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勇
(四川外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39)
二語習得研究縱覽
甘 勇
(四川外語學院附屬外國語學校,重慶 400039)
介紹,分析二語習得的各家假說及其在所持的語言教學觀。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大概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雖然誕生較遲,但其實踐是早已有之,甚至在二語習得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些假說對外語教學有深遠的影響。
二語習得;第二語言;假說
二語習得隨著人們對兒童語言習得和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研究的深入,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作為專門的研究學科在20世紀70年代應運而生。雖說二語習得研究作為專門的獨立學科誕生較遲,但其實踐是早已有之,自從有了語言教學,特別是有了外語教學,就有二語習得研究實踐,并且在漫長的二語習得研究實踐中,不同派別的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分別提出了自己對二語習得研究的理論支撐,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二語習得理論假說。整體來說,可以把各個時期的二語習得理論假說大致歸納入五種理論假說:計算機理論假說、儲存理論假說、內容—形式理論假說、成分理論假說和錯誤分析理論假說。
圖1即為大家熟悉的信息傳遞(Sender)—接收(Receiver)語言學習模式。A發(fā)出并傳遞信息,B收到信息(相當于計算機的input)并做出反饋(output);最后A接收反饋。A發(fā)出的信息起源于思維,然后通過編碼成語言傳遞給B,B通過解碼達到思維的共鳴,這樣就完成了把A的觀點、想法傳遞給B的活動,整個過程好似計算機操作過程。如此反復進行便可以習得語言。
圖1 Send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正如電腦一樣,人腦也通過運行程序來處理輸入、輸出的語言材料,并將其陌生的材料與已有概念或圖式聯(lián)系起來,使新接受的信息同化為自己熟悉的材料并組成語言,促進語言的習得。該語言學習模式深受計算機“信息處理”理論的影響,其主要關注大腦接收、處理和輸出信息等之類的東西,這些很多是不可控制甚至是虛無縹緲的;對于大腦本身的機制問題,被認為是天生擁有的,例如大腦的硬接線知識(hardwired in the brain),好比電腦的程序和芯片一樣[1]。
幾十年來,信息處理理論一直是認知科學的主流,它促進了人類對自己心理過程的進一步理解,包括語言的處理和產(chǎn)出過程;但也招致了猛烈的抨擊。Roy Harris就稱信息處理理論的語言學習觀為“電子思維”(Telementation);并稱其學習好比村莊的郵局,把語言當作已經(jīng)包裝好的包裹傳送給別人之后就可以獲得。Donato則指出,根據(jù)這個理論,語言被看作固定語碼(Fixed Code),而大腦只是獨立的語言“輸入搗弄機”;環(huán)境的作用,包括人類活動的影響統(tǒng)統(tǒng)被忽視,至少被忽略了[2]。
根據(jù)計算機理論假說,語言學習就是進行信息發(fā)送與接收,因此該理論流派便主張在課堂要強調信息交換等練習,比如Pair Work。
存儲理論假說和計算機理論假說緊密相關,認為通過信息接收,語言便儲存在大腦里了。部分儲存理論假說也關注語言是“如何傳遞到大腦里面的”。持儲存理論假說的語言學學家分為兩個對立的派別:行為主義和普遍語法。行為主義認為,人的大腦在出生時好比“白板”,只有在后天的體驗、模仿、聯(lián)想甚至背誦等活動中才能將語言儲存在大腦里。然而,普遍語法則認為人類天生就有“語言學習機制”,只要將小孩暴露(exposure)在語言環(huán)境里,其“語言學習機制”便會發(fā)展完善,從而習得語言。但兩者均認為,語言學習其實就是將語言儲存在大腦里,以便使用時提取。
由于兩種派別的觀點不同,因此在指導課堂教學的理念也完全不一樣。行為主義要求語言學習者要進行大量的語言練習和背誦;而普遍語法則聲稱,語言學習既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學,只要讓小孩置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語言自然就儲存在大腦里面了。
語言教學工作者或者研究者在分析語言時,要么關注其內容(function/meaning),要么關注其形式(form/structure),因此往往會把二者區(qū)別對待。除了美國結構主義學派[3]以外,早期的普遍語法也只關注語法結構,而將意義置于次要位置。這就是為什么Chomsky的經(jīng)典句子“Beautiful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被認為是有效的,盡管毫無意義,但合乎語法規(guī)范。而其他理論,如普通語義學、言語行為理論、語用學則關注意義,即內容,而將形式置于不顧或者次要位子。
在我們的語言教學中,也是在關注內容與形式之間來回擺動,舉棋不定。曾經(jīng)有教學工作者試圖將二者整合,但絕非易事。如若希望將二者整合,就需要我們將語言當語言來教(teach language as language)。這也正是生態(tài)語言教學主張的[4]。
胡壯麟教授主編的《語言學教程》按照Speech Sounds(phonology),Lexicon(morphonlogy),Syntax,Meaning(semantics)編寫足以看出成分理論在我國語言學的影響。成分理論假說認為語言由較小的成分組成大的結構,即始于聲音,止于篇章,因此外語、二語教材的編寫也鑒于此。例如我在中學時學英語便是開始學字母、單詞,然后句型,后到對話……根據(jù)此理論,語言學習便是一種語言知識的積累過程,一個單詞一個單詞,一個句型一個句型……因此我們的語言學習首先就需要根據(jù)語言學知識將語言分解,然后逐一呈獻給語言學習者。Van Lier的圖示(圖2)就明了地分析了該理論語言學習的過程。
圖2 Units of language
該理論不只在中國影響深遠,在美國也如此。比如在California為英語學習者設計的一個語言測試(the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Development Test),其中一部分是口語測試。其第一個評分標準就是看學生是否能區(qū)分所有,至少大部分發(fā)音。這被稱作音位意識(Phonemic Awareness)[5]。
所有的語言教學工作者都曾為此頭疼,即如何平衡流利性和準確性的問題。流利性指交流的有效性;而準確性則指語言產(chǎn)出的錯誤率。
以前,糾正語言錯誤被認為是語言成功學習的必要條件;而錯誤被看作語言學的攔路石,如果我們不及時糾正,石化現(xiàn)象一旦發(fā)生,錯誤將無法更正。因此避免和糾正錯誤就顯得尤為重要,只要學習者發(fā)生錯誤,教師就應該立即糾正,尤其是發(fā)生了嚴重(Serious)錯誤時。但我們該如何定義錯誤呢?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實際操作中并非如此。比如:“Cindy,we shoulda went to that party.”“Hey,waddup dude,where’s the concert at?”這是兩個講母語為英語的父子對話;再如以講英語為外語的問候:“Saral!Where are you always?”還有這句日語廣告:“I feel coke!”[1]我們該如何解釋講母語的人的不合乎語法現(xiàn)象與講外語的錯誤呢?
一方面我們強調及時糾正錯誤;另一方面,一旦糾正錯誤就會影響學習者的流利性,甚至挫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從而影響語言學習?,F(xiàn)代外語教學比較流行的任務型教學法則更注重學生的流利性,認為語言就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為重要,交流過程中沒有人會留意是“There are two apples on the table”還是“There are two apple on the table”。
隨著人們對二語習得的關注,其理論也越來越繁雜。比如 skill acquisition theory,processability theory,autonomous induction theory和sociacultural theory就不斷地充實到二語習得理論中來,但本研究歸納的五種理論假說基本上都能或多或少地代表他們的各家之說。當然,二語習得本身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學科,其各家理論也大相徑庭,想通過一篇文章將所有的思想完全囊括也不太可能,因此作者只是希望對較為普遍的假說進行一下梳理,以便教學工作者們借鑒[6-8]。
[1]Van Lie.The 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a scociocultural perspective[M].Dordrecht:Klum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
[2]Donato.Collective Scaffolding[M]//Lantolf,Appel.Sign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Routledge,1994.
[3]Bloomfield.Langu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3.
[4]Creese,Martin.Multilingual classroom ecologies:inter-relationships interactions and ideologies[M].New York:Multilingual Masters LTD,2003.
[5]Van Lie.Introduction in the language curriculum:Awareness,autonomy and authenticity[M].London:Penguin UK,1995.
[6]戴煒棟,周大軍.中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現(xiàn)狀與前瞻[J].外國語,2005(6):64.
[7]文秋芳,王立非,二語習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顧與思考[J].外國語,2004(4):18.
[8]吳文,任務型教學法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反思[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3):289.
(責任編輯 張佑法)
H319
A
1007-7111(2012)04-0055-02
2012-01-23
甘勇(1978—),男,研究方向:中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