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燕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北京 100062)
入冬以來,各地接連出現(xiàn)灰霾天氣,引發(fā)人們對于空氣質量標準和污染問題的關注。而隨著美國駐華使館對北京市空氣質量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的發(fā)布,PM2.5隨即成為新聞熱詞。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Dp)小于2.5μm的大氣顆粒物,通常被稱為細粒子或細顆粒物,在中國還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在環(huán)境科學領域,大氣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特指懸浮在空氣當中的固體顆?;蛞旱?,是空氣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通常所稱的總懸浮顆粒物(TSP),是指Dp小于100μm的大氣顆粒物(在美國,TSP則是指Dp小于40μm的大氣顆粒物)。目前,學術界對大氣顆粒物尚無統(tǒng)一的分類方法。
(1)按形成過程,大氣顆粒物可分為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前者是由排放源直接排入大氣中的液態(tài)或固態(tài)顆粒物;后者是由排放源排放的氣態(tài)污染物,經(jīng)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轉化而成的液態(tài)或固態(tài)顆粒物。
(2)按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分為飄塵和降塵。通常定義Dp小于10μm的顆粒物為飄塵,能在空氣中長期飄浮。中國1996年頒布修訂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將“飄塵”改為“可吸入顆粒物”。定義Dp大于10μm的為降塵,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其自然沉降速度一般在1cm/s以上。但對于飄塵和降塵的粒徑界限,有文獻報道是30μm,也有的報道是100μm。
(3)按照顆粒物進入人體呼吸道的行為,分為可吸入顆粒物(在中國,曾稱為飄塵)和可入肺顆粒物。前者的Dp在10μm以下,常用PM10表示;后者的Dp在2.5μm以下,常用PM2.5表示。
(4)按大氣顆粒物的形成、遷移、轉化及物理化學性質隨著粒徑大小而明顯不同的特點,又將大氣顆粒物分為粗粒子(粗顆粒物)、細粒子(細顆粒物)和超細粒子(超細顆粒物)。有關前兩者的粒徑界限,文獻報道也多有差異,一般定在2.5μm;對于后兩者的粒徑界限,有1μm和0.1μm兩種說法。
上述分類,除第一種外,均以顆粒物的粒徑作為界定,但由于定量標準上的不一致,這些分類方法似乎缺乏準確性。而到底是以粗、細來命名更準確,還是以進入呼吸道的行為來命名更準確,還是有其他更合理的分類方法,尚待深入研究。
TSP、PM10、PM2.5在粒徑上存在包含關系。將所有液態(tài)和固態(tài)顆粒物聯(lián)合測定,結果表達為TSP;僅對小于10μm的顆粒物進行測定,結果表達為PM10;僅對小于2.5μm的顆粒物進行測定,結果表達為PM2.5。國內外研究結果表明,PM10與TSP的重量比值為0.6~0.8,PM2.5與PM10的比值為0.5~0.8。
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作為其他污染物的載體,易富集空氣中的有毒重金屬、酸性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碳酸鈣、細菌和病毒等,輸送距離遠,且能夠長時間停留在空氣中,因此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PM2.5的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機碳化合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除此之外,常見的成分包括各種金屬元素,既有鈉、鎂、鈣、鋁、鐵等地殼中含量豐富的元素,也有鉛、鋅、鎘、銅等主要源自人類污染的重金屬元素。
PM2.5主要來源于燃燒、揚塵等過程,如煤炭的燃燒、機動車尾氣的排放、生活爐灶的燃燒、垃圾的焚燒、道路揚塵、建筑揚塵等。同時,人為活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fā)性有機物等氣態(tài)污染物經(jīng)化學反應或物理過程也可形成粒徑較小的二次顆粒物,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光化學煙霧等。此外,火山灰、森林火災、海鹽、花粉、真菌孢子、細菌等自然污染源也是PM2.5的來源。
(1)健康危害
顆粒物的粒徑越小,進入人體呼吸道的部位就越深,對人體的傷害就越大。一般而言,Dp超過10μm的顆粒物,會被鼻纖毛擋在外面;Dp在2.5~10μm的顆粒物,可以進入上呼吸道,但隨著痰液和噴嚏會被部分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而直徑在2.5μm以下的細顆粒物,被吸入人體后會進入支氣管甚至肺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fā)包括哮喘、支氣管炎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同時,PM2.5還可成為病毒和細菌的載體,為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推波助瀾。
(2)環(huán)境危害
PM2.5會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從而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轉化而成的硫酸和硝酸液滴是PM2.5的來源之一,也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能夠對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破壞,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同時會對建筑物、機械和市政設施產生腐蝕作用。大氣中的PM2.5,還會干擾太陽和地面的輻射,從而對地區(qū)性甚至全球性氣候產生影響。
大氣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污染物對太陽光的吸收和散射,從而降低物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度[1]。通常顆粒物濃度達0.1μg/m3時,能見度開始下降;濃度達0.15μg/m3時,陽光中的紫外線將減少7.5%;濃度達0.25μg/m3時,能見度下降52.7%;濃度達0.50μg/m3時,能見度下降80.8%[2]??梢姽獾牟ㄩL在0.4~0.7μm,而粒徑在這個尺寸范圍的顆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顆粒物對可見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強,其中,含有硫酸根和硝酸根的顆粒物最易散射可見光[3]。PM2.5對光的吸收效應幾乎全部是由炭黑(主要成分為元素碳)和含有炭黑的顆粒物造成的。盡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炭黑量占TSP排放量的比例不高,但其引起的消光效應卻非常大。因此,PM2.5是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各國廣泛采用的PM2.5測定方法有三種:重量法、β射線吸收法和微量震蕩天平法。其中,重量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是驗證其他方法是否準確的標桿。
2011年11月1日,中國環(huán)保部發(fā)布的《環(huán)境空氣 PM10和PM2.5的測定 重量法》開始實施,首次對可入肺顆粒物PM2.5的測定進行了規(guī)范。
PM2.5的標準,最早是由美國在1997年提出的。該標準規(guī)定PM2.5的日均濃度和年均濃度的限值分別為65μg/m3和15μg/m3。目前,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歐盟等都已陸續(xù)將PM2.5納入國家標準。同美國等國家一樣,中國所制定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對大氣顆粒物的控制也經(jīng)歷了從TSP到PM10再到PM2.5的過程。2011年底,中國就PM2.5的標準問題進行了征求意見,新的《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將PM2.5納入常規(guī)空氣質量評價。新標準中將PM2.5日均和年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75μg/m3和35μg/m3,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
PM10主要是一次顆粒物,即主要來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PM2.5則具有雙重屬性。在PM2.5中,約50%為一次顆粒物,如揚塵、煙塵、粉塵等;另外50%為二次顆粒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揮發(fā)性有機物等在空氣中發(fā)生物理或化學作用形成的顆粒物。根據(jù)這一特點,對PM2.5中一次顆粒物的治理,可以從其排放源入手,但對于二次顆粒物的治理,則必須從其他多種污染物的排放源入手。因此,除了關注二氧化硫的大氣治理模式外,必須同時關注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等多種污染物。而具體到單一污染物,也必須關注多個污染源,既要關注電廠等工業(yè)大點源的治理,也要關注燃煤小鍋爐污染、揚塵等面源以及機動車等移動源。此外,應當針對形成區(qū)域PM2.5污染和灰霾的前體物,開發(fā)重要行業(yè)重點污染源關鍵污染物的控制技術,研究建立環(huán)境PM2.5污染評價指標體系和排放標準體系,以及PM2.5污染物的人群健康和生態(tài)風險評估方法。
參 考 文 獻
[1]Chan Y C,Simpson R W, McTainsh G H, et al.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visibility degradation problems in Brisbane (Australia) us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1999,33(19): 3237-3250.
[2]國家環(huán)境保護局科技標準司.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詳解[M].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1997,68.
[3] Introduction to visibility.[EB/OL]http://www.epa.gov/visibility/pdfs/introv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