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錦,張 俐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0;2.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200)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顫動的中西醫(yī)研究概況
段 錦1,張 俐2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0;2.云南省中醫(yī)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200)
慢性心衰伴房顫;中西醫(yī)研究;病因病機;治療
隨著人口老齡化,慢性心力衰竭(簡稱慢性心衰)患者日趨增多。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常見的一類心律失常,與心衰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臨床上有10%~35%的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顫,且房顫發(fā)生與心功能的嚴重程度成正比,我國目前心衰合并房顫者超過264萬。筆者就近年來中西醫(yī)對該病的認識及治療概述如下。
中醫(yī)既無慢性心衰也無房顫的病名,據其癥狀及發(fā)病情況可歸屬于祖國醫(yī)學的“心悸”、“怔忡”、“喘證”、“水腫”等范疇。在2002年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心悸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提及:心悸與現代醫(yī)學中各種心臟病變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及神經官能癥等出現的以心悸、心慌為主癥的疾病相類似。
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醫(yī)家對心悸就有了認識?!吨T病源候論》中說:“心氣不足,驚悸恍惚……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氣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定”。由于本病是多種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或他臟病變最終累及于心,所以病者存在多臟器功能障礙,機體功能失調;復因虛受邪,損及肺脾腎諸臟之陽氣,致氣滯血瘀,水不化氣,瘀血痰濁上凌心肺,使心之氣血陰陽均受損,臟腑功能失調,血脈運行障礙,致水飲、痰濁、瘀血等諸邪內生,從而引起心之氣血生化乏源、陰陽失衡;導致心神失養(yǎng)、心氣虧虛,外溢肌膚最終發(fā)而為病。任雪云[2]認為氣血陰陽虧虛或痰飲瘀血阻滯,導致心失所養(yǎng),心脈不暢而致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膽、脾胃、腎有關。病分虛、實,虛為氣血陰陽不足,實為氣滯、痰濁、水飲。
2.1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精髓及特色。盧永兵主任[3]認為現代醫(yī)學的各種器質性、功能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屬于中醫(yī)心悸范圍,可歸納為以下5型:①心氣不足:益氣養(yǎng)心安神,人參散加減;②心陰虧虛: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生脈散加減;③心陽虛弱:溫陽益氣養(yǎng)心,用人參丸加減;④痰濕內聚:健脾化濕,豁痰平喘,用溫膽湯加減;⑤心脈瘀阻: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心,用自擬益氣活血散加減。竇玉波[4]據其病因及發(fā)病規(guī)律將心悸分為心虛膽怯證、心血不足證、陰虛火旺證、心陽不振證、水飲凌心證、瘀阻心脈證、痰火擾心證治療。金東明教授[5]應用十八反中的附子、半夏聯(lián)用治療頑固性心悸,兩藥合用對下元虧虛,命門火衰,脾失溫煦,陰寒內生,痰濕內聚,心陽虧虛,陰乘陽位,寒痰阻于心脈的病變療效確切。
2.2 臨床研究 高健等[6]用護心膠囊聯(lián)合小劑量胺碘酮治療房顫伴心衰者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清血小板-P選擇素水平的影響,結果2組用藥后心室率均明顯下降,部分轉復者能維持竇律,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有顯著性,2組用藥前后血清血小板-P選擇素水平有顯著性差異。在《傷寒雜病論》中“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主之”。劉剛[7]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炙甘草湯,結果表明炙甘草湯可用于慢性房顫合并慢性心衰患者,對心衰癥狀的緩解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韓新桂[8]觀察穩(wěn)心顆粒協(xié)同美托洛爾治療心力衰竭伴心房顫動與單純西藥治療組對比,結果2組總有效率有明顯差異。馬寶章等[9]用丹參注射液合參脈注射液治療78例心悸患者,證明2種藥物合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降低醫(yī)療費用。劉東方等[10]研究護心膠囊對心房纖顫伴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漿心鈉素水平的影響,結果2組有明顯差異性。涂秋英等[11]運用參附注射液治療在西藥治療的基礎上的慢性心衰并慢心室率性房顫患者,觀察心功能變化,結果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對長期預后有積極意義,且無副作用。
目前,對心衰并發(fā)房顫的主要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董世英等[12]認為心衰患者由于心房的壓力及容最負荷增大而致心房擴張,從而造成心房不應期縮短、傳導速度異常、復極離散度增加等方面的改變,可誘發(fā)房顫的發(fā)生,而心衰患者由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S)的激活,以及兒茶酚胺和血管緊張素Ⅱ的增加促使細胞外基質纖維化、心肌間質纖維化,纖維化又有利于房顫的發(fā)生及穩(wěn)定。陳智軍[13]認為心衰引起的神經內分泌、電生理和結構改變,觸發(fā)并維持房顫。同時,房顫導致心臟的改變亦可引起心衰,并使之惡化,兩者之間互相促進、發(fā)生、發(fā)展。
根據臨床實踐,對本病的治療策略有:(1)積極針對原發(fā)病因進行治療;(2)抗心律失常和穩(wěn)定心室率治療。陳鑫[14]通過參閱國內外相關心衰患者控制節(jié)律與室率方面的研究文獻時發(fā)現:節(jié)律控制相比室率控制并無益處,靜息心率控制在<80次/min與<110次/min時患者預后無明顯差異。說明房顫患者無需嚴格控制室率。陳鑫[14]通過總相關控制室率的治療研究文獻后提出治療首選β受體阻滯劑,其能控制房顫快室率并提高心衰存活率,對于竇性心律患者也能減少房顫發(fā)生率。地高辛改善心衰癥狀并降低心衰住院率,可與β受體阻滯劑產生協(xié)同作用。非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對于室率控制也有效,但因其負性肌力作用,心衰時控制室率的劑量可能難以耐受。(3)抗凝治療:抗凝藥物[15]可分為①傳統(tǒng)抗凝藥物如華法寧;②新型抗凝藥物有凝血酶抑制劑(達比加群酯、Xa因子抑制劑)、間接Xa因子抑制劑(艾卓肝素)、直接Xa因子抑制劑(貝曲西班、利伐沙班)。鐘東[16]通過研究近年來關于抗凝治療方法后,總結出抗凝治療的指針及強度:①有任1種高危因素和≥2種中度危險因素的房顫患者選擇華法林抗凝,使INR達2.0~3.0。②1個中度危險因素或≥1種未證實的危險因素者可以選擇阿司匹林(80~325mg)或華法林。③對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房顫者,年齡<65歲且無其他危險因素時,建議應用阿司匹林80~325mg/d預防腦卒中,不推薦使用華法林。④瓣膜病性房顫且年齡<75歲,口服華法林,維持INR在2.0~3.0之間,置換金屬瓣膜的房顫患者應維持INR在2.5以上。⑤75歲以上出血風險高者。建議口服華法林抗凝維持INR在1.6~2.5之間。⑥若應用華法林維持INR在2.0~3.0時仍發(fā)生腦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可謹慎增加華法林劑量,維持INR在3.0~3.5之間,但應密切關注事件的發(fā)生。(4)針對心衰的治療[12]:目前心衰治療主要以改善神經內分泌異常、阻止心肌重塑為主的生物學治療模式,即以利尿劑、交感神經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阻斷劑(包括ACEI、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為主,輔以洋地黃類的綜合治療。(5)心力衰竭伴房顫的非經典抗心律失常藥物:吳書林等[17]提出治療持續(xù)性房顫并左室功能不全者應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這兩類藥物可改善心肌電解剖重構。(6)非藥物治療:心臟再同步治療(CRT)[18]通過植入左心室及右心室電極導線改善心臟的同步性收縮功能。李曉宏等[18]通過觀察26例本病患者CRT術后房室結消融及藥物控制心室率的療效,結果顯示對慢性心衰并持續(xù)性房顫者,CRT可改善患者心功能,CRT術后行房室結消融可以提高有效的雙心室起搏比例,進一步提高CRT療效。消融房室結后起搏器治療[19]:對于藥物難治性房顫者消融房室結后植入永久起搏器后即可無需使用藥物控制患者心率。射頻消融治療[19]:對于沒有或有輕微器質性心臟病的房顫者,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房顫在維持竇律、提高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方面優(yōu)于藥物治療。田上和幸[20]從導管射頻消融治療的角度,對本病病理生理狀態(tài)進行闡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伴心房顫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醫(yī)方法治療對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心律失常的調節(jié)及穩(wěn)定心率方面作用明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中醫(yī)藥治療,不但能把握疾病性質,而且還充分兼顧患者體質、心理等因素,堅持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原則。目前尚缺乏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本病的大樣本資料,有待臨床工作者的完善及豐富。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91~95.
[2]任雪云 .心悸患者的辨證施護[J].護理與康復,2009,8(7):601~602.
[3]盧燦輝,吳春洪 .盧永兵主任醫(yī)師治療老年心悸經驗[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5(3):196~197.
[4]竇玉波 .心悸的中醫(yī)治療[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6):400~401.
[5]于海艷,金東明 .金東明教授治療頑固性心悸驗案[J].吉林中醫(yī)藥,2011,31(2):160~178.
[6]高健,劉東方,楊春風 .中醫(yī)藥治療房顫伴心衰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1,10(8):410~411.
[7]劉剛 .炙甘草湯治療慢性房顫合并慢性心衰35例回顧性分析[J].浙江中醫(yī)雜,2010,45(4):263~264.
[8]韓新桂 .穩(wěn)心顆粒聯(lián)合美托洛爾治療心力衰竭伴心房顫動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13):224~225.
[9]馬寶章,武金會 .丹參注射液合參脈注射液治療心悸78例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09,8(15):25~26.
[10]劉東方,陳鵬,尹羽薇 .護心膠囊對心房纖顫伴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療效及血漿心鈉素水平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09,33(6):35~37.
[11]涂秋英,楊宇龍 .參附注射液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慢心室率性房顫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3(11):1908~1909.
[12]董世英,董世旭 .心力衰竭與房顫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17(4):226~227.
[13]陳智軍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關系及合理治療策略[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24(6):536~539.
[14]陳鑫 .心力衰竭與心房顫動[J].國際心血管雜志,2010,37(4):216~218.
[15]李崢,劉旭 .抗凝藥物在心房顫動治療中的新進展[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11,19(2):50~52.
[16]鐘東 .心房顫動抗 凝治療的進 展 [J].蛇志,2010,22(3):257~260.
[17]吳書林,傅銳斌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藥物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6):429~431.
[18]李曉宏,徐偉,吉文慶,等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持續(xù)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再同步治療術后房室結消融及藥物控制心室率療效觀察[J].中華心率失常雜志,2011,15(4):252~254.
[19]李鼎 .心力衰竭患者中心房顫動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J].心血管學新進展,2010,31(6):797~799.
[20]田上和幸 .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衰患者的導管射頻消融治療[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7,28(5):203~205.
R541.6
A
1007-2349(2012)05-0067-02
2012-02-26)
·針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