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莉,王 丹,指 導:吳 節(jié)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腫瘤是機體中成熟的或在發(fā)展中的正常細胞,在各種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呈現(xiàn)過度增生或異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它是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嚴重疾病之一,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腫瘤的防治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和迫切任務[1]。目前放化療是治療惡性腫瘤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之一,迄今已廣泛用于臨床,具有殺傷力強,見效較快的特點。但存在眾多副作用及危害,抗腫瘤藥物缺乏特異性的選擇作用,因此在殺傷、抑制癌細胞的同時,也大量殺傷患者的正常細胞,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尤其導致外周血白細胞減少,并損害免疫系統(tǒng),使機體免疫功能下降[2~5]。對于機體內(nèi)細胞增生活躍的組織器官(如胃腸黏膜)有損傷性,可引起各種同類型的胃腸道反應如呃逆、惡心嘔吐、厭食、腹痛、腹瀉、便秘等,是腫瘤患者放化療術(shù)中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頻繁的嘔吐、腹瀉可導致影響患者營養(yǎng)的攝入吸收,導致營養(yǎng)不良,引起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從而進一步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康復[6]。以上副作用均可導致腫瘤癥患者整體情況的下降,影響患者繼續(xù)接受化療,增加患者心理負擔如抑郁,延誤治病時機,并且使本已較低的免疫功能更加低下,直接影響放化療方案的實施,不利于患者機體的康復。癌性疼痛、失眠、抑郁均為腫瘤患者的常見癥狀,且與腫瘤的發(fā)展、轉(zhuǎn)移與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會降低機體抗病能力,加重病情,進而嚴重影響著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及生存質(zhì)量。因此,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改善患者并發(fā)癥狀如癌性疼痛、失眠、抑郁等,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生存率及延長存活時間是臨床腫瘤放化療術(shù)后治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外治療法的廣泛開展,有關研究報道日益增多,現(xiàn)對近10年來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1.1 胃腸道不良反應
1.1.1 呃逆 石氏[7]采用針刺聯(lián)合中藥治療肝癌介入術(shù)后頑固性呃逆,治療組取雙側(cè)太沖、足三里、內(nèi)關、公孫,太沖用瀉法,足三里用補法,內(nèi)關、公孫采用平補平瀉,同時聯(lián)合服用柴胡莪術(shù)湯。對照組單用柴胡莪術(shù)湯。治療10d后觀察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10%,對照組為60%,統(tǒng)計學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安氏[8]運用中藥穴位貼敷結(jié)合耳穴貼壓治療腫瘤患者頑固性呃逆65例,耳穴貼壓:取神門、胃、隔、脾、交感、內(nèi)分泌等。中藥穴位貼敷:藥用顆粒大黃、沉香、丁香等調(diào)成膏狀,取穴內(nèi)關、中脘、膻中。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總有效率為98.5%。
1.1.2 惡心嘔吐 曹氏等[9]應用耳貼配合針刺預防化療患者惡心嘔吐,治療組耳穴取穴(胃、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針刺穴位足三里、內(nèi)關及合谷,對照組應用鹽酸托烷司瓊注射液。結(jié)果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治療后惡心、嘔吐程度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觀察組頭痛、頭暈發(fā)生率顯著減少(P<0.01)。李氏等[10]運用針刺防治化療藥物所致嘔吐34例,針刺取穴:合谷、內(nèi)關、足三里。合谷、內(nèi)關,得氣后平樸平瀉,足三里得氣后以補法。其治療有效率為91.7% 。闕氏等[11]采用針刺防治順鉑化療所致嘔吐,治療組取足三里、內(nèi)關、中脘,得氣后行平補平瀉。嘔吐控制不良者,加位于掌面腕橫紋正中下0.5寸的經(jīng)外奇穴“止吐穴”,捻轉(zhuǎn)強刺激。對照組用胃復安20 mg肌肉注射。結(jié)果治療組有效率為45.16%,高于對照組(8.33%),且嘔吐積分明顯減少。
1.1.3 胃腸道反應 唐氏等[12]采用隔姜灸治療化療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納呆、腹脹等,隔姜灸中脘、關元、天樞穴。每個穴位灸2~3柱。總有效率為90.2%。郭氏[13]等運用針罐結(jié)合控制化療所致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反應。治療組平衡針灸主穴為腹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側(cè)。不留針。配穴為胃痛穴,位于下頜骨正中 針感以達面部為宜,不留針。平衡火罐部位:脊椎兩側(cè)旁開2寸。行罐方法以閃罐、走罐、為主。對照組服用胃復安10mg;黃連素0.3g;維生素B10mg。2組總有效率相比,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χ2=20.41,P<0.05,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1.2 骨髓抑制 鄧氏等[2]應用溫和灸足三里(雙)、三陰交(雙),每天1次,每穴每次灸10 min。艾灸組發(fā)生Ⅲ ~Ⅳ度白細胞減少的例次較非艾灸組明顯減少,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艾灸能有效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史氏[4]等采用針刺聯(lián)合中藥治療惡性腫瘤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治療組針刺足三里(雙側(cè))、三陰交(雙側(cè))聯(lián)合內(nèi)服自擬益氣補血湯10天。對照組口服鯊肝醇100mg,利血生30mg,維生素30mg。治療結(jié)果白細胞反應情況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兩組治療過程中生活質(zhì)量評分反應情況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路氏[3]等運用穴位敷貼治療癌癥化療患者白細胞減少,將以下中藥研細(人參、黃芪、當歸、附子、肉桂、姜汁等)做成直徑約2cm,厚約0.5cm的藥餅,放置在穴位(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腎俞、足三里等)。治療前、后白細胞計敷比較,治療6次后,白細胞基本恢復正常者26例,占87%,其余4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經(jīng)t檢驗,顯示敷貼藥物前、后白細胞數(shù)差異極顯著(P<0.001),從而證實了該療法升高白細胞的療效。治療前、后骨髓末比較,經(jīng)過敷貼治療后,粒細胞顯著增加,粒細胞百分和升高。粒細胞與紅細胞的比值增大,經(jīng)t檢驗。治療前、后有極顯著差異(P<0.001)。張氏[14]等應用隔姜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觀察組取大椎、膈俞、脾俞、胃俞、肝俞、腎俞穴,以上背俞穴均取雙側(cè)。將艾絨制成圓錐形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每個穴位施灸5壯。對照組取針刺雙側(cè)足三里、三陰交,隨癥取百會、氣海、血海、膈俞、關元,施以提插與捻轉(zhuǎn)相結(jié)合的補法。治療結(jié)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8%。
1.3 免疫功能抑制 放化療易于引起機體免疫功能下降。腫瘤的復發(fā)轉(zhuǎn)移與之有密切關系,提高患者的免疫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喻氏[15]運用艾灸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研究,艾灸組(艾灸+放療)溫和灸足三里(雙側(cè))、神闕、三陰交,每次每穴灸10 min,隔日1次,2個月療程。對照組(單純放療)。采用艾灸組自身前后對照;對照組自身前后對照;艾灸組2個月后與對照組2個月后對照的方法。結(jié)果對照組放療后較放療前IgG、Ig A、Ig M 呈不同程度下降。艾灸組IgG放療后較放療前上升(P<0.01),與對照組放療后比較均有非常顯著意義(P<0.01)。Ig M 放療后較放療前上升(P<0.05)。Ig A放療后稍下降,幅度明顯小于對照組,但無顯著差異(P>0.05)。葉氏[16]等運用電針療法提高化療患者免疫功能,在使用化療藥物的同時加用電針。取穴足三里、三陰交,待針剌得氣后,接G一6805電療儀,疏密波,每日電針1次,連續(xù)電針5次為1療程,連續(xù)電針4個療程后進行統(tǒng)計比較。結(jié)果顯示,在化療的同時,加用電針療法,可使化療藥物在使用前與用后,T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WBC計數(shù)及體液免疫功能無明顯變化。孫氏等[17]運用針刺補瀉手法對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NK、LAK細胞活性及T細胞亞群的影響,對照組不施加任何處理因素。中藥組患者服抗癌中藥方劑。針藥組針刺穴位亦服上述抗癌中藥方劑,取穴為足三里,曲池,合谷及內(nèi)關。進針后以提插捻轉(zhuǎn)補法為主,配合徐疾。迎隨補瀉手法。針刺得氣后施手法,虛證患者(補法組)施補法,實證患者(瀉法組)施瀉法。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針刺補、瀉手法均可使腫瘤患者NK、LAK細胞活性明顯增高,使患者OKT3、OKT4細胞數(shù)升高,而中藥組無此作用。
2.1 癌性疼痛 徐氏[18]等運用電針配合三階梯止痛法治療癌性疼痛,取穴:合谷、內(nèi)關、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得氣后接電針儀,高頻(30 mw)中度刺激,留針30 min。每日2次,連續(xù)14 d。同時根據(jù)患者需要給予止痛藥物,每日1~2次。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92.86%。王氏等[19]應用針刺并耳穴注射緩解惡性腫瘤疼痛,針刺取穴足三里、合谷、三陰交、阿是穴,足三里、阿是穴接電針儀,以中等強度且患者能耐受為度,合谷用瀉法,三陰交用補法,留針40min,每日1次,療程視病情而定。針刺治療無效時,可取神門穴,常規(guī)消毒,注射0.2mL度冷丁,每日1次,左右交替。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76% 。黨氏[20]等運用針刺治療胃癌性疼痛,分為以下幾組:毫針組:取足三里、三陰交、梁丘、內(nèi)關、曲池、合谷、阿是穴,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穴注組(毫針針刺加穴位注射組):在毫針刺組治療方法基礎上.選取穴位注射凍干人轉(zhuǎn)移因子。西藥對照組:以阿斯匹林、消炎痛、強痛定、可待因、二氫埃托啡、度磚丁等止痛。治療后期鎮(zhèn)痛效果觀察:毫針組顯效率為48.8%,穴注組為51.9%,西藥組僅為33.8%,前2組鎮(zhèn)痛顯效率明顯高于西藥組(P均<0.05)。
2.2 失眠 張氏等[21]應用電針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腫瘤伴失眠患者,治療組采用電針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①電針:選取雙側(cè)內(nèi)關、足三里、申脈和照海,每日1次,每次留針30 min。②中藥組成:柴胡10g,蓮子心6g,當歸10g,生地黃10g,茯苓15g,生龍骨、牛牡蠣(先煎)各15g,珍珠母(先煎)30g,合歡皮15g,夜交藤30g,酸棗仁30g,柏子仁15g,遠志15g,每日1劑。對照組采用單純中藥內(nèi)服治療,藥方及服用法同治療組。2組近期總體療效: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為83.33%。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趙氏等[22]運用耳穴貼壓法治療腫瘤患者失眠,治療方法取穴神門、枕、額、心,配穴取肝、脾、腎。將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5 cm×0.5 cm正方形膠布貼于耳穴,使之產(chǎn)生酸、麻、重脹感,5次為1療程。49例中治愈34例,有效10例,好轉(zhuǎn)5例,無無效病例。
2.3 抑郁 趙氏[23]等運用扶脾抑肝法穴位敷貼干預腫瘤抑郁狀態(tài),治療組中藥加穴貼組在口服中藥湯劑基礎上,采用麝香虎骨膏,貼于雙側(cè)肺俞、足三里、陽陵泉。配穴:肝氣郁結(jié)者,配期門穴;痰氣郁結(jié)者,配豐隆穴;氣郁化火者,配外關穴;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肝腎虧虛者,配三陰交穴。對照組為中藥組用中藥湯劑治療。中藥加穴貼組在降低抑郁評分方面明顯優(yōu)于中藥組臨床及實驗研究工作(P<0.05)。中藥加穴貼組對腫瘤抑郁狀態(tài)的療效優(yōu)于中藥組(P<0.05)。
綜上所述,中醫(yī)外治法歷史悠久,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是治療腫瘤頗具特色的中醫(yī)療法之一。吳師機《理瀹駢文》中指出:“外治與內(nèi)治有殊途同歸之妙”、“外治之理即內(nèi)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nèi)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盵24]按中醫(yī)理論,惡性腫瘤患者屬于“虛損”范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機體多處于正氣不足,邪氣有余的病理狀態(tài),放化療進一步損傷了機體的正氣,致使氣血兩虧,陰陽失和,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調(diào)。中醫(yī)外治法調(diào)節(jié)整個機體的失衡狀態(tài)使之達到治本之目的[16]。中醫(yī)外治法在腫瘤放化療術(shù)后的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放化療減毒療法,緩解放、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增強機體對放、化療的耐受力,保護骨髓,減輕化療對機體免疫機能的抑制以及減輕胃腸道反應,為提高放、化療效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蛇M一步提高治愈率、生存率,改善化療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如改善患者的飲食、睡眠,提高機體免疫力,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減輕癌性疼痛,緩解化療所致的胃腸反應等),延長生存時間,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且安全可靠,經(jīng)濟方便,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作為化療患者有效的療法。以其諸多優(yōu)點已逐漸引起的廣泛關注,無疑為治療腫瘤增添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廣,具有非常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也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未病思想中的“既病防變,愈后防復”。為中醫(yī)學術(shù)在腫瘤防治領域的發(fā)展開拓了新的方向[2,25~27]。
目前,中醫(yī)藥外治法治療在腫瘤放化療術(shù)后的運用,在理論研究與臨床治療上已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少需要解決、有待完善的問題,很多機理尚未闡明,需要今后努力挖掘加以提高。目前研究尚存在臨床研究多、實驗研究少、前瞻研究少;臨床研究樣本較小,缺乏隨機對照,療效標準不一,機制研究欠深入等不足。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規(guī)范化研究,采用現(xiàn)代分子生物學技術(shù),從整體、細胞、基因等水平進一步研究,這些都值得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28~31]。
[1]李娜,王衛(wèi)剛.艾灸治療惡性腫瘤機理研究概況[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5,25(4):69~72.
[2]鄧宏,龍順欽,吳萬垠.艾灸防治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46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07,39(6):90~91.
[3]路玫.穴位敷貼治療癌癥化療患者白細胞減少的臨床觀察[J].針刺研究,1998,2:115~116.
[4]史培泉,唐曉勇,肖軍,等.針刺聯(lián)合中藥治療惡性腫瘤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觀察[J].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2005,3(4):340~341.
[5]陳闖,張作軍,黎漢忠,等.電針足三里穴對化療減毒作甩的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04,36(3):46~47.
[6]李曉軍,李秀華,劉亞書.灸法配合耳穴貼壓治療放化療所致不良反應32例[J].中國針灸,2001,21(9):523~524.
[7]石躍.針刺聯(lián)合中藥治療肝癌介入術(shù)后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9):4487~4488.
[8]安蘇芳.中藥穴位貼敷結(jié)合耳穴貼壓治療腫瘤患者頑固性呃逆65例[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5):342.
[9]曹翠琴,曹新建.耳貼配合針刺預防化療患者惡心嘔吐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7,22(23):29~30.
[10]李東芳,金紅.針刺防治化療藥物所致嘔吐34例[J].四 川 中醫(yī),2001,19(7):76.
[11]闕鐵生,呂軍影,黃耀全,等.針刺防治順鉑化療所致嘔吐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3,22(4):8~9.
[12]唐玲.艾灸治療化療胃腸道反應65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1,9(10):22.
[13]郭芙蓉,王缽.針罐結(jié)合控制化療所致胃腸反應54例[J].中國針灸,1998,(6):328.
[14]張淑君,馮福海.隔姜灸治療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38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1,20(3),28.
[15]喻志沖,徐蘭風,詹 臻.艾灸對宮頸癌放療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6):15~16.
[16]葉芳,孟憲芬,逯軍.電針療法提高化療患者免疫功能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39(1):95~96.
[17]孫華,于耀才,何維.針刺補瀉手法對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NK、LAK細胞活性及 T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國針灸,1992,(2):39~42.
[18]徐進,李創(chuàng)鵬.電針配合三階梯止痛法治療癌性疼痛[J].上海針灸雜志,1999,18(5):21~22.
[19]王洪喜,王立華.針刺并耳穴注射緩解惡性腫瘤疼痛80例[J].上海針灸,2007,26(7):30.
[20]黨文.針刺治療胃癌痛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雜志,1995,36(5):277~280.
[21]張鋒利,林洪生,李平,等.電針配合中藥內(nèi)服治療腫瘤伴失眠患者30例[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9,16(9):59~60.
[22]趙青修.耳穴貼壓法治療腫瘤患者失眠49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8):1146~1146.
[23]趙遠紅,賈英杰.扶脾抑肝法穴位敷貼干預惡性腫瘤抑郁狀態(tài)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0,21(5):1161~1162.
[24]周春華,鮑晉,殷潔.中醫(yī)外治法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yī),2009,24(1):34~35.
[25]裴建,于穎梅,魏海,等.艾灸調(diào)節(jié)腫瘤免疫抑制效應的實驗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7,41(8):1~4.
[26]曹大明.穴敷治療白細胞減少證的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yī)藥,1998,29(9):51.
[27]李秋薦,賈新煥,馬玉靜.針刺治療腫瘤放化療后白細胞減少癥58例[J].河南中醫(yī)藥學刊,2002,17(1):53~54.
[28]蔣益蘭.中醫(yī)外治法治療大腸癌概況[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9,25(5):110~122.
[29]何玉梅.腫瘤外治法[J].中國民間療法,2000,8(1):47~49.
[30]楊小奇.針灸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進展[J].江蘇中醫(yī)藥,2008,40(3):88~89.
[31]劉興安,王華偉,王文萍.中醫(yī)外治法治療癌痛進展[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09,2(5):34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