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楊偉明,鄔江華,王超宇,唐 聃,賀新媛,駱禮波,石 磊
(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甲乳外科,貴州遵義 563099)
乳腺增生癥是女性常見疾病,患病率占乳腺疾病首位。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以及經(jīng)濟水平提高,患病逐漸趨于年輕化,以每年2.7%速度遞增[1]。為了解遵義市女性乳腺增生癥患病情況,現(xiàn)對2009年1至12月16606名婦女進行了規(guī)范性普查,統(tǒng)計結果如下。
1.1 對象 遵義市兩城區(qū)及各縣城所轄職工單位公會組織或/和居民委員會統(tǒng)一組織的16606名婦女進行乳腺普查。包括未婚和已婚者,年齡最小18歲,最大75歲,中位年齡43歲。16606名受檢者均做臨床體檢,近紅外線掃描檢查4133人,彩色超聲檢查6305人,鉬靶X線檢查2034人,核磁共振檢查18人,病理檢查157人。
1.2 方法 對參加乳腺普查的婦女采用上門科普講座、答疑或統(tǒng)一填寫流行病學問卷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年齡、婚姻狀況、職業(yè)、身高、體重、文化程度、經(jīng)濟收入、乳腺癌家族史等,由三甲醫(yī)院乳腺專科≥中級職稱專家詢問病史,對乳腺進行體格檢查,觀察乳腺的外形、皮膚有無異常改變,按順序逐一觸診乳腺、乳暈、腋窩淋巴結,對觸及結節(jié)、腫塊或可疑者行乳腺近紅外線掃描(北京龍興醫(yī)療設備科技開發(fā)公司制造 LX-767E型)、彩色B型超聲(TOSHIBA-APLIO-80型及SEMENS-ACUSON-CV70型彩超儀,線陣變頻探頭、頻率7-10M Hz)、乳腺鉬靶(美國GE公司Senographe DS全數(shù)字化平板乳腺機)、核磁共振(日立公司AIRIS-Ⅱ0.3T永磁型開放式磁共振設備)和活組織病理檢查等方法明確診斷。
1.3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由專業(yè)人員記錄并審核后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利用SPSS 19.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女性乳腺增生癥患病情況 不同年齡組之間乳腺增生患病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0~39歲組檢出率最高,≥60歲年齡組患病率最低(見表1、圖1)。
表1 不同年齡女性乳腺增生癥情況
圖1 不同年齡女性乳腺增生癥患病率分布情況
2.2 乳腺增生分布情況 普查結果顯示乳腺增生患者中,輕度乳腺增生有5081人,占78.45%,中度乳腺增生1238人占19.11%,重度乳腺增生158人占2.44%。單側(cè)乳腺增生3822人占59.01%,雙側(cè)乳腺增生2655人占40.99%。
乳腺增生癥是一種非炎癥也非腫瘤的慢性良性增生性疾病。其命名繁多,如乳腺增生、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結構不良、慢性乳腺囊性增生病、纖維囊性增生病等。1829年Astley cooper首先描述該病,1931年Cheafle將該病命名為mazoplasia(乳腺增生),1948年Geschickter將其稱為乳腺結構不良(mammary dysplasia),美國常稱其為纖維囊性乳腺病(fibrocystic breast disease)。我國臨床醫(yī)生一直沿用乳腺增生癥。該病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由于機體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和卵巢功能紊亂,即黃體素分泌減少、雌激素分泌增加、孕激素分泌減少或雌激素比例失調(diào)[2],和/或乳腺組織雌激素受體數(shù)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加致乳腺腺體增生過度或復舊不全[3]。
普查顯示本地區(qū)乳腺增生癥患病率為39.00%,好發(fā)于30~50歲,可能為該年齡段性成熟后雌、孕激素較高,屬孕產(chǎn)、哺乳高峰期,加上工作、生活壓力大,長期精神緊張等原因。其中30~39歲年齡組患病率最高,≥60歲年齡組最低,≤29歲高于50以后年齡組患病率,可見乳腺增生癥患病年輕化。
本次普查以三甲醫(yī)院甲乳??啤葜屑壜毞Q專家手檢為核心,經(jīng)驗豐富的臨床醫(yī)生觸診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準確率≥95%[4,5]。乳腺增生癥主要癥狀為單側(cè)或雙側(cè)乳房不同程度疼痛,多為脹痛、刺痛,偶可向腋窩、上肢或肩背部放射。查體時可觸及乳房內(nèi)局部腺體增厚及單個或多個大小不一的腫塊,多好發(fā)于乳房外上象限。腫塊形狀有團狀、結節(jié)狀、串珠樣、條索狀等,質(zhì)地韌或偏軟,邊界常模糊不清,與周圍組織無粘連,伴壓痛。部分患者有周期性月經(jīng)前疼痛加重,經(jīng)后疼痛減輕、消失或腫塊變軟,少數(shù)患者可有乳頭自發(fā)性溢液,呈草黃色、棕色漿液性。根據(jù)乳腺增生癥的病情發(fā)展分為輕度(乳痛癥型)、中度(結節(jié)型)、重度(腫塊型)三種類型,本次普查中以輕度乳腺增生最多見,占78.45%。
本次普查中對查體陽性(觸及結節(jié)、腫塊)或陰性但屬高危者,在乳腺體格檢查后予以進一步輔助檢查,乳腺彩超檢查因具有無創(chuàng)性,簡便易行,能清楚顯示腋窩及鎖骨上下淋巴結、乳腺腺體層次及內(nèi)部增生結節(jié)或腫塊大小、邊緣、形態(tài)、血流信號改變,并對囊性和實性鑒別有較大意義,故在本次普查中使用較多。但對微小鈣化(“砂粒樣”和“針尖樣”)及<1.0 cm腫塊敏感性較鉬靶檢查差。鉬靶具有良好的對比度、高空間分辨率是臨床乳腺疾病檢查首選方法[6],但存在對致密腺體X線不易穿透,接近胸壁小腫塊易漏診,對腫塊大小估計不足,因放射性損傷<35歲年輕患者不作為首選等局限性[7]。此次普查部分受檢者在檢查時不能耐受疼痛而終止檢查。近紅外線掃描簡便、經(jīng)濟、重復率高,近紅外線對人體組織有較強穿透力、及清晰顯示血管分布情況,本次乳腺普查中使用頻率僅次于乳腺彩超,但近紅外線掃描難以確定疾病性質(zhì)且誤診率較高,尤其當良性疾病伴局部炎癥時血流豐富或血腫形成易誤診為乳腺癌[8]。近年來近紅外線掃描在乳腺檢查中作用逐漸被超聲多普勒替代。本次普查中對早期乳腺癌和惡性腫塊可疑者采用核磁共振檢查,能清晰地顯示腫塊大小、數(shù)量、邊界、周圍組織間關系,從而作出準確的診斷。但對鈣化灶檢出率較鉬靶差,費用昂貴在乳腺普查中難以實施。普查中對腫塊明確診斷或不能排除惡性者,予以手術或空心針穿刺等活組織病理檢查,Rosen按乳腺增生癥的病理變化類型分為普通性增生(單純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兩大類[9],其中不典型增生雖仍屬良性病變,但在促進因素作用下可逐漸加重最終發(fā)生癌變。乳腺增生癥的癌變率為2% ~4%[10]。因此,需加強規(guī)范婦女乳腺普查,并指導婦女定期進行自我乳房檢查,提高乳腺保健意識,做到該病的早期防治。
[1]Qian L Q,Pei XH,Xu ZY,et al.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 by lirukang granul[J].Chin J Inter Med,2007,13(2):120 -124.
[2]Ader DN,Browne MW.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cyclicastalgia in a United Seates Clinic - based sample[J].Am J obsbet Gynecol,1998,177(1):126.
[3]蔣蓓琦,張一楚.乳痛癥的診斷和處理[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5):307-309.
[4]鄔江華,楊偉明,程曉明,等.婦女乳腺普查5000例結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3):3267 -3268.
[5]陳秀英,楊偉明,王超宇,等.2009年紅花崗5004例婦女乳腺普查結果[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6):5451-5452.
[6]雷益,朱嘉英.乳腺疾病的鉬靶X線與MRI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8):864 -867.
[7]鄧秋香,吳仁榮,孫圣香,等.鉬靶結合超聲對乳腺癌檢出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1,21(17):2074-2076.
[8]楊偉明,程曉明,謝銘.近紅外線掃描診斷乳腺良惡性疾病85例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1985,8(11):503-504.
[9]Rosen PP.Rosen's breast pathology[M].2nd ed.Lippincott Philadelpia:Williams &Wilkins,2001.201 -251.
[10]Harvey HA,Kimura M,Hajba A.Toremifene an evaluationg of its safety profile[J].Breast,2006,15(2):142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