉(4℃),輕柔吹散(6下),立即加入固定液1.5 mL(4℃),混勻(5下),150 g離心10 min,吸棄上清液。
1.3.4 沿管壁緩緩加入3 mL固定液,混勻,立即150 g離心10 min,吸棄上清液。
1.3.5 再次加入3 mL固定液,混勻,150 g離心10 min,吸棄上清液。如液體不呈透明色,需重復1次。
1.3.6 剩余500 μL固定液,吹散混勻。
1.3.7 滴片:將玻片從冰水中取出,滴片(10 cm高度),自發(fā)干燥。
1.3.8 染色:10%Giemsa染液染色15 min。
1.3.9 讀片:1 000倍光鏡下,計數(shù)1 000個淋巴細胞微核率,以千分率報告。
2.1 一般情況,接觸組工人平均年齡(39.6±3.6)歲,平均接觸混苯工齡(15.9±3.3)a;對照組平均年齡39.1歲,平均工齡(15.4±2.9)a。
2.2 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中最高可達23‰,最低6‰,其結(jié)果見表1。測定現(xiàn)場混苯濃度均不超過國家衛(wèi)生標準(苯 2 mg/m3,甲苯 20 mg/m3,二甲苯40 mg/m3),但隨著接觸混苯作業(yè)的工齡增加,其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增高。其結(jié)果見表2。
表1 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檢測結(jié)果 (±s)
表1 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檢測結(jié)果 (±s)
* 與對照組比較P<0.01
組別 檢查人數(shù) 觀察細胞數(shù) 微核范圍 微核總數(shù) 微核率/‰接觸組35 35 000 6~23 467 11.12±1.12對照組20 20 000 1~6 60 3.02 ±0.37
表2 工齡對接觸混苯微核率的影響 (±s)
表2 工齡對接觸混苯微核率的影響 (±s)
*與對照組比較P<0.01
工齡(t/a) 人數(shù) 觀察細胞數(shù) 微核范圍 微核總數(shù) 微核率/‰5~10 15 15 000 6~14 191 10.14±2.42 11~15 20 20 000 8~23 276 12.25±1.98
淋巴細胞微核是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斷片或染色體行動滯后,未能進入細胞參與細胞核的形成,游離于細胞質(zhì)中形成的小核,游離于淋巴細胞中的小核稱淋巴細胞微核。國內(nèi)試驗表明混苯是一種較強的染色體斷裂劑[2-3],此次試驗結(jié)果表明接觸混苯作業(yè)工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現(xiàn)場測定混苯濃度沒有超過國家標準,隨著接觸混苯的工齡增加其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率也增高,說明接觸混苯對人體具有一定遺傳損傷效應。
外周血淋巴細胞微核的測定方法目前有三種:一種是直接法,此方法不好識別,易造成假陽性,目前已經(jīng)淘汰;另一種是胞質(zhì)分裂阻斷微核法,此方法需要的細胞松胞素-β目前價格較昂貴,基層單位不宜普及。我們采用的是細胞培養(yǎng)法,也就是淋巴細胞經(jīng)過體外培養(yǎng),完成一次細胞分裂后,制備標本,觀察游離于轉(zhuǎn)化的淋巴細胞胞質(zhì)中的微核方法。用此方法在油鏡下觀察細胞體積明顯增大,細胞漿明顯增多,細胞核于微核之間游離度有所增大,細胞染色十分理想,經(jīng)試驗獲得滿意效果。
根據(jù)本次試驗觀察,大多數(shù)受檢淋巴細胞中含有嗜天青顆粒,應注意與微核在形態(tài)上的區(qū)別。微核著色淺,可見到核結(jié)構(gòu),遮光性較弱;嗜天青顆粒著色較深,無核結(jié)構(gòu),遮光性強。淋巴細胞微核的判斷標準是:在完整的淋巴細胞內(nèi),游離于胞漿中,與主核完全分開,若有重疊或相切必須看到各自完整的核膜,圓形或橢圓形,大小在主核的三分之一以下,結(jié)構(gòu)與主核一致,染色與主核相同或略淺。該方法簡便,無需特殊器材,易于應用和掌握,結(jié)構(gòu)重復性好,適合于基層單位使用。
[1]倪祖堯,逢兵,孟建峰,等.單細胞電泳檢測接觸苯、甲苯、二甲苯工人外周血細胞DNA損傷[J].衛(wèi)生毒理學雜志,1996,10(4):267 -268.
[2]朱志良,莊志雄,黃鈺,等.混苯作業(yè)外周血細胞DNA損傷的檢測[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2,29(4):498 -500.
[3]薛明,吳小榮.苯代謝物1,2,42苯三醇對 K562細胞的凋亡誘導和分化抑制作用[J].毒理學雜志,2009,23(6):425-428.
[4]張美榮,趙華碩,周建華.苯致小鼠淋巴細胞 DNA、RNA損傷作用[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6,22(8):975 -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