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泗水
紫云山,安溪境內次高峰,以其山勢巍峨峻峭而聞名遐邇。故鄉(xiāng)就座落于紫云山的半山腰,倚山望遠,好像是舒舒服服地坐在一把靠背椅上。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庇邢蓡??沒人說得清楚。倒是小時候聽說過,清朝年間紫云山山麓曾經建有一座寺廟,叫龍藏巖,供奉昭應祖師。昭應祖師一生勤勞儉樸,采藥煉丹,修橋造路,祈雨救災,濟人利物,廣種福田。因其諸多功績,宋代皇帝屢加敕封,先后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八字綸音。圓寂后昭應祖師神靈顯赫,庇佑著十里八鄉(xiāng)。
而寺廟的來歷則有著相當?shù)膫髌?。寺廟后面有塊數(shù)丈高的巖石,巖石下有石洞,幽深、靜謐、清涼,想必是藏龍圣地。據(jù)上了年紀的老人說,一天,有對湯公湯媽夫婦,出于好奇,攀爬上巖石,并在巖石上小解。突然巖石崩裂,湯氏夫婦下不得身來。料想是觸犯神靈,趕緊閉目合掌,懺悔許愿:要是巖石能再度合上,容夫婦下得身來,定在巖石前空地上建造廟宇,供奉神靈。片刻工夫,巖石神奇合攏,只留些許間隙,夫婦下來,驚魂稍定,便四方籌集善款,并說服相鄰王、鄭、余姓氏三社里共同建造寺廟,以還心愿。很快寺廟落成,突然夜里大風驟起,一個香爐悄然飄落在巖石上,給龍藏巖又添一份神奇。巖石周圍,棵棵古樟樹本已枝繁葉茂,參天聳云。建成后的寺廟被樟樹枝杈遮掩得若隱若現(xiàn),雖說是新建廟宇,卻宛如千年古剎。
寺廟落成后便組織了一場別出心裁的對聯(lián)征集活動,范圍限定在參建寺廟的三個鄉(xiāng)里。那時,王氏號稱擁有十八書擔,而余氏、鄭氏僅有書擔各一。王氏提議,大家共同約定:為勵志后人,今后凡是中舉者方能為寺廟編寫永久性對聯(lián),第一個中舉者可將對聯(lián)置于中堂,并能以此為宗族爭得席位之尊。王氏依仗人文優(yōu)勢,顯得志在必得。鄉(xiāng)賢余邦彥于清朝乾隆庚辰年(1760年)成為科鄉(xiāng)試中式第三十三名舉人,作對聯(lián)“龍藏紫云間牙爪隱現(xiàn)增神光之有赫,爐飛巖石上香煙叆叇暢佛國之長春”,按約定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堂的對聯(lián)。二十八年后,乾隆戊申年鄭重中舉,為龍藏巖作對聯(lián)“危石構洞天好向石巔尋勝跡,紫云呈福地應從此際認龍藏”,并不遜色,只因稍慢而只好屈置偏堂……如今,站在這寺廟廢墟上,寺廟石基依稀可辨,碎陶片片,樹影婆娑,真是讓人浮想聯(lián)翩。而透過這兩幅寺廟存世的對聯(lián)內容,傳承的記憶似乎輕松地把紫云山的歷史景觀與靈地、杰人緊緊相連。這,便是這座山留給故鄉(xiāng)最厚重的歷史記憶。
而我對紫云山的神奇有著直接深刻印象的是在一九七六年,一代偉人相繼過世那一年。晴朗的午后,云層驟變,烏云密集,山神動容了,山巔上轟隆隆地一陣巖崩。是龍動?是天象?難道偏安一隅的一座山也會有責任與國事一起相連?從那以后的日子里,我加深了對這座山的認識。我篤信它是有靈性的!
這就是故鄉(xiāng)背靠的那座山,那座略帶神奇的山。
就是故鄉(xiāng)這座山,無私地守望、呵護著年輕的故鄉(xiāng)。它應著故鄉(xiāng)春播夏種秋收冬藏時令,不倦地演繹著四季的斑斕;它用母乳般珍貴的山泉澆灌沃野,濡養(yǎng)大地,讓故鄉(xiāng)常飲清澈甘甜、常享茶果飄香……
就是故鄉(xiāng)這座山,以它那傲然挺立的雄姿塑造了故鄉(xiāng)人自立、自強、自信的性格構架;就是故鄉(xiāng)這座山,以其不彰顯、不嘩然、默默奉獻的質地啟迪故鄉(xiāng)人歷練和恪守樸實、勤勉、積極的品質內涵。
就是故鄉(xiāng)這座山,這座橫亙西北走向的大山,以偉岸之軀、攔截之勢死死擋住故鄉(xiāng)回頭的視線,硬是把故鄉(xiāng)的目光齊刷刷引向并非坦途的前方。于是,山,不再是層層屏障;路,不再是條條羈絆。飽含熱淚遠離故土的故鄉(xiāng)人,就在它目送下,希望從這里出發(fā),夢想在這里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