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印軍,易小燕,方琳娜,李倩倩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資源與農業(yè)區(qū)劃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國耕地面積到底有多少?在1996年前,我國耕地面積采用的是統(tǒng)計數。據國家統(tǒng)計局資料,我國1980年耕地面積為9 930.52萬 hm2,1986年為9 622.99萬hm2,1995年為9 497.09萬hm2,1996年為9 546.65萬 hm2。
從各方面的資料看,過去的耕地面積統(tǒng)計數明顯少于實有耕地面積。如1986年農業(yè)部土地概查總數為1.41億hm2,扣除重復和田埂外,凈耕地面積為1.28億hm2,較1986年的統(tǒng)計數多出33%。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匯總,全國耕地面積為13 251.95萬hm2,較1989年的統(tǒng)計數多出38.5%。據1996年農業(yè)普查資料[1],全國耕地面積為13 003.93萬hm2,較1996年統(tǒng)計數多出36.2%。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 171.6萬hm2;而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簡稱二調)主要數據初步匯總結果,全國實有耕地面積13 506萬hm2[2],比現公布的2008年耕地面積數多出1 334萬hm2,但因人們對該數據爭議較大,至今仍未公布。
我國現在到底有多少耕地?在二調耕地面積數據公布前,只能使用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據,即2008年末全國耕地面積12 171.6萬hm2,較1996年減少832.3萬hm2,減少了6.4%,年均減少69.4萬hm2;2008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1.37hm2/15人,較1996年的1.59hm2/15人,減少0.22hm2/15人。
未來我國耕地面積如何變化?到2020~203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能有多少?目前沒有一個確切的結果。關于未來我國耕地面積的變化趨勢,目前大致可以歸為兩類意見:一是較為樂觀的意見;二是較為悲觀的意見。
1.2.1 較為樂觀意見
持較樂觀意見的專家學者認為2020~2030年全國耕地面積可以保持在1.2億hm2以上,甚至在1.26億hm2以上。
如陳百明[3]以1996年全國土地資源數據為基礎,通過分析未來我國城市化發(fā)展趨勢,預測2030年全國耕地總面積約為1.25億hm2;陳百明[4]通過對全國劃分的48個二級農業(yè)區(qū)在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生態(tài)退耕、土地整理與復墾、宜墾土地資源開發(fā),以及農業(yè)基本建設進展等逐項分析匯總后,得出203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9億hm2。張鳳榮[5]等以1996年國家土地詳查數據為基礎,通過預測全國各生態(tài)區(qū)未來非農業(yè)建設占用耕地、后備土地資源的開墾、土地整理復墾、生態(tài)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資源變化,預測到203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9億hm2。封志明[6]預測2010~2030年中國的耕地資源數量將趨于穩(wěn)定,有望保持在1.2億hm2的水平。
原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王先進[7]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土地調查耕地面積1.28億hm2為基數,通過分析非農建設占用耕地、農業(yè)內部結構調整、耕地自然災害毀損以及新開發(fā)耕地情況,預測205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15億hm2,通過內插值得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1hm2。
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課題組[8],以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劃分的9個土地潛力區(qū)為基礎,從資源、環(huán)境、人口、發(fā)展的相互關系出發(fā),預測2025年我國耕地為1.22億hm2。中國土地學會理事長鄒玉川[9]根據全國土地詳查資料和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為依據,以1996年為基礎年預測到2030年全國耕地資源為1.29億hm2。
1.2.2 較為悲觀意見
持較悲觀意見的專家學者認為到2020年我國很難保住1.2億hm2耕地紅線,最悲觀的結果是全國耕地面積有可能減少至0.97億~1.05億hm2。
如趙其國等[10]以1996~2003年全國耕地面積數為基礎,在分析耕地數量變化過程與驅動機制的基礎上,選擇GDP(x1)、人口總量 (x2)、經濟非農化發(fā)展水平 (x3)、新增耕地潛力 (x4)和土地管理政策(x5)作為變量,采用耕地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社會經濟政策動力模型對未來耕地數量的變化進行模擬,得到2020年三種狀態(tài)下全國耕地面積數:(1)在當時的政策管理下,全國耕地將降至1.05億hm2;(2)當土地管理強度加大時,耕地保護力度加大,全國耕地將降至1.13億hm2;(3)執(zhí)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減少速度減緩,全國耕地可保持在1.17億hm2。
林富德,翟振武等[11],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耕地面積1.28億hm2為基數,根據非農勞動力的增長趨勢預測耕地占用趨勢,預測到205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0.70億~1.05億hm2,通過內插值得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為0.97億~1.16億4hm2。
賈紹鳳[12]以1979~1985年全國土地利用概查資料為基礎整理得出的1985年末全國耕地面積1.25億hm2為基數,在分析新增耕地潛力、人口增長對耕地帶來的壓力、建設占用耕地、農業(yè)內部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自然災害毀損等因素,預測到2035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07億~1.08億hm2。
1.3.1 在放松對耕地資源的保護情況下
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很容易突破1.2億hm2紅線,有可能減少至1.09億 ~1.15億hm2。圖1反映了1996~2008年間全國耕地面積變化趨勢,對其進行模型擬合,得到 y=10.011x2-1 016.2x+132 154(R2=0.929 3)。根據該模型預測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將減少至1.14 億 hm2。
另外,1980~1987年和1998~2003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現有耕地資源管理較弱的時期,期間全國耕地面積年平均減少面積分別為66.5萬 hm2和125萬hm2。如果未來10年全國耕地面積以年均66.5萬hm2的幅度減少,至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將減少至1.15億hm2;如果未來10年全國耕地面積以年均125萬hm2的幅度減少,至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將減少至1.09 億 hm2。
1.3.2 繼續(xù)強化對耕地資源的管理與保護
圖1 全國耕地面積變化趨勢
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有望保住1.2億hm2紅線,但難度很大。從總體上看,1987~1998年和2004~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耕地資源保護力度較大的時期,期間全國耕地年平均減少面積分別為8.8萬hm2和18.2萬hm2。如果未來10年全國耕地面積以年平均8.8萬hm2的幅度減少,至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將保持在1.21億hm2;如果未來10年全國耕地面積以年平均18.2萬hm2的幅度減少,至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將保持在約1.2億hm2。
未來10年將是我國城鎮(zhèn)化和基礎建設大發(fā)展的10年,同時也是人們強烈要求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10年。在未來的10年中,基礎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占用耕地難以避免,所以保住1.2億hm2耕地紅線的難度很大。只有繼續(xù)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1.2億hm2耕地紅線才有可能保住。
1.3.3 如果現有耕地面積為1.35億hm2,則1.2億hm2耕地紅線易保,但生產能力難保。
據對始于2007年結束于2009年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初步匯總結果,全國耕地面積1.35億hm2。如果這一結果可信,到2020年全國耕地面積保持在1.27億hm2以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目前的耕地總面積無論是1.22億hm2,還是1.35億hm2,其總的農產品生產能力是相當的,只是在計算單位耕地面積產出時會出現數量上的不一致。
要知道,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堅決守住1.22億hm2耕地紅線”是建立在現有耕地面積為1.22億hm2之基礎上的。如果現有耕地面積不是1.22億hm2,而是1.35億hm2,那么單位面積耕地上的實際產出能力就會比現在分析所用的產出能力低10%左右。那么,要保障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耕地紅線就不再是1.2億hm2,而應是1.33億hm2了。如果有人認為我國現有耕地面積有1.35億hm2,距1.2億hm2的耕地紅線還有0.15億hm2的空間,因此不需要再強化對現有耕地的保護了,那么耕地面積就會出現新的大幅度減少,到那時即使耕地面積能保住1.2億hm2,而耕地生產能力則會明顯低于我們所預想的結果。
耕地復種指數是指一塊耕地在1年內種植農作物的次數。一個地區(qū)的耕地復種指數=該地區(qū)一年內在耕地上種植的農作物總面積/該地區(qū)耕地總面積。一般而言,一個地區(qū)復種指數越高,單位耕地面積上全年所生產的農作物數量也越多,耕地的利用率也越高。當然,在不適宜的區(qū)域過分強調提高復種指數,有可能因單季作物減產,全年作物產量并不一定增加,即人們所說的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
我國的耕地復種指數到底是多少?目前沒有人能說清。在1995年及其之前,我國的耕地面積采用的是統(tǒng)計數據,根據統(tǒng)計數據,我國1952年的耕地復種指數為130.9%,到了1995年耕地復種指數上升至157.8%。根據這種變化趨勢,至2008年和201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應該已分別上升至164.4%和165.4%。而根據劉巽浩[13]的預測結果,201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可達到161.1%。
4.假設該化妝品使用的稅率如下:進口關稅稅率=t,消費稅率=c,增值稅率=ν。根據《關于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計算可得:
但據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 171.6萬hm2,全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5 626.6萬hm2,全國耕地復種指數為128.4%。如果現有耕地面積不是12 171.6萬hm2,而是13507萬hm2,那么耕地復種指數只有117%左右,這顯然與人們的一般認識存在偏差。
從各地的實際情況看,我國東北、西北、青藏等一熟區(qū)的耕地復種指數一般會接近100%;華北北部與中部和黃土高原地區(qū)一般為100%~150%;華北南部和華中、華東、西南地區(qū)一般為150%~200%,華南地區(qū)一般在200%以上 (甘蔗種植區(qū)一般只有100%~150%),全國平均應該在150%左右。閆慧敏和劉紀遠等人[14]應用多時相NOAA/AVHRR遙感觀測數據計算得到全國耕地復種指數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139%上升至90年代末的142%。范錦龍等[15]應用遙感監(jiān)測方法計算了1999~2002年間全國的耕地復種指數,其結果為:1999年為156.8%,2000年為153.4%,2001年為157.7%,2002年為151.1%。梁書民[16]估算2004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為154.3%。
綜合上面的觀點,我國目前實際的耕地復種指數應該在150%左右,較2008年的128.4%高出21.6個百分點。
那么,我國耕地復種指數到底是多少?因為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現在只能各說各話。但在進行長序列分析時,目前,只能以國家正式公布的數據為準,即2008年耕地復種指數為128.4%。
圖2反映了1996~2008年間全國耕地復種指數變化趨勢,對其進行線性模型擬合得到y(tǒng)=0.8343x+117.18(R2=0.9336);對其進行對數模型擬合得到 y=4.1465Ln(x)+115.82(R2=0.8909)。應用線性模型預測到202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為138.4%;應用對數模型預測到202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為131.1%。以對數模型預測值為下限,以線性模型預測值為上限,至202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為131.1% ~138.4%,其中值為134.7%。
圖2 全國耕地復種指數變化趨勢
我國到底有多少耕地用于種植糧食作物,這實際上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耕地是糧食作物與非糧食作物交叉種植,即同一塊耕地在同一年的不同季節(jié)分別種植糧食作物與非糧食作物,或同一塊耕地在同一季節(jié)實施糧食作物與非糧食作物間作。因此,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實際上是根據耕地總面積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比例,或根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復種指數推算出來的相當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數。
即: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總面積);
或: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耕地總面積)。
根據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2 171.6萬hm2,全國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和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分別為15 626.6萬hm2和10 679.3萬hm2。據此計算,2008年全國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為8 318.1萬hm2。
圖3 1952~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比重變化情況
對1952~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比例數據進行模型擬合,得到y(tǒng)=-0.3547x+88.645(R2=0.9335)。以此模型進行預測,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比重將下降至64.9%。
表1 1952~2011年間全國農作物種植面積構成變化情況 (%)
3.3.1 過度強調糧食生產,解決不了糧食安全問題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長期保持在80%以上,而人均糧食產量長期處于310kg以下。由于當時過度強調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生產受到限制,農民的收入長期得不到提高。農民手中沒錢,農田投入得不到保障,所以糧食作物單產低,人均糧食產量長期處于低水平。
3.3.2 過度壓縮糧食生產,糧食供給能力必將受到沖擊
1998年后,全國各地過度壓縮糧食種植規(guī)模,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面積比重持續(xù)快速下降,從1998年的73.1%下降至2003年的65.2%,人均糧食產量從1998年的411kg下降至2003年的333kg,糧食安全受到了沖擊。
3.3.3 為了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供給,全國糧食作物面積比重宜保持在66% ~69%
圖4反映了1955~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面積比重與人均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曲線,其擬合關系模型為y=0.0707x3-16.808x2+1318.3x–33771。結果表明糧食作物面積比重過低或過高均會導致人均糧食產量的下降。
根據擬合模型,要獲得人均385kg、390kg和400kg的糧食產量,糧食作物面積比重分別為68.1%、68.5%和69.8%。從2003~2011年間的實際情況看,要保障人均糧食產量在360~410kg,糧食作物面積比重宜保持在66%~69%之間。
圖4 1955~2011年間糧食作物面積比重與人均糧食產量關系
表2 2003~2011年間糧作面積比重與人均糧食產量變化情況
正如前面所述,為了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供給,全國糧食作物面積比重宜保持在66%~69%之間。假設2020年1.2億hm2耕地面積紅線能保,那么全國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約7 920萬~8 280萬hm2,分別較2008年減少4.8% ~0.5%。2020年全國耕地復種指數以預測中值134.7%計算,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0 668萬~11 153萬hm2,中值為10 911萬hm2,較201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 057萬hm2)略有減少。
圖5反映了1949~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單位播種面積產量變化情況。結果表明,1949~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呈明顯的直線上升之勢。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從1949年的1 029kg/hm2逐步上升至2011年的5 166kg/hm2,年均遞增66.7kg/hm2。
但從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糧食作物單產變化趨勢看 (圖6),糧食作物單產呈對數增長之勢,即糧食作物單產繼續(xù)增長,但增長幅度逐步減少。糧食作物單產年均增長量從1977~1984年間的180kg/hm2,下降為1984~1996年間的72.9kg/hm2,再下降為1996~2011年間的45.5kg/hm2。這表明,未來糧食作物單產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增長幅度將逐步縮小。
圖5 1949~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播面單產變化情況
圖6 1977~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播面單產變化情況
對未來糧食作物單產預測的成果很多,如梅方權[17]預測到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將達到5 400~5 625kg/hm2,盧布等[18]的預測結果為 5 760~6 210kg/hm2,魏方和紀飛峰[19]的預測結果為 4 748~5 344kg/hm2;劉景輝、王樹安等[20]預測到203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可達到5 818kg/hm2,通過內插值法推算2020年糧食作物單產為5 407kg/hm2。
如前面所述,1949~2011年間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呈顯著的直線性增長之勢 (圖3),其擬合模型為y=71.51x+643.72(R2=0.933),以此模型進行預測,至 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將上升至5810kg/hm2。
但從改革開放以來 (1977~2011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變化趨勢看,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呈顯著的對數增長之勢 (圖4),其擬合模型為y=822.96ln(x)+1818.6(R2=0.803),經此模型進行預測,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為5 370kg/hm2。
眾所周知,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和非農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轉向城鎮(zhèn)和非農產業(yè),在2020年前糧食生產科技難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糧食作物單產增長幅度將趨于縮小,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在5 370kg/hm2,即在2011年單產 (5 166kg/hm2)的基礎上提高204kg/hm2,是比較現實的。當然,如果糧食生產科技有重大突破,并且國家政策極有利于糧食生產,那么至2020年全國糧食單產上升至5 812kg/hm2也是有可能的。
總之,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多階段擬合模型預測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為5 370~5 810kg/hm2。
根據前面的分析預測,到2020年全國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面積為0.79億~0.83億hm2,以耕地復種指數預測中值135.2%計算,至2020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07億~1.12億hm2,糧食作物播面單產5 370~5 810kg/hm2。
根據預測所得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糧食作物單產,至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有望達到5.7億~6.5億t。
[1]國土資源部,國家統(tǒng)計局,全國農業(yè)普查辦公室.關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2001-08-01
[2]楊中旭.土地二調博弈.財經,2010,(11):1
[3]陳百明.中國土地資源現狀-未來變化趨勢與糧食生產潛力.AMBIO-人類環(huán)境雜志,1999,(8):682~686
[4]陳百明.未來中國的農業(yè)資源綜合生產能力與食物保障.地理研究,2002,21(3):384~394
[5]張鳳榮,薛永森,鞠正山,等.中國耕地的數量與質量變化分析.資源科學,1998,20(5):32~39
[6]封志明.中國未來人口發(fā)展的糧食安全與耕地保障.人口研究,2007,31(2):15~29
[7]王先進.我國耕地的現狀、發(fā)展趨勢與對策.科技導報,1989,(4):42~45
[8]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研究課題組.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9]鄒玉川.全國耕地保護工作全書.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0]趙其國,周生路,吳紹華,等.中國耕地資源變化及其可持續(xù)利用與保護對策.土壤學報,2006,43(4):662~671
[11]林富德,翟振武.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口、環(huán)境與發(fā)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賈紹鳳,張豪禧,孟向京.我國耕地變化趨勢與對策再探討.地理譯報 (地理科學進展),1997,(1):24~30
[13]劉巽浩.論我國耕地種植指數 (復種)的潛力.作物雜志,1997,(3):1~3
[14]閆慧敏,劉紀遠,曹明奎.近20年中國耕地復種指數的時空變化.地理學報,2005,60(4):559~566
[15]范錦龍,吳炳方.復種指數遙感監(jiān)測方法.遙感學報,2004,8(6):629~636
[16]梁書民.我國各地區(qū)復種發(fā)展?jié)摿εc復種行為研究.農業(yè)經濟問題,2007,(5):85~90
[17]梅方權.2020年中國糧食的發(fā)展目標分析.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9,(2):4~8
[18]盧布,陳印軍,吳凱,等.我國中長期糧食單產潛力的分析預測.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05,26(2):1~5
[19]魏方,紀飛峰.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中長期情景預測及政策建議.中國科技論壇,2010,(2):137~143
[20]劉景輝,王樹安,王志敏.中國糧食單產增長規(guī)律及預測.耕作與栽培,2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