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善良是“最美”
回味最近這段時間的熱點新聞,“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這句歌詞,在腦中久久縈繞。
杭州司機吳斌是平凡的,但在身受重傷的生死時刻,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一系列緊急操作,保護了車上24名乘客以及高速路上更多車輛的安全;北京四惠地鐵站收廢報紙的李大爺是平凡的,但他對每個給他送報紙的路人都心懷感恩,他制作的那些飽含溫情的感謝卡,讓很多人感動得“淚奔”;保定早餐店老板劉洪安是平凡的,但在地溝油防不勝防的當下,他堅決不用有健康隱患的“復炸油”,以一根根“良心油條”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如果采用時下最流行的贊譽方式,我們也可以給這些平凡的人貼一個“最美××”的標簽。他們與感動全中國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美媽媽”吳菊萍一樣,都在“善良”這個頻率上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諧共振,都給我們帶來了最質(zhì)樸最貼切的感動。
感動是為社會蓄積正能量的一種方式,在人們傳誦這些感人故事時,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公眾對這些平民英雄的價值認同。良善社會就是這樣,多一個人不計回報的付出和與人為善,世間便會多一份愛與信任。
我們?yōu)檫@些平凡的“最美”感動,因為這些善良的人離現(xiàn)實并不遙遠。他們的故事沒有太多傳奇色彩,他們的話語也并非豪言壯語,他們的經(jīng)歷更稱不上偉大,但他們是我們身邊最真實的英雄。他們平凡得如同我們的左鄰右舍,平凡得如同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的路人,平凡得如同我們自己。這種親近感和貼近感,比任何說教和宣傳都更能直抵我們的內(nèi)心,也更能激勵我們自己也成為“最美”。
中國社會的進步,歸根結底有賴于每個普通人的覺醒和進步。事實上,建設和諧社會,并沒有想象中的復雜——如果每個醫(yī)生都能堅守救死扶傷的情懷,醫(yī)患矛盾將消失殆盡;如果每個教師都能堅守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學校將是一片樂土;如果每個食品生產(chǎn)者都能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餐桌將永遠是安全的……
每個普通人都是改變中國的中介體,當我們以力所能及的善舉來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的社會也必將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無數(shù)的“最美”,以平凡的善行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恪守職業(yè)道德,做好分內(nèi)的事,都愿意用信任來與其他人相處,建設良善社會所需的正能量就會越來越多。畢竟,我們始終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心中都懷著一顆善良的種子,只要這種本能的善意被充分激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