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20/WDt68o7otFF7JnrJf3af7H.webp)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人總喜歡說:“快一點、快一點!”“來不及了,再快一點!”孩子吃飯時,要孩子快一點;穿衣服時,也要他快一點;走路時,更要快一點。到底,我們在追趕什么?又何需如此匆忙?
我們每個人都行色匆匆,高效率是我們在工作上的基本要求,但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而這些習慣也如影隨形地表現(xiàn)在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永遠都有“趕不及”的焦慮。
第一次真正察覺自己繃得實在太緊,是在懷著女兒即將臨盆之際,那時已經(jīng)懷胎九個多月,正在休產(chǎn)假:某日與姊妹淘相約閑逛,不知怎么的,我就是習慣拼命走,不管是逛商店、過斑馬線,我總是走在朋友前面。后來朋友問我到底在趕什么?我說:“沒有啊!”女朋友問:“那為什么走那么快?”她覺得自己都沒在享受午后時光,而是一直努力在追上我的腳步。我聽了心一驚,“怎么會這樣?”停下腳步才發(fā)現(xiàn),我的兩條腿的確已經(jīng)感到酸痛,而我也沒有真正享受到該有的悠閑。
此后,我要求自己“忙而不慌”,動作保持效率,但心情要保持從容平靜;每當我又開始慌亂時,就深呼吸,提醒自己,該放慢腳步了。陪伴孩子也是一樣,現(xiàn)代父母很多是雙薪家庭,孩子上幼兒園前,大多請長輩幫忙或請保姆照看,僅能用有限的時間陪伴,但往往因為下班又有一堆事情要處理,經(jīng)常讓孩子好不容易等到爸媽回家,卻又要忍受父母親不斷重復“快一點”的轟炸。其實,陪伴孩子不在時間長短,而是有沒有“專心”陪伴;很認真地陪伴孩子半個小時、十五分鐘,彼此有交流、有互動,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愛。如果爸媽老是心不在焉,邊忙其他事邊把孩子放在一旁,這樣的陪伴毫無品質(zhì)可言,只能說是“同在一屋檐下”罷了。
有時,我們都忘了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讓孩子可以在“不追趕”的環(huán)境中成長,有充分的時間探索萬物。孩子的感受力會在我們每日多出的五分鐘里,漸漸被保存或強化。媽媽常跟我說,記得我很小的時候,感覺很敏銳,經(jīng)常聽得到或感覺得到大人沒有注意的事,并因而驚訝不已、開心許久。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們的感受力被一點一點的消磨掉,變得越大越不容易被感動。但缺乏感動的人生,多無趣啊!
年過三十后,我學會多給自己五分鐘、多給先生五分鐘、多給孩子五分鐘。我這個從踏出社會就像陀螺旋轉(zhuǎn)不停,每日在工作與生活需求間打轉(zhuǎn)的人,有了這樣的學習,不但輕松了自己,也輕松了身邊愛我的與我愛的人。
五分鐘,可以讓孩子多做些什么?帶孩子到公園、游樂場玩耍時,鼓勵孩子盡情玩吧!如果環(huán)境安全,就讓孩子光著腳丫,用皮膚敏感的觸覺,感受土地最真實的滋味;或者當孩子在洗澡時,多給他五分鐘,讓他可以泡在澡盆里玩水、泡澡,或者用泡沫在墻壁上涂鴉也很有趣!帶孩子到超市買菜,給孩子多五分鐘時間認識超市里各種新奇的物品、食物吧,別老是拿了菜就急急忙忙去結(jié)賬,還催趕孩子不要逗留。只要多給五分鐘,孩子的每一項生活體驗,都會變得更精彩。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