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宇 馮桂秀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621000
0~3歲的患兒周圍靜脈血管細小,肘正中靜脈充盈不明顯,采血時血的流速較慢,患兒不配合,增加了穿刺的難度,導致穿刺失敗或采血量不夠;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了痛苦,使家長產(chǎn)生不滿情緒;同時增加了科室的人力、物力支出。為了探尋更佳的采血方法,我科自2012年1月-2012年3月應用一次性頭皮采血針自頸外靜脈穿刺采集靜脈血標本與一次性頭皮采血針在股靜脈采血相比較,一次采血成功率有顯著差異,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0~3歲,一次采集靜脈血量在1ml以上的360例患兒,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0~1歲41例,1~2歲61例,2~3歲78例,平均年齡:1歲11個月。觀察組180例,其中,男98例,女82例;0~1歲51例,1~2歲65例,2~3歲64例,平均年齡1歲10個月。
1.2 工具 一次性頭皮采血針:一端為頭皮穿刺針,做靜脈穿刺用,由針梗、針柄組成;另一端為針梗外面包裹密封橡皮套,可連接真空采血管。兩端之間以硅膠軟管連接。
1.3 采血方法
1.3.1 對照組。按傳統(tǒng)方法行股靜脈穿刺采血,患兒取仰臥位,暴露腹股溝區(qū),常規(guī)消毒皮膚,在搏動處內(nèi)側(cè)0.3~0.5cm處,用一次性頭皮采血針靜脈穿刺端在穿刺點上方垂直進針穿刺采血。
1.3.2 觀察組?;純喝フ硌雠P,頭偏向一側(cè),肩下墊一小枕,頭盡量后仰,使頸部充分暴露,頸外靜脈充分怒張,助手或家屬在患兒床旁,面向患兒,固定好軀干雙手和頭部。操作者位于患兒頭頂端,常規(guī)消毒皮膚,左手置于患兒頰部固定頭部,同時繃緊皮膚。右手持一次性頭皮采血針,在下頜角與鎖骨上緣聯(lián)線中1/3處,45°的角度進針,見回血后降低進針角度,再進針0.5cm[1]。然后將有橡皮套包裹的針頭接真空采血管。由于真空采血管內(nèi)負壓,采血時要將試管傾斜,與水平面夾角小于45°,使針尖斜面靠近管壁,這樣避免了血液直沖管底,減輕血液機械性震蕩。如需多管采血時,應先用長約5cm膠布固定針柄,以方便更換真空管,抽取所需采血量后,用無菌干棉簽按壓穿刺點,迅速拔針,并立即將患兒抱起,輕撫患兒,并繼續(xù)按壓穿刺點5~10min。注意按壓的力度要適中,避免壓迫頸動脈,影響靜脈的回流。
對兩種不同的穿刺方法一次性成功率進行比較,觀察組一次成功173例,占96%,不成功7例(3例由于頸外靜脈暴露不明顯失敗,4例由于進針后患兒劇烈躁動血管移位失敗),對照組一次成功159例,占87%,不成功21例。
3.1 股靜脈采血法 (1)操作者手指觸摸來感覺股靜脈的位置,患兒腹股溝皮下脂肪堆積,造成股靜脈位置較深;哭鬧、躁動、不合作,造成穿刺點定位困難,穿刺時容易移位,導致針頭偏離血管;針頭在血管中探來探去,加重了股靜脈及局部組織的損傷,或誤傷神經(jīng)、動脈,易造成局部血腫。(2)采血前要占用一部分時間脫去患兒的一側(cè)褲腿,才能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周圍的皮膚;患兒一側(cè)下肢裸露時間較長,冬季易受涼。(3)抽血時間延長,抽出來的血標本容易凝固或溶血,無法檢測,重新采集血標本,增加了患兒的痛苦。
3.2 頸靜脈采血法 (1)頸外靜脈是頸部最大的淺靜脈,其位置表淺、直觀且恒定,血流量較大,在體表可明顯見到。(2)由于采血部位在頸部,不需要脫去患兒衣褲,避免患兒受涼。(3)患兒年齡小,還不具備控制自己行為能力,這一不足點,剛好是頸靜脈采血的優(yōu)勢,患兒哭鬧或用力時,血管充盈更明顯,更利于采血。(4)能提高護士工作效率,患兒家屬滿意度也明顯上升,節(jié)約時間又節(jié)省人力。(5)注意事項:頸外靜脈采血部位在頸部,在固定頭部時,不要捂住患兒的口、鼻,防止窒息。在操作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患兒面色、呼吸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時處理。
采用頭皮采血針頸外靜脈采血操作簡易、快捷,一針穿刺成功率高,血標本合格率高,增加了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技能素質(zhì)的信賴。一針穿刺成功減少了物品的浪費,縮短了穿刺時間,值得臨床推廣。
[1] 程久琪,許瑜.嬰幼兒頸外靜脈穿刺頭皮針采血的體會〔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6,3(17):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