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方平
出國未必是最佳求學選擇
文/王方平
新聞背景
時下,TOEFL、IELTS、GMAT、LSAT等各式各樣的考試“紅寶書”鋪天蓋地,這與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選擇讓自己的子女出國留學有關。怎樣來評價這種“出國熱”呢?
時下出國留學,無疑是一個熱門的話題。人們對出國留學有著種種美好的期盼,無可厚非。我無意否認國外留學確是接觸世界的一個好平臺,諸如開闊眼界,培養(yǎng)國際視野,了解世界文化等等。我也深知豐富的人生閱歷、先進的思想理念、超前的國際眼光,對提升個人魅力、拓展未來空間,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我感到眼下在這個問題上,也存在著不少認識上的誤區(qū)和理解上的偏差:
其一,以為國外的教育總比國內強,盲目跟風。不少人覺得國外教育資源豐富,教學質量高,這已成了一種思維定勢,因而對出國留學的利弊得失不作理性的比較,對個人未來的發(fā)展不作具體的規(guī)劃,甚至對自己所選的專業(yè)今后的前景和與國內的適合度,也不作深入的研究,尤其對自身能量的大小、強弱,也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合理的定位,一切都顯得十分盲從或比較模糊。到頭來,雖留洋求學幾年,但回國后卻難有成效,而客觀上又失去了國內好多實踐和求職的機會,要知道有時候多在國內摸爬滾打幾年,要比你國外多讀幾年書可能有用得多。
其二,以為出國留學一定能改變和重塑孩子。不少學生原先學習基礎很差,成績長期在低水平徘徊,求知欲不強,不善于學習,自控力差,又無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如果冷靜客觀地衡量,這些學生其實根本不適合在國外求學。但他們的家長,在出國熱潮的影響下,愿花巨資送子女國外求學,幻想能通過國外的高質量教育來改變孩子。甚至還以為出國鍍了金,有了“海歸”的名號,至少可以成為炫耀的資本。也許他們的愿望無可指責,但其結果卻很難遂意。
其三,以為投入的出國成本一定會有豐厚的回報。不少人感到出國一定會有很好的就業(yè)優(yōu)勢和發(fā)展前景,憑借一張含金量較高的洋文憑,回國找工作不用發(fā)愁,對原先的付出一定會加倍補償。這種帶有一定賭博色彩的舉動,賭注可能是父母一生的積蓄,而結果往往輸多贏少,現(xiàn)實中不少實例可以證明。好大一批人回國后的境遇并不如意,收入僅在5000元左右。如要細算一本經濟賬,也許要過二三十年,才能收回成本,顯然有違初衷。
有鑒于此,我提出個人拙見,在求學的路上未必只有一條道,可作多種選擇。在國內讀書,只要自身努力,選對了專業(yè),今后發(fā)展空間也很大,人生同樣會有精彩。當然,對留學的利與弊、得與失,客觀講沒有標準答案,更不應籠統(tǒng)地妄下斷言,出國求學切忌一時心血來潮或盲目跟風,一定要從家庭的經濟狀況、個人的知識基礎、自身的興趣特長以及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等諸因素加以考慮,唯有慎重對待,理性取舍,才是對自己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xiàn),才能為自己的美好前程提供一個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