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建政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從宏觀系統(tǒng)與微觀教學的角度看
● 樊建政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是處于(從小學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之中擔當特定功能的特定結構,而且它自身也是一個由教師、學生、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構成的包涵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諸多環(huán)節(jié)的子系統(tǒng)。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實效性,實現(xiàn)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不僅需要以確保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的完備性和有效性為前提,而且需要在微觀的教學實施上堅定“照本而不宣科”的教學理念;解決好教學內容構建;完善教學方式;改進教學評價體系;深化國家的發(fā)展與改革以創(chuàng)設更為良好的外圍社會環(huán)境,并將以上諸多因素協(xié)調推進。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系統(tǒng);教材;教學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貼近學生實際,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特點,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教學……通過充實教學內容,完善課程設置,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對穩(wěn)定的課程體系?!薄兑庖姟返孽r明特點是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作為一個系統(tǒng)(體系)來看,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重點放在抓好“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的轉化”上。結合筆者在高校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實踐經驗、對全國六所重點師范類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研及對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個別訪談,本文擬就當前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的途徑與措施作些探討。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的結構,從縱向的層次角度看主要包括初級層次(小學、初級中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等層次(高級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層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從橫向的規(guī)模角度看主要包括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以結構為附載,同樣具有相應的規(guī)模和層次,在規(guī)模上主要呈現(xiàn)為知識功能、價值功能這兩個互相依賴的方面。初等層次(小學、初級中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識功能主要是傳授基本的公民意識、品格修養(yǎng)、行為規(guī)范等;其價值功能主要是引導少年兒童初步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勞動者,為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礎;中等層次(高級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功能主要是傳授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哲學基本常識及其方法論;其價值功能主要是引導高中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高等層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知識功能主要是系統(tǒng)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其價值功能則主要是引導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以上對國家教育部頒發(fā)的有關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文本解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明顯具備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由基本到主體,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特征,整體呈現(xiàn)出既前后區(qū)別又相互銜接,并逐層遞進的階梯樣態(tài);從規(guī)模角度來看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功能發(fā)揮上既強調知識基礎的表層奠基作用又強調價值承載的深層導向性。
但從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情況看,縱向層次上,小學、初級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處于僅僅“完成教學任務”的狀態(tài),距離預期效果甚遠;高級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在“一切以高考為指揮棒”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大氛圍下從高中二年級(甚或高中一年級)文理分科開始即在高中理科班級“名存實亡”,最多以不受人重視的“副課”形式存在,在文科班級則因是“高考必考主科目”而不得不死記硬背。橫向層次上,由于社會實踐“缺位”,小學、初中及高中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基本上處于“從理論到理論”的僵硬狀態(tài)之下,與鮮活實踐“老死不相往來”。初級、中級階段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長期被“虛無化”,可以說直接導致了整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鮮活的層次感、立體感蕩然無存,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孤獨存在”。
總之,由于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中初級、中級層次及其相應功能的實質性“虛化”;由于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位”,理論無法與實踐形成有效互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施不僅缺乏必要的前期基礎知識準備,而且根本無法得到實踐的檢驗與回饋,盡管奏響的是“陽春白雪”而回饋的卻是“曲高和寡”,理論應有的魅力自然無法得到受眾的“動心”。
因此,從宏觀系統(tǒng)的角度來看,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必須找到其“宏觀系統(tǒng)癱瘓”這一體系性病灶,從有效落實初級、中等兩個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實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這兩個方面入手,確保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的完備性和有效性,從而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不僅生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系統(tǒng)之中,還取決于自身微觀系統(tǒng)中諸多因素、環(huán)節(jié)之作用的發(fā)揮及其相互間的協(xié)調、配合。如果說確保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宏觀系統(tǒng)結構-功能的完備性和有效性之于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效性而言,是從外在的前提基礎的角度進行某種努力與嘗試;那么著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微觀系統(tǒng)內在關系的協(xié)調,則更多強調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本身出發(fā)來探尋進一步提升其有效性的措施與途徑。
(一)準確把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精神實質,堅定“照本而不宣科”的教學理念。馬克思主義認為系統(tǒng)是由諸多點狀要素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組合而成的以整一面貌顯現(xiàn)的集合體。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性盡管離不開個體要素的功能履行但又不僅僅取決于要素個體的“單打獨斗”,更多則體現(xiàn)為要素與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與配合及其“集體行動”。
從微觀的教學實施角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應該首先明確意識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大綱中所規(guī)定的“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教學效果預設是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總體教學要求而言的,絕非是要求每一門具體課程的具體教學都必須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在主觀意識上擺脫單門課程教學中唯恐不面面俱到、不照本宣科可能違背教學大綱要求的精神羈絆與恐懼,切實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賦予原則以充分的靈活性,放心大膽地發(fā)揮實施教學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而非被動、簡單的充當“傳話筒”角色。反之,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僅需要教師“照本宣科”而不需要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那么國家完全沒有必要投入如此巨大的財力與物力,只需充分運用現(xiàn)代科技、采集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視頻然后在全國高校巡回播放即可,甚或只需教會每一位大學生受眾認識方塊字會閱讀即可。顯然,這樣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它不僅違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明顯違背教育規(guī)律,現(xiàn)實當中也未被采用過。
同時,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兩者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其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必須以教材為其基本依據并緊緊圍繞其而展開;其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兩者各自的建設又有其各自的規(guī)律性,譬如說教材編寫必須照顧到知識體系的完備性、一定程度的史與論分述,而教學則必需避免內容重疊所引發(fā)的“接受疲勞”、必需史論結合以避免空泛說教。換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的內容重疊、偏重史實或偏重理論等特點實質上是由其教材體系建設的必然規(guī)律決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而非人為臆造的;教學中史論結合,理論聯(lián)系實際也是由教學規(guī)律決定的。這兩個規(guī)律分屬不同的體系,各自發(fā)揮效用的“領地”是有限的,其間有聯(lián)系但并不存在必然的前者決定后者或后者必須服從前者的絕對統(tǒng)屬關系,“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實質上也蘊涵著“教材體系的建設規(guī)律向教學體系的建設規(guī)律的轉換”。因此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實效性的進一步提升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微觀教學實施過程中必然也必須“放棄”教材體系建設規(guī)律,遵照教學體系的建設規(guī)律,重組教材內容,重新分割教學任務,避免教材內容重疊所引發(fā)的“接受疲勞”,避免“史”與“論”的“老死不相往來”、“單打獨斗”,尤其在《中國近代史綱要》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的教學上。
簡而言之,要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實效性,就微觀教學的實施理念而言,應該也必須摒棄“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錯誤觀念,牢固確立“照本而不宣科”的正確理念。
(二)綜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教材與教學的規(guī)律性、教育受眾的既有知識結構等因素,探索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體系?!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诟咝K枷胝卫碚撜n的功能定位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特有品質,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在微觀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中除了需要解決好“由誰教的問題”,打造具備豐厚綜合理論知識儲備的過硬教師隊伍之外,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必須重點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教什么”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如何構建,構建怎樣的教學體系”的問題。
從微觀教學實施的角度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體系建設主要取決于教學大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大學生既有知識結構、社會熱點焦點這五大因素。教學大綱是教學實施的宗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是教學實施的基本依托,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是前期鋪墊,大學生既有的知識結構則是重要參考,社會熱點焦點是教學得以維繼與保持向心力的焦點、難點所在。簡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體系建設,應該以“形散而神不散”、“避免簡單重復”為指導,在教學內容上至少納入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1)比照初級、中級層次上思想政治教育教科書內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材所獨有的、深化的部分,(2)大學生既有知識結構中不具備的而教材中獨有的部分,(3)社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即便它是現(xiàn)有教材體系尚未寫入但又為理論所必需且亟待關照的部分,(4)(現(xiàn)在與將來)國家社會生活中必不可避免的關鍵性理念的教育與引導,諸如自由、民主、平等、權力等等。
就短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至少應做到兩點:(1)做好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上的相互銜接與協(xié)調,盡量避免因教材內容重疊所引發(fā)的簡單重復教學的可能性;(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微觀教學內容上的重組與銜接,避免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材內容的重疊而可能導致的簡單重復教學。就長遠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體系建設,應該走教與學的交互回應中不斷累積的建設道路,具體來說可嘗試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綜合考量教材、學生實際知識結構的總體狀況、初級與中級層次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狀況、現(xiàn)時社會熱點與焦點等諸多因素,創(chuàng)設若干專題展開教學,再輔以教學前后學生的回應度測試,經由“教學-回饋-調整-再教學”的往復過程,最終確定、積累教學內容。
(三)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避免教學方法上“一條道走到底”,不懈推進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方法也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經過幾十年的艱辛探索應該說已經成功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包括多媒體現(xiàn)代技術、案例式教學、專題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體驗式教學、“項鏈模式”等。這既是不懈努力的結果,也是進一步推陳出新的重要基礎。
實際運用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教學方法有其長處也多少有其弊端,如果我們能夠因地制宜地綜合加以運用,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調制出雞尾酒”也是不無可能的。譬如說,將通行的以教研室為單位針對某門具體課程開展的專題教學方式提升到以整個思想政治教學實體(馬克思主義學院)為單位來展開,對教學任務進行通盤重組,打破教研室的自然建制限定,雖說僅僅是提高了專題式教學實施的范圍和管理層級,但卻可以更好地避免不同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可能出現(xiàn)的交叉與重疊,還可更好地發(fā)揮不同教研室,特別是不同教師之間分工協(xié)作的優(yōu)勢,最大地發(fā)揮教師的學術專長。
(四)把握課程設置特點、認知的邏輯性,進一步理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內部關系?,F(xiàn)行高校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設置為四門主干必修課和若干門選修課,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核心課程。課程體系的這種陳設布局既突出了核心所在又主張全面鋪陳,既注重了不同課程的不同功能的特別定位又強調了不同課程功能之間的互補與協(xié)調。就其功能的特別定位而言,《中國近代史綱要》側重于“史”的教育,旨在幫助學生了解近代中國的國史、國情,從歷史事實中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雙重選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側重于“論”的教育,強調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和基本觀點的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及方法教育;《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側重于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教育。就其功能間協(xié)調而言,《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之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個核心課程而言應該說發(fā)揮的是相對基礎性、輔助性的功能,前后兩者間應該說存在著輕與重、次與主之分。
同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產生、發(fā)展、完善及其豐富無一例外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xiàn)代史、國際國內格局變換等諸多因素相互激蕩、共同作用的產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發(fā)展邏輯實質上決定了以此為教學內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的內部邏輯,必然要求微觀的教學實施也遵循這樣的認知邏輯,合理安排具體課程教學的先后順序。
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微觀教學的規(guī)劃與管理角度來看,還應當在教學時間編排上應注重孰先孰后的秩序排列。譬如將《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教學安排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之前,從而使得受眾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教育之前能夠打下一定的認知基礎以便更好地接受、領悟這門課程的知識與思想。
(五)充分了解當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生存狀況,擯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的簡單評判,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它不僅意味著對教師教學責任心的強制性約束,而且意味著對努力搞好教學的鞭策和激勵。反之,如果教學評價不合理,往往會打擊教學的積極性,并束縛教師的手腳,甚或導致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課程性質、教材編寫、教師素質、教學方法、社會氛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等。在當前大的教學環(huán)境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不高的責任單純歸咎于教師,簡單認定“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顯然有失偏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教學評價應該照顧到這樣的特殊教育氛圍,適時做出恰當的調整和完善,既強調對教師教學的約束又應充分尊重教師課堂管理的權利,既鞭策教師迎難而上、勇于教學改革又充分寬容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不佳并不完全是教師的責任的客觀事實,避免把教師逼上“為了得到學生好評,不得不遷就、姑息學生”的歧路上去;至少應剎住盛行于某些學校的以“學生評教論教學成敗”的粗暴做法。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哲學,是批判的哲學。這樣的理論氣質不僅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時刻將自己關注的目光投向社會焦點,關注受眾心中的社會疑團,而且相當大程度上啟發(fā)學生把書本知識與自身所處社會的實際狀況進行比照。當前大學生之所以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認可度、感興趣度不高,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他們簡單對比書本與社會現(xiàn)狀而得出的“有相當距離”的簡單結論。面對這一代,除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自身教育力度的加大外,我們黨和國家牢抓“發(fā)展”這一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進一步深化發(fā)展與完善制度來解決既有發(fā)展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顯然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之認可度、實效性的外圍重要因素。毫無疑問,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進一步推進,一系列黨、國家、社會難題的攻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認可度及其有效性也勢必得到更大提升。
[1]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Z].2005.
[2]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2001年修訂)(教基[2001]25號).[Z].2001.
[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實驗)(教基[2004]5號).[Z].2004.
[4]遭遇前所未有尷尬,大學生需要怎樣的思政課[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9/5669243.html,2007-04-26.
[5]李輝,許浩.青年忌言理想反思:都是功利主義惹的禍[J].人民論壇,2009(9).
G411
A
1009-928X(2012)12-0040-04
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
■ 責任編輯:古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