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適的孟子觀中蘊涵著三對矛盾: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外在價值與內(nèi)在價值、理智與情感,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儒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關系的復雜性。在還原孟子“本來面目”的歷史判斷基礎上,胡適對孟子思想進行現(xiàn)代價值的闡發(fā);胡適重外在價值而輕內(nèi)在價值,這同其實用主義哲學立場及中國文化“充分世界化”相關;胡適理智上想全盤西化,情感上卻難以割舍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儒學傳統(tǒng)觀 胡適 孟子觀 矛盾
在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上,在對待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態(tài)度上,激進主義者是徹底批判,保守主義者是全盤維護,而介于二者之間的知識群體則力求以辨析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的儒學傳統(tǒng)觀因而顯得更加錯綜復雜。本文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文化名人胡適的孟子觀為例來辨析,從中可以看出,其孟子觀中蘊涵著三對矛盾。
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的矛盾
胡適的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統(tǒng)一于其“評判的態(tài)度”。在對孟子思想作歷史判斷時,胡適曾指出,孟子只是先秦諸子之一,同其他先秦諸子在思想史的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價值判斷上,他反對把孟子看作是繼孔子之后的“亞圣”,反對人為地“復活”并尊崇孟子。
民國初年,袁世凱利用政治力量試圖復辟儒家思想。對此,胡適以“設問題若干”的形式表明其看法:首先,在現(xiàn)代應恢復曾長期遭貶低的“非儒學派”代表荀子應有的歷史地位,甚至是與“孔孟并尊”;其次,胡適從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出發(fā),反對復辟儒學以作政治工具。因此,當?shù)弥绖P頒布尊孔“大總統(tǒng)令”時,胡適即批抉其謬,不禁“擲筆一嘆”,這蘊涵著鮮明的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
在其《先秦名學史》一書中,胡適從學術(shù)角度指出,儒學在現(xiàn)代中國應該是學術(shù)思想資源之一,而不應該變成歷史上的思想精神枷鎖。首先,他認為由先秦演變到漢代,儒學已變質(zh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統(tǒng)治者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已不可再稱為“儒學”,這是歷史判斷;其次,書中的“枷鎖”和“權(quán)威”等用語則表明他對儒學作出了價值判斷;再次,他把儒學定位為“燦爛的哲學群星中的一顆明星”,這表明胡適對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又有所結(jié)合。
那么,如何正確認識歷史上的儒學呢?從“中國哲學的未來”的價值判斷出發(fā),胡適認為應該在學術(shù)上重新確立百家爭鳴的局面。因此,他既贊揚“孟子的政治哲學很帶有民權(quán)的意味”,又批評它“含有樂利主義的意味,這是萬無可諱的”。①接著,胡適用“評判”的態(tài)度把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結(jié)合在一起?!爸辛⒌难酃?,歷史的觀念”是歷史判斷,也是價值判斷的基礎;再用經(jīng)歷史判斷得出的客觀“效果影響”來“批評各家學說”,這就是價值判斷。兩者相互統(tǒng)一就是“評判”。他認為“孟子的知識論全是‘生知’一派”,即今天所說的先驗主義認識論,這是以西方認識論哲學為參照系而做出的評價。胡適還從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相分疏的角度,贊揚吳虞是“中國思想界的一個清道夫”,是“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②這說明,胡適本人對于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分疏也含有某種程度的自覺意識,其晚年時還說:“中國過去許多反動的東西,都是喜歡掛上孔子的招牌,這跟打倒孔子是兩回事”。
當國民黨政府要求民眾膜拜孔孟儒家時,胡適就從思想解放要求來“批評孔孟”。這是從歷史判斷過渡到價值判斷的要求出發(fā)的,是為思想啟蒙之價值取向服務的。即使到了晚年,胡適還說不能改變四十多年的思想習慣。
綜上所述,在還孟子“本來面目”這一歷史判斷基礎上,胡適的孟子觀又立足于時代精神的潮流,著重對孟子思想進行現(xiàn)代價值的闡發(fā),胡適的孟子觀力圖把體現(xiàn)“不失真”要求的歷史判斷和體現(xiàn)“現(xiàn)代化”要求的價值判斷統(tǒng)一起來。
外在價值與內(nèi)在價值之間的矛盾
胡適孟子觀中的價值判斷,一是外在的或工具的評價標準,另一是內(nèi)在的評價標準。在外在價值上,胡適側(cè)重于對孟子政治哲學思想現(xiàn)代價值的闡發(fā)。
20世紀30年代,胡適在討論人權(quán)問題時說:“權(quán)利”一詞孟子說得最明白;40年代,他又說:孟子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早的自由主義思想倡導者,是中國經(jīng)典里自由主義的理想人物;50年代,胡適繼續(xù)發(fā)揮孟子的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想,認為是“自由主義的教育哲學”;60年代,他更進一步說:“自由民主的教育哲學產(chǎn)生了健全的個人主義”③;直到去世前一年,他仍一如既往地稱頌孟子的自由民主思想,他說任何專制魔王要想消滅自由思想都是辦不到的。
然而,在處理外在價值和內(nèi)在價值的關系上,胡適的孟子觀存在矛盾。他說:“五百年來,不是孔、孟、程、朱、《四書》、《五經(jīng)》的勢力,乃是《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的勢力”。④“勢力”一詞表明胡適側(cè)重于孟子思想的外在價值,而對其內(nèi)在價值有所忽視。在外在價值上,胡適對孟子的“大體”、“小體”之辯持批評看法,認為這種議論大有流弊。這表明其孟子觀中存有內(nèi)、外價值矛盾,從內(nèi)在價值看,人的心性的“大體”和五官四肢的“小體”都有其內(nèi)在價值,但僅從“大有流弊”的外在價值批評,對內(nèi)在價值不無輕視。
胡適孟子觀中內(nèi)、外價值的矛盾,即重外在價值而輕內(nèi)在價值,同其“有用即真理”的實用主義哲學立場不無關聯(lián),也與其中國文化“充分世界化”的價值取向有關。
理智與情感的糾結(jié)
與同時代諸多思想家類似,胡適早年也受過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少年時,其家門上貼著“僧、道無緣”的條子,表明這是“理學家庭的一個招牌”。⑤因此,在情感和血脈中胡適都與儒學傳統(tǒng)有難以割斷的聯(lián)系和相通之處。胡適初到美國時,對西方文化懷有戒心,但浸潤西方文化日久,他逐步理智地認識到西方文化有其優(yōu)點,同時異質(zhì)文化也可以融合。因此,從二三十年代起,胡適就提倡以一種自信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中西文化:首先,應虛心學習優(yōu)秀的世界文化;其次,應在中西文化融通的基礎上建立一種“充分世界化”的新文化。但其中西文化觀常被誤解,被認為是否定自身傳統(tǒng)的“全盤西化”。這說明其孟子觀中的矛盾,即情感與理智的糾結(jié)。
對包含孟子思想的儒學,胡適情感上有依戀,理智上想改造。從其個人經(jīng)歷看,胡適是一位從情感留戀走向理智評價的過渡性人物,這在其《日記》中已有表露:“現(xiàn)今的中國學術(shù)界真凋敝零落極了。舊式學者只剩王國維、羅振玉、葉德輝、章炳麟四人;其次則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也只有梁啟超和我們幾個人”。⑥自稱“半新半舊的過渡學者”,表明情感與理智的矛盾。該《日記》還轉(zhuǎn)錄了傅斯年的話:“我們的思想新,信仰新;我們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處,我們?nèi)耘f是傳統(tǒng)的中國人”,胡適評論說:“孟真此論甚中肯”。⑦在理智上與傳統(tǒng)決裂也許不難,但在情感“安身立命之處”能否突破傳統(tǒng)、能突破多少,確乎其難,而這又正表明其孟子觀中理智與情感的矛盾。
從時代背景看,胡適孟子觀的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不僅沒得到理解,反而還遭到“鳴鼓而攻”。三十年代,地方軍閥陳濟棠曾當面斥責胡適對中國傳統(tǒng)是數(shù)典忘祖,湖南軍閥何鍵曾在1935年2月24日香港《循環(huán)日報》上說:“自胡適之倡導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煽惑無知青年,而共黨乘之,毀綱滅紀,率獸食人,民族美德,始掃地蕩盡?!崩碇桥c情感的矛盾貫穿于胡適一生。晚年的胡適在1958年12月9日的《臺灣新生報》中說:“個人深為愛國,集七十年之經(jīng)驗,得到一個結(jié)論,即中國文化并不最高于世界者?!笨梢?,胡適終其一生,并不完全反對儒家的孔子、孟子。
綜上所述,胡適的孟子觀中蘊涵著歷史判斷與價值判斷、外在價值與內(nèi)在價值、理智與情感的矛盾。這三對矛盾在中國現(xiàn)代知識群體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儒學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關系的復雜性,深入辨析儒學傳統(tǒng),至今仍然是一個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的重要問題。
(作者單位:廣西梧州學院公共基礎部;本文為2009年梧州學院院級一般科研項目“儒學傳統(tǒng)辨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C023)
注釋
?、俸m:《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14頁,第217頁。
?、诠⒃浦荆骸逗m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97頁。
?、蹥W陽哲生:《胡適文集》(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27頁。
?、軞W陽哲生:《胡適文集》(第1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4頁。
?、莨⒃浦?,李國彤:《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一卷(上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31頁。
?、拗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胡適的日記》(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40頁。
?、哂嘤r:《現(xiàn)代儒學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