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倏忽而過,進入北大附中轉眼就快要一年了。我從那個滿腦子都在想如何考個好初中的小姑娘,變成現在這個能平靜自如地面對挑戰(zhàn)的大女孩,一切都太快了,有些不可思議。
上了初中,一切都是新的:老師是那么的博學,每一個同學都是那么優(yōu)秀,學校的資源是那么豐富,校園那么大,還有那些更多的新鮮設施、更多的資源、更美味的飯菜、更新奇的學習模式……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刺激,同時充斥著新的挑戰(zhàn)與困難。仿佛一進入初中,還來不及感嘆童年短暫,就在轉眼間緊張起來,自己不由自主地學會了做計劃,學會了抓緊每一分鐘時間,學會了整理資料,知道了什么是徹底復習,知道了什么才算是真正完成作業(yè)……漸漸的,一個清晰的關于前途的目標展現在眼前。
我想說,一個小學生進入初中之后,將要經歷的是徹底的脫胎換骨。每個初一新生都會在一開始感覺到措手不及、繁忙,而且緊張……原來在小學就是優(yōu)等生的我,也不例外。
很多人,包括我,在剛剛進入初中的時候都會有一種隱隱的自卑感。因為能來好學校的同學一定不是“吃素的”。我發(fā)現每個人都是那么優(yōu)秀,每個人都有那么多閃光點,并且每個人都在學習的基礎上擁有那么多愛好,那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我意識到,中學的競爭,并不在于提前學過多少知識,提前上過多少補習班,而是在于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面對這個既有競爭,卻又需要張揚個性的環(huán)境。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人,就一定要擁有不一般的東西。
自主學習才能優(yōu)秀 來到初中以后,自主擴展和探究便顯得很重要了。不會再有任何人為你安排計劃,老師的作用也僅僅是引導,給你一個思路,這與小學是大大不同的。你會發(fā)現作業(yè)量是如此地少,主科涉及的知識是如此地“簡單”。但實際并非如此。中學,起碼是我所在的北大附中,把重點都放在了培養(yǎng)學生如何去拓展,如何去做計劃復習、完成作業(yè),再利用剩余的時間做出與眾不同的事情上,比如學一門語言,搞一項研究,策劃一次公益活動,舉辦或參加社團……
從我自身的感覺來說,要想學習好很容易,但要做到真正的能力強,卻很難。
我們學校有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環(huán)境,時間也是相對比較自由化的。老師們大多很喜歡布置“Daily homework”(每日家庭作業(yè))或者“Non-writing”(無需動筆的作業(yè)),甚至是僅僅列一個“導學案”直接讓我們自學。最典型的 “Dailywork”就屬每天放學的跑步了。老師沒有規(guī)定必須要跑,只是對全班說出了學校的這個政策,實施不實施就是你的事情了。第一個學期,我還悠閑自得地沒當回事,結果期末的時候卻發(fā)現:天!其他同學的體力都是怎么練出來的?怎么他們能得到“A”,我就只能得到“C”?英語老師布置的美文朗讀就是典型的“Non writing”,很多人都不堅持,但我發(fā)現每天的英語朗讀對我的寫作、文筆和語言有著巨大影響,這些收獲是不能用分數來衡量的。再比如,上數學課,數學老師基本不講課,而是讓我們分組討論,老師排出一個“時間表”,今天你講課,明天我講課。除了試卷分析,老師從來不上講臺,并且會像一個鬧騰的學生一樣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和建議。嘗試過一兩次后我們發(fā)現,沒有充分備課、充分學習的“老師”,在講臺上是“混”不下去的。我想,這就是自主的學習,即自我管理、自我探究。因此,好奇心越強、批判性思維越強、越有堅持力的孩子就會越優(yōu)秀。而小學時,老師和父母沒有培養(yǎng)過孩子如何去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的那些同學,會感到很不適應,也會越來越差。
組織和計劃能力決定成效 到初中,更多的作業(yè)不再局限于個人單獨完成小任務,往往會成為需要協(xié)作完成的大項目。這些作業(yè)會在學期開始布置,并會設定一個期限完成。通常需要團隊合作的精神和長遠計劃的能力,不能推卸責任,也不能單打獨斗。所以我覺得曾經在小學階段當過“組長”的同學無疑是最受益的。我指的是實驗組長,不是那些“收作業(yè)”的組長。因為身為領導者,無論是時間的安排,自己學習的安排,資源的利用,都會是一種寶貴的提高能力的機會。很多小升初的學弟學妹們都會在家長的安排下拼命去補習初中的知識,這些固然重要,但我覺得更加可貴的應該是培養(yǎng)自己的計劃能力和自學能力,從每一天計劃回家的安排開始,我們來自己管理。在初中,無論是在復習考試,還是完成項目,臨時抱佛腳是絕對行不通的。很多人說初中的壓力大,無非就是之前沒有好好計劃,導致期末所有科目的論文和報告都堆在一起的后果。所以,安排好時間,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花了將近半個學期才學會怎樣才能平衡我的健康、學習、愛好、生活。
成績和素質的平衡 差點忘了,還要提一點是關于“大排名”的影響。無論好壞,排名對每一個新初一的人都會造成一個巨大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這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心理素質。就拿我們班做例子,第一次期中考試,有許多“意外”發(fā)生了:有“意外”考好的,也有“意外”考砸的。有很多學習很好的人在第一次考試會很差,如果他的心理素質不夠好,就很可能變得自卑,失去動力。但也有一些學習平平的學生考得特別好,像我,就“意外”考得很好,但在建立強大信心的同時也面臨了一個問題:我下次考不好怎么辦?于是,很多排名在前20的人,經歷了第一次考試后會變得緊張焦慮,會將所有的活動拋棄掉,將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我們應該意識到其實真正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局限于排名,更重要的是全方位的素質。這個時候,我希望學弟學妹們的家長不要給你們壓力,也不要太多限制,就像我的媽媽告訴我的一樣:如果你一共只有3個小時,你花1個小時可以考到90分,2個小時可以達到95分,3個小時可以達到97分,你會如何選擇?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一個只花1%時間拓展生活和知識面的人和一個花40%時間拓展的人一定會有差距。這也就應了前面提到過的一句話:中學的競爭,并不是在于學得多好,而是在于如何在這個“復制機”教育的背景下活出自己的“個性”,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努力”。
中學,是我們進入青年時代的起點。就像我的班主任說的一樣:“我相信每個人都愿意在開始的時候為自己打好地基,而不是重重地摔一跤。我相信,初中生活,一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夢想將會在這里種下,生根發(fā)芽,待春雨來臨之際茁壯成長?!?br/> 以上就是我初中生活的一些體會和心得,希望能對準備邁進初中的學弟學妹們有所幫助哦!
(劉子萌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初一學生)
責編: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