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隱喻認知理論框架中的ESP教學

      2012-12-06 07:40:14汪先鋒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fā)展版) 2012年4期
      關鍵詞:隱喻語篇詞匯

      汪先鋒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珠海 519090)

      隱喻認知理論框架中的ESP教學

      汪先鋒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珠海 519090)

      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和方式,隱喻在ESP語篇中也普遍存在。隱喻的認知理論是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方式,尋求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學習者理解和掌握詞匯或短語起到橋梁作用。從隱喻的認知視角,探討隱喻認知理論運用于ESP教學實踐,并認為這一嘗試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

      隱喻;認知理論;ESP教學

      隱喻(metaphor)源于希臘詞“meta”和“pherein”,前者意為“change”(變化),后者意為“to carry”(傳達,傳送)。從字面上理解,隱喻即指“carrying sth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長期以來,隱喻是作為修辭學的一種研究對象。但近20年來,隱喻研究逐漸出現(xiàn)多角度、多學科的特征。根據(jù)《隱喻與認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績、問題與展望》一文[1],國內(nèi)從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隱喻研究的認知轉向。

      人們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隱喻不僅是修辭學中的一種修辭手段,而且在人類認知和社會活動中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認識世界和語言發(fā)生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從本質上來說,隱喻又是一種復雜的語言和思維現(xiàn)象,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近年來,隨著我國認知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發(fā)展,隱喻認知的研究也開始備受關注。但對于ESP語篇的隱喻研究相對較少。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隱喻研究始于經(jīng)濟學家Henderson對經(jīng)濟語篇中隱喻用法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興趣。他在Economics雜志上發(fā)表的Metaphor in Economics成為該領域研究的開篇之作。他探討了隱喻在經(jīng)濟學中的作用方式,認為隱喻在經(jīng)濟學和很多其他學科中都十分常見,并由此總結出隱喻在經(jīng)濟語篇中的三種功能:作為語言的闡釋、潤色;是所有語言的核心組織方式;對經(jīng)濟學問題的探索有所幫助,是拓寬經(jīng)濟學領域的根本思維方式[2]。

      以上研究表明,隱喻的認知理論則是結合學習者的認知方式,ESP語篇的隱喻運用,體現(xiàn)了其在相關領域比如商務領域的認知功能,如果能了解這些隱含的概念機制,就能更好地理解ESP語篇,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并對學習者理解和掌握ESP相關專業(yè)詞匯或短語起到橋梁作用。

      一、隱喻認知理論

      (一)隱喻認知的工作機制

      隱喻在語言和認知之間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因為我們要認識和描寫以前未知的事物,必須依賴已經(jīng)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及其語言表達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時還要發(fā)揮驚人的聯(lián)想力和創(chuàng)新力。這個認知過程就是隱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尋常的并列,從而加深了對不熟悉事物的認識。然而隱喻又是如何搭建語言和認知之間的橋梁呢?

      首先,以語言為載體的隱喻可以作為一種認知的方式。20世紀80年代,認知語言學家Lakoff和Johnson將認知域與映射概念引入隱喻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隱喻認知機制,即用源域與目的域之間的映射來闡釋隱喻認知現(xiàn)象,開辟了隱喻研究的新視角。映射是闡釋隱喻的一個重要方面,簡單地說,它是指“兩個概念域之間的對應”[3],如圖1所示。其本質體現(xiàn)在源域與目的域之間的相似性,但這種相似性并不是完全基于客觀物理特征的相似。

      圖1 始源域與目標域間的隱喻映射

      通過隱喻人們能動地將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分類,利用始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來獲得關于目標域的知識。比如 Wall Street analysts are crying wolf.“Wall Street analysts”和“crying wolf”分屬于不同的范疇,在人們現(xiàn)有的語言結構中,兩者并無共同點也不能等同起來。這樣作為始源域的crying wolf和作為目標域的Wall Street analysts就產(chǎn)生了意義上的沖突。而通過隱喻兩者的非相似性成為共同的基礎,人們盡管對Wall Street analysts一無所知,卻可以由crying wolf這一隱喻來開啟人們腦海中的知識框架——“男孩屢次作弄別人而失信于人”,從而借助此隱喻獲取目標域中的對象性格或特征,即股票分析師(Wall Street analysts)屢言不中而失信于人??梢?,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方式,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許多概念都是借助隱喻來完成的。

      其次,隱喻可以作為一種傳導方式。這種傳導隱喻(Conduit metaphor)是由雷迪(Michael Reddy)在1979年提出的。這一理論的基本論點是:說話人將思想(物件)置于詞語(容器)中,將它們(順著管道)傳送至聽話人,然后由聽話人將思想/物件從詞語/容器中取出[3]。雷迪為證明其觀點舉了幾個例子:

      Try to get your thoughts across better.

      None of Mary’s feelings came through to me with any clarity.

      You still haven’t given me any ideas of what you mean.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三個句子中都包含著死隱喻,分別是“get sth.a(chǎn)cross”、“come through to sb.”和“give sb.a(chǎn)n idea”。我們不能按照其表面的這意思來理解句子的意思,因為如果feelings真的可以像心靈感應一樣come through(傳給)某人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交際系統(tǒng)了。但是當我們的頭腦中已經(jīng)有一個固定的概念(死隱喻)時,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語言(或者隱喻)似乎是幫助某人從自己儲存的物質材料中去構筑一個復制品,這個復制品有多大精確度取決于很多因素[3]。那么語言(隱喻)在某種程度上說就在幫助人們傳遞內(nèi)在的思想和感受。

      作為人類組織概念系統(tǒng)的基礎,由于隱喻概念的系統(tǒng)性,隱喻構建著我們的感知、我們的思維以及我們的行為方式[4]。

      隱喻處處存在,即使在比較嚴密的ESP語言中隱喻也隨處可見。越是抽象的概念就越需要借助隱喻來進行思考和表達。作為深層的認知機制,隱喻有著巨大的語言生成力。比如隨著網(wǎng)絡的普及和經(jīng)濟活動的日趨頻繁,像“菜鳥”、“網(wǎng)蟲”、“山寨”、“草根”、“拍磚”、“放水”、“抽血”、“wolf market”等大量新詞不斷涌現(xiàn),這些都無不與隱喻的生成機制有關。通過隱喻概念衍生出的各種觀念和語言表達方式有助于我們描述新的情景,處理新獲得的抽象概念,擴大語言和思想的界限,擴展了人類思考和認識世界的維度。

      總之,具有組織人類概念系統(tǒng)和引導人類經(jīng)驗的隱喻的認知功能,特別是構成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的核心概念,對人們的日常思維產(chǎn)生重大影響。隱喻為認知和了解事物提供新的視角,使人們對此有新的理解和發(fā)現(xiàn)。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間還常借助隱喻而相互假借,彼此受益,最終達到認識整個世界之目的。簡言之,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裝飾,更是含有顯著意義的認知表達。

      (二)隱喻的認知特性

      1.象似性

      現(xiàn)代符號學之父皮爾斯指出:“每種語言的句法,借助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都具有合乎邏輯的象似性?!保?]所謂象似性是說語言的能指和所指,也即語言的形式和內(nèi)容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lián)系,且這種聯(lián)系是有理有據(jù)的。認知語言學家將象似性進一步分為肖像象似性、圖表象似性和隱喻象似性。隱喻象似性是三種象似中抽象程度最高的,它涉及符號與對象之外的第三類事物,指從一個概念投射到另一個概念,從一個認知域映射到另一個認知域的過程[6]。但通常人們總是把較為熟悉的、具體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上,這樣以便于對后者的理解。

      “在隱喻結構中,兩種通??磥砗翢o聯(lián)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論,是因為人類在認知領域對他們產(chǎn)生了相似聯(lián)想,因而利用對兩種事物感知的交融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客觀現(xiàn)實的真正感受和感情?!保?]例如,在“Argument is war”這一隱喻中,目的模型“Argument”與始發(fā)模型“War”之間有許多方面是相似的:1)敵對雙方的初始位置。They drew up their battle lines.I braced myself for the onslaught.(他們擬定他們的戰(zhàn)線,我為猛攻做好準備)。2)進攻。S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e shot down all my argument.(她攻擊我辯論過程中的每個弱點,他駁回了我的所有觀點)。3)防御。They defended their position ferociously.She produced several illustrations to buttress her argument.(他們堅定地維護他們的立場,她列舉了幾個例子來支撐她的觀點)。4)撤退。She withdrew her offensive remarks.(她收回了她無禮的評論)。5)反攻。I hit back at her criticism.(我回擊她的批評)。6)勝/負/停戰(zhàn)。Ok,you win.Let’s call it a truce.(好,你贏了,我們暫告一段落)。正是這些相似點的存在,才使我們加深了對“Argument is war”這一句子的理解。

      2.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是認知隱喻的另一個重要特性。Lakoff和Johnson認為,有些隱喻可以為我們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視角,賦予日?;顒右孕碌囊饬x?!半[喻思維能力是隨著人的認知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是認知發(fā)展的最高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特別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種認知能力?!保?]隱喻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通常體現(xiàn)在:

      1)將新認識的抽象概念與已認知的事物相聯(lián)系,尋求其共同聯(lián)結點,從而用對已有事物的認識來表達新概念;如近年來新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網(wǎng)絡論壇,是校園、大型企業(yè)與公司等開放給學生及客戶交流的平臺,在BBS上發(fā)表一個主題帖,引來許多人的討論,從而起到交流思想分享資源等作用。在BBS上特有的某些語言之中存在一個隱喻概念,即“BBS是一個社區(qū)”。這一新的隱喻概念的形成就基于前面提及的創(chuàng)新式映射機制。

      2)通過隱喻來擴張詞義。隱喻的創(chuàng)新性還體現(xiàn)在“一個隱喻概念會生發(fā)出大量的彼此和諧的隱喻表達,而不同的隱喻概念又共同構成了一個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網(wǎng)絡體系”[7]。以英語中的“bed”為例:bed的基本意思是“床”,但人們又將其他的認知域與bed聯(lián)系起來,于是便有了a bed of nails(極其艱難的情況),a bed of roses(快樂人生)等。bed的詞性也由原來僅有的名詞詞性變?yōu)榱嗣~和動詞兩種詞性,如bed down(安排過夜),bed sth out(將幼小的植物從溫室等中移栽到園地里)等。又如計算機的很多術語就是利用隱喻擴展語義而來的,如port原意為港口,而在計算機領域是指數(shù)據(jù)網(wǎng)絡的出口或入口,即“端口”,其功能與港口類似。同樣,兩臺或多臺電腦可以通過“harbor”(網(wǎng)絡路由器)共享寬帶。正是由于隱喻認知的創(chuàng)新性,我們才得以用有限的基本詞匯來表達無窮的意思。

      二、隱喻認知理論指導下的ESP教學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的教學主張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其理論基礎是功能主義的語言觀,即基于ESP是一個“多元的”(pluralistic)且“以不同形式出現(xiàn)的”(protean)的教學理念[8]。這主要是因為ESP涵蓋的知識面寬,既涉及語言和語言學知識、教育學知識,還涉及學習者所研習的專業(yè)知識。因此ESP教學研究還是一個較新鮮的課題。ESP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英語教學的一種 APPROACH[9]。

      (一)利用隱喻認知機制具象化隱喻性詞義延伸

      萊考夫在《人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隱喻劃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其中實體隱喻就是通過實體(物體或物質)來理解我們的有關經(jīng)驗,這就使得我們能夠把一部分經(jīng)歷作為一種同類的、可分離的物質來看待。現(xiàn)選擇ESP中常用詞匯之一“inflation”來說明。我們可以把“inflation”看作是一種實體“enemy”,即“Inflation is an enemy”。這樣就獲得了一種指稱該經(jīng)歷的方法:

      1)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2)If there is some more inflation,we’ll never survive.

      3)We need to combat inflation.

      4)Buying land is the best way of dealing with inflation.

      5)Inflation makes the world sick.

      語言的隱喻性是表達和思想行為所必需的,存在著對經(jīng)驗及其對象的物態(tài)化的要求。它傾向于使無形之物變成可感的,因此在實體隱喻中,原本抽象的事物或概念有了具象性。這樣,用來描寫具體事物的詞,包括動詞、形容詞、介詞、副詞甚至量詞都可以延伸到抽象的事物或概念上。剛剛接觸ESP的學習者在記或認知類似詞匯與搭配時,往往單純地死記硬背,記憶不太深刻,但如果運用隱喻認知的工作機制,就明白這些表達的意義都是以自己所熟知的實體“enemy”為參照,通過隱喻機制而產(chǎn)生獲得的。學生的隱喻認知過程將使他們激發(fā)聯(lián)想,加深對該詞的相關短語或相關搭配的記憶與理解。由此可見,上文中關于“inflation”的例句,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實體,使得我們可以指稱它、量化它、具象它,辨認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并對其采取相關行動。

      (二)利用隱喻認知機制,幫助學生建構目標概念域詞匯的認知框架

      人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的空間,但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卻是一個三維的世界。因此,我們能感受到的已經(jīng)不單單是現(xiàn)實本身,而是我們經(jīng)歷過的事件在空間的映射。例如人們將水的流動性及相關屬性的這些圖式概念投射到目標域的經(jīng)濟領域里,就形成了“資金是流水”的隱喻概念,以海水般潮漲潮落來投射或具象經(jīng)濟活動的起伏。如cash flow;The market is flooded;The market is buoyant;The market has dried up;floating interest rate;U.S.stocks fluctuate amid mixed economic data等。

      在ESP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隱喻概念引導學生總結兩個相關概念域的共同詞匯。以“Money is Water”為例,可以對兩個概念域的相關詞匯進行一番梳理和總結,以加深對目的概念域相關詞匯的理解。如表1。

      表1 兩個概念域的相關詞匯

      這個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在語言上water這個概念域向目標概念域money的映射。當通過隱喻認知機制把“水”這個人們熟知的概念映射到人們不太熟悉的經(jīng)濟領域“貨幣”這個概念域時,用以描述水的性質、特征的一系列詞匯便激活人們對于描繪“貨幣”概念相關特征的認知。在詞匯教學中,抑或在ESP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腦海中自覺將這兩個概念域進行聯(lián)系,并通過諸如列表的方式將兩個概念域的詞匯群進行比對總結,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關于目標域詞匯的認知框架。

      (三)激活跨文化意識,加強目標語文化導入

      隱喻的普遍性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共性,基于共同的認知機構,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隱喻便可能有類似的含義。但另一方面,地域性是隱喻語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隱喻語言產(chǎn)生的基礎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積累經(jīng)驗,而每個區(qū)域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俗不同,會導致人們語言運用與理解也不同,所以隱喻的運用也有很大差別。有些隱喻在一類區(qū)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其他區(qū)域就不一定也存在同樣的隱喻。比如,英語中的“dog”有好的隱喻意義,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等等;但漢語對狗的隱喻意義更多傾向于不好的引申,例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還有,英語的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由于這樣宗教的等因素差異,就會存在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制造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類似隱喻的俗語。同樣在ESP中,商人和商務活動常常被隱喻為各種類型的動物或動物的行為,如:a bull market,bear market,wolf market,lame duck,cash cow,cat and mouse,trotting inflation,shark watcher,snake currency,butterfly effect等。如此一來,需要教師在ESP教學過程中加強目標語文化導入,引導學生借助其已有的知識體系或框架,將在母語中潛在的無意識的隱喻認知方式轉化為目標語習得中的有意識的感知與思維。將新的目標語知識嵌入人類共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實現(xiàn)理解性記憶。

      (四)提高學生的隱喻能力

      隱喻能力是交際能力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會影響到人們交流的過程和效果。近年來,語言教學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習者的隱喻能力,很多中外學者都提到了其重要性,Danesi最早提出隱喻能力的概念。他認為隱喻能力是在說話和寫作中能夠識別和應用新隱喻的能力,包括指出目標語中的概念隱喻和心理意像的能力與在交流中應用概念圖式的能力[10]。隱喻能力會使自己的語言更生動形象并幫助理解他人話語的含義,而目標語隱喻能力無疑會對跨文化交流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由于隱喻不但存在于日常交流中,還存在于商業(yè)、法律、政治、醫(yī)學、新聞、科技等各種特殊目的英語(ESP)的語篇中,如 Business is A War,Politics Is Business,Price Trends of Stock Are Physical Movements,Politics Is A War,State Is A Person,Risk Is Gamble,War Is A Competitive Game,Ruler Is State,Stock Market Is Gamble,Market Is An Animal,Heat Is A Fluid,Electron Is A Wave等。中國外語學習者如具備很好的隱喻能力,將來進行跨文化交流、商務溝通與談判一定會更加嫻熟流暢、游刃有余。由此可見,培養(yǎng)中國外語學習者的隱喻意識和隱喻能力至關重要。

      三、結束語

      人們的日常生活語言中充滿了隱喻,即使在比較嚴密的ESP語言中隱喻也隨處可見。從以上討論中可以看出,ESP語篇中大量存在的隱喻現(xiàn)象是我國學生理解此類語篇的制約因素之一。但是越是抽象的概念就越需要借助隱喻來進行思考和表達。因此,具有組織人類概念系統(tǒng)和引導人類經(jīng)驗的隱喻的認知功能,特別是構成人類概念系統(tǒng)中的核心概念,對人們的日常思維產(chǎn)生重大影響。隱喻認知理論從學習者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引導學習者對ESP語篇中一些相對抽象的詞匯通過隱喻認知的工作機制來聯(lián)想、推理,加深記憶。廣大ESP教師應充分運用隱喻認知理論去指導自己的ESP詞匯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和隱喻能力,以促進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1]李福印,秦進平.隱喻與認知研究25年(1980-2004)成績、問題與展望[J].中國外語,2007(4):19.

      [2]Henderson.Metaphor in Economics[J].Economics,1982(4):147.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12,59,90.

      [4]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149.

      [5]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

      [6]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16.

      [7]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研究與教學出版社,2005:112.

      [8]Robinson.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1.

      [9]Johnson.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A Handbook for Language Teaching[Z].Blackwell Publishers Ltd..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106.

      [10]Danesi,Marcel.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C]//Alatis.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2:490.

      (責任編輯 張佑法)

      G642

      A

      1007-7111(2012)04-0051-04

      2012-02-25

      汪先鋒(1968—),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應用語言學。

      猜你喜歡
      隱喻語篇詞匯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6
      語篇特征探析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12
      德里達論隱喻與摹擬
      當代修辭學(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宁德市| 万荣县| 辽阳县| 天等县| 通化县| 万源市| 阳原县| 岳普湖县| 房山区| 宜城市| 合水县| 天镇县| 锦屏县| 本溪市| 读书| 任丘市| 云阳县| 温泉县| 准格尔旗| 余庆县| 蒙自县| 宝应县| 班玛县| 通化市| 东港市| 边坝县| 景谷| 若羌县| 留坝县| 定州市| 来安县| 阿拉善盟| 壤塘县| 大姚县| 永登县| 新营市| 通海县| 淮滨县| 玉山县| 唐山市|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