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權
自知才能自信
□吳 權
高一的日子過得很難受,很空虛。我的成績平平,大概在班級處于中游位置。這個學期班上的同學突然一下子都開始用功了,而我一上課就開始分神,腦子里都是一些小說場景和內容。我平時也不太喜歡運動,就喜歡看韓寒的書,但是現(xiàn)在也不太看。因為上課經常走神,我最擔心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還有什么要留戀的。我對什么都沒興趣,我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班主任張老師:在古希臘神廟的匾額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在2000多年前,我國大教育家孔子的教材中也記載有這樣的名言。可見不分古今中外,人類在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時,都在不斷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即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目前,對于我們學生而言,要弄明白三個問題: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么”和“環(huán)境允許我做什么”。
德育主任蔣老師: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我認識就是指人對自己及其外界關系的認識,也是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tǒng)一。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幾乎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過分地低估了自己。
心理郭老師: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先天素質,包括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要認識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的思想品德,認識自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專業(yè)特長和技能等等。
心理專家萬女士:自我認識是自我意識的認知成分。它是指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個人在思想之上的對于環(huán)境的反應。當一個人的記憶和思想達到一定程度,比如出現(xiàn)了完全來自大腦的思維和想象力,個體的自我意識會更加強烈。這個我存在,我占有,我需要,我想的思想不斷地經過思維和想象力加強個體對自我的認知,直到個體有機生命體的結束。故自我認知從大腦的記憶力開始起直到記憶力的消失,都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成熟與否,體現(xiàn)在自我認識的程度上,對自己的認識越清楚就越成熟,但是我們現(xiàn)在面臨很大的問題:怎么樣才能夠認清自我?
德育主任蔣老師:認識自我的途徑有很多,再次略舉一二:一是從我與人的關系認識自我:人在社會,人與人交往,他人就是反映自我的鏡子,與他人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大文豪蘇軾寫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闭J識自己有時候的確比較難,一般來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的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和評價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冷靜地分析。對他人的態(tài)度與評價我們既不能盲從,也不能忽視。二是從以前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自我的各個方面都是在具體事件中表現(xiàn)和反映出來的,我們可以通過學習藝術、體育、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和成效加以認識從而獲得對自己多方面的認識。對那些聰明且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了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心理郭老師: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認識自己: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yè)、性格、氣質、能力等。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shù)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地認識,進而完善自己。
正確認識自我是成功快樂的起點。相信同學們都懂得如何正確認識自我,會清楚了解到“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的價值在哪,在哪方面占優(yōu)勢,哪方面還有一定距離,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把握自己,做一個成功快樂的青少年。當別人還在迷惘地面對“我是誰”這個問題時,你可以非常沉著而冷靜地回答:“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