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博超 楊曉燕
北京民眾體檢中心婦科(100011)
近年來,因我國持續(xù)進行宮頸癌預防篩查工作,其發(fā)病率有下降趨勢,特別是城區(qū)的發(fā)病率下降明顯,但農(nóng)村或欠發(fā)達地區(qū)尚未做到定期常規(guī)免費檢查。巴氏涂片法簡單易行,但準確率較低,而準確率較高的液基薄層細胞檢測技術(TCT)因價格較貴,尚不能在基層普及使用。本文采用TCT所用特制塑料軟刷代替巴氏涂片用木(或竹)刮板取材制片(巴氏改良取材法),并與經(jīng)典巴氏涂片法、TCT制片法的效果進行對比觀察,以期尋找一種準確、實用、經(jīng)濟的宮頸癌篩查方法。
2009年7~11月在北京民眾體檢中心對婦科體檢對象隨機抽樣40例,平均年齡34.1(25~59)歲。其中絕經(jīng)4例;宮頸光滑10例,柱狀上皮細胞異位30例。標本采集前24h均未進行陰道檢查或陰道用藥等操作。
1.2.1 標本采集與制片 使用一次性窺具暴露宮頸后采集標本。40例樣本對象均按以下順序同時采集3種標本。①巴氏涂片:將竹質曲圓角頭刮板(清潔干燥、一次性使用)的長角伸入宮頸口,緊貼宮頸表面輕轉一周,將刮出物由左向右均勻涂于玻片上,編碼標記,即刻用95%乙醇固定。②巴氏改良取材法:將TCT取材的特制塑料軟刷輕插入宮頸口,深度以外周較短刷毛全部接觸宮頸為宜,順時針轉動2~3周取出,在玻片上由左向右順序均勻涂布,編碼標記,即刻用95%乙醇固定。③TCT取材:按2方法用特制塑料軟刷于宮頸輕輕順時針轉動5~6周,將刷頭即刻放入制片保存液瓶中,輕輕揺動,以使細胞從刷毛表面或刷毛縫隙中脫落,懸浮于保存液中,按規(guī)定離心、沉淀、制片。
1.2.2 染色 3種取材方法制成的涂片,均采用蘇木精-EA50順序染色。
1.2.3 閱片 每張涂片均由兩名醫(yī)師分別讀片3次以上,記錄,描述,并進行對比觀察。
觀察對象均為健康體檢婦女,除炎性結果外,3種方法取材涂片均未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
3種方法取材涂片所含宮頸內(nèi)膜細胞和子宮內(nèi)膜細胞見表1。
表1 3種方法取材涂片所含細胞比較[例(%)]
2.2.1 巴氏涂片法 涂片較厚,細胞分布不均勻,細胞易成堆或成團。
2.2.2 巴氏改良取材法 涂片較薄,可見到上皮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裸核、陰道桿菌、組織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成分及其分布形態(tài)。但鏡下有時可見到較多黏液,見圖1。
圖1 巴氏改良取材法(×200)
2.2.3 TCT法 細胞呈薄層均勻分布,背景清晰,細胞結構清晰可見,但少見或未見白細胞、紅細胞、黏液及細胞碎片等成分。
4例絕經(jīng)后婦女3種涂片方法鏡下細胞形態(tài)有較大差別。巴氏涂片法、巴氏改良取材法均呈現(xiàn)上皮細胞萎縮性改變,片中還可見到白細胞、紅細胞、副基底細胞、裸核、組織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成分;而TCT法出現(xiàn)細胞形態(tài)不規(guī)則,有折疊、卷邊和破碎,僅少部分細胞呈萎縮性改變,非上皮成分很少見到,與巴氏改良取材法差別較大。見圖2,3。
宮頸癌的好發(fā)部位是宮頸組織學內(nèi)口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界處,故要求宮頸脫落細胞取材部位應達到鱗-柱交接位置[1,2]。涂片取材部位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宮頸癌篩查質量。經(jīng)典的巴氏刮板取材往往不能準確達到這一位置。本文中40例樣本中采用巴氏刮板取材僅有3例(7.5%),涂片可見到頸管內(nèi)膜細胞,而巴氏改良取材法用TCT所用特制軟刷取材,可達到宮頸鱗柱交界部位,有27例(67.5%)可見到頸管內(nèi)膜細胞,與TCT取材基本一致(77.5%)。表明這種用TCT所用特制塑料軟刷取材涂片優(yōu)于巴氏刮板取材,與TCT涂片結果相似,從而確保宮頸癌篩查的取材質量。
宮頸的良性炎癥病變也是婦女常見病及多發(fā)病。巴氏改良取材涂片閱片時,可見到上皮細胞、白細胞、紅細胞、裸核、陰道桿菌、組織細胞、巨噬細胞等多種成分,可以客觀反映陰道宮頸的真實環(huán)境,為臨床醫(yī)師對宮頸陰道炎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隨診提供依據(jù)。這種涂片方法亷價、無創(chuàng)、真實,可重復檢查,動態(tài)觀察,是防癌外的又一重要功能。
TCT法涂片的細胞呈薄層均勻分布,背景清晰,細胞結構清唽可見。涂片前通過處理技術,巴氏或巴氏改良取材法涂片中所見之白細胞、紅細胞、細胞碎片等明顯減少或全部去除,故對上皮細胞結構異常者及對HPV感染者進一步診斷顯現(xiàn)頗多優(yōu)勢[3~6]。而對一般炎癥等疾病的診斷,鏡下所見顯得證據(jù)不足。另外,在TCT制片過程中,需經(jīng)過離心、沉淀等處理,導致宮頸炎癥等良性病變和絕經(jīng)后婦女的鏡下細胞形態(tài)和其他成分特征發(fā)生了改變,這也是臨床應用上的一大缺憾。此外,因費用較高,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宜多次重復檢查。故TCT檢查方法應選擇適合對象應用。
巴氏改良取材涂片鏡下所見較巴氏涂片略薄,細胞分布較均勻,很少成堆或成團。因用塑料軟刷取材涂片,與玻片接貼緊密,軟刷有可塑性,故涂布較均勻,便于閱片診斷,但鏡下有時見到較多黏液。對宮頸有大量黏液者,應先用長棉棒輕輕擦去黏液再取材。本文有4例涂片(10%)見多量紅細胞,有的幾乎滿視野,影響閱片效果。因此,對有接觸性出血者,應先按壓止血再取材涂片。在TCT制片過程中,離心、沉淀等操作的干擾,可導致上皮細胞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故對絕經(jīng)后婦女,巴氏改良取材涂片能更好地呈現(xiàn)上皮細胞萎縮性改變,較TCT更具優(yōu)勢。
有5例樣本同時取材的3張涂片在鏡下的細胞成分或形態(tài)卻不甚一致,如巴氏涂片鏡下上皮細胞以角化細胞為主,而TCT法涂片上皮細胞以角化前細胞為主;此外,還可以看到在一種涂片中見到陰道桿菌,另一種涂片僅見少量陰道桿菌等多種差異。這說明在取材制片過程中會有人為操作影響,或宮頸炎性病變各部位表象不一的情況。為全面了解實際情況,應多次取材檢查。
本文所采用的3種取材法是對同一對象按順序連續(xù)3次取材,是否會對后兩種涂片的結果產(chǎn)生影響,尚需大樣本研究明確。但影響宮頸涂片陽性檢出率的關鍵是取材部位和采集細胞的數(shù)量,從本研究結果來看,3種涂片方法的細胞數(shù)量均達到相關的取材要求,故考慮對涂片的結果可能不會帶來明顯影響。但對癌前病變的發(fā)現(xiàn)是否會有差異,也需擴大樣本量來證實。
本文所提出的巴氏改良取材涂片法是用TCT法所用的特制塑料軟刷取材涂片,能準確迏到宮頸癌好發(fā)部位——鱗-柱交接處,優(yōu)于傳統(tǒng)巴氏刮板取材法,與TCT相似。初步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該方法獲得的涂片質量較刮板法有明顯改善,又不失巴氏法的細胞形態(tài)多樣性和各種成分表現(xiàn),而且成本很低(約1萬元),是一種準確率較高、實用、價亷、操作簡便且便于基層醫(yī)療機構推廣應用的方法。
(本文由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病理科采圖)
1 石一復.實用婦產(chǎn)科診斷和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
2 Joseph A,Singer JA.子宮頸學[M].郎景和主譯.濟南:山東出版社,2009.
3 宋學紅.子宮頸病變技術的進展[J].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03,12(1):1-3.
4 郎景和.婦科學新進展子宮頸病變的防治[M].北京:中華醫(yī)學會,2005.
5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orkshop.The 1988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vaginal cytological diagnoses[J].JAMA,1989,262:931-934.
6 Solomon D,Davey D,Kurman R,et al.The2001 Bethesda 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2002,287(16):2114-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