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剛
一個官員群體花多少時間讀書、讀什么書,會影響到個人修養(yǎng)、施政理念乃至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走向。
今天,你讀書了嗎?
讀書本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但如果關系到官員這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其所肩負的公共職責的特殊性和責任的重大性,似乎就有必要拿到臺面上來說了。
我們常說一個家庭的書柜影響到孩子的未來,那么一個官員群體花多少時間讀書、讀什么書,同樣會影響到個人修養(yǎng)、施政理念乃至一個地區(qū)或國家的走向。
先來看官員讀書的時間。3年前,一家雜志社關于黨政干部閱讀狀況的調查顯示,33.4%的受訪者每周的讀書時間為0-3小時,27.6%為3-6小時。3年之后的今天,另一家雜志社相關的調查則顯示,每周花10-14個小時讀書的官員最多,達到了35.1%的比例,其次是7-9個小時,占受訪者的26.0%。且不論這項調查有多么的準確,但至少透露出“以書施政”已成為時代賦予中國官員的更高要求。
黃庭堅有句名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钡F(xiàn)實中,某些官員一談起讀書總為“忙”字所累,只可惜,這些官員忙在文山會海里、忙在接待上、忙在“玩樂享受”和“應酬太多”上,哪里還有精力和興趣來讀一點書?更讓人感嘆的是,只要走進一些官員的辦公室,給人印象最深的無一例外都是在辦公桌后面擺著一排高大的書柜,里邊擺的大都是成套的精裝書,這些書動輒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遺憾的是,這樣的書櫥到底有什么意義,這樣的書到底翻過沒有或是翻過多少?對某些官員來說,讀不讀書并不重要,而高標準的書櫥和書是非常重要的,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讀書不一定非要做官,但做了官就要多讀書。安徽省有這樣一位縣委書記,他給自己定了一萬小時的讀書計劃,每天擠出時間在微博里曬曬自己的讀書時間以及讀了哪些書,每到一地調研學習,必到當?shù)氐臅晏詴?。這位書記忙不忙?答案是肯定的,但正因為他的堅守,使我們看到了帶書香味的官員開始多了起來。
早在《尚書·說命》里就有過治政與讀書學習關系的討論,傅說對武丁說:“王,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想要建功立業(yè),就要多讀多學經(jīng)典。而當今,我們經(jīng)??吹侥承┕彩录械纳贁?shù)官員顯現(xiàn)出由權力熏染出來的雷人雷語,某些公共決策中顯現(xiàn)出的經(jīng)濟和歷史知識的缺乏、人性常識的缺乏,大抵與官員不加強讀書學習,一味注重外在形式有很大關系。譬如“孟連事件”后,云南省將多名黨政“一把手”,分期分批集中到省委黨校,反思孟連大規(guī)模群體性事件。研討班的組織者向官員們提供的學習資料是:一本《蘇共亡黨十年祭》、一冊《黨的領導人論群眾路線》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司馬遷的《陳涉世家》、賈誼的《過秦論》,此舉旨在以歷史悲劇闡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規(guī)律。
其實,讀書已不僅是官員個人私趣,更成為他們灌輸理念和整飭官風的特殊工具。從早期海南省委書記衛(wèi)留成推薦的《致加西亞的信》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推薦的《世界是平的》,再到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推薦的《精神的力量》、《中國震撼》、《創(chuàng)業(yè)的國度》,可以看出高官勸學的良苦用心?!吨录游鱽喌男拧分v的是敬業(yè)、忠誠、勤奮、執(zhí)行力,《世界是平的》講的是全球化,而羅志軍推薦的三本書則是一個有趣的組合:對于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力量》給出了歷史的答案;對于迅速崛起的大國的世界定位,《中國震撼》提供了解釋;對于轉型發(fā)展之路,《創(chuàng)業(yè)的國度》提供了借鑒。
如果說“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趣味”,那么某種意義上,“一個政權的視野遠見在于官員群體的閱讀水平”。因此,只有讓讀書成為官員的自覺行動,官場才會充溢著縷縷書香,執(zhí)政境界才會變得更加高遠,我們常說的“學習型政黨”和“書香政府”才不會流于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