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中國開展了一系列援非工作。這些援非工作在取得了諸多成就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加上一些西方媒體的無端污蔑和指責,對中國在非洲大陸國家形象的塑造產生了不良影響。研究如何在援非工作中樹立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是一項具有戰(zhàn)略高度的工作,必須予以充分重視。
【關鍵詞】援非工作 中國國家形象 塑造策略
中國援非工作的歷史回顧及現狀
中國援非工作的歷史回顧。中國的援非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非洲國家正在為完成民族獨立而奮斗。中國出于深切同情和需要相互支持的國內外環(huán)境,伸出了援助之手。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所提出的中國同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發(fā)展關系的“五項原則”和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對非洲援助政策的正式形成。從此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援非工作的重點是幫助非洲國家開展民族解放運動,幫助非洲培訓爭取民族解放的“自由戰(zhàn)士”以及適量的經濟援助。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流,經濟建設成為中國國家工作的中心,中國對非援助政策也做出了適當調整。到20世紀末,逐步完成了從強調到弱化意識形態(tài)、從單一到多元交流領域及從注重經濟援助到強調互利雙贏的三重轉變。
步入21世紀,中國援非工作出現了新的形式與成效:減免非洲國家債務成為新的重要的援非形式;通過開發(fā)生產性項目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資合作項目,援非工作的效益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向非盟駐蘇丹維和部隊捐贈,為非洲相關國家提供維和的支持與援助,與當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中國援非工作的現狀。從以往中國援非工作所獲得的成就和經驗來看,現階段中國援非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fā)展能力;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fā)展;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援非工作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yōu)惠貸款。從中國援非工作的援助方式上看,主要有八種方式:成套項目、一般物資、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fā)合作、援外醫(yī)療隊、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債務減免。從中國援非工作的領域來看,援助項目主要分布在農業(yè)、工業(yè)、經濟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重點幫助受援國提高工農業(yè)生產能力,增強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基礎,改善基礎教育和醫(yī)療狀況。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成為中國對外援助的一個新領域。
然而,伴隨著中國援非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中國威脅論”、“新殖民主義論”等一些對于中國的援非工作的指責也從未間斷過,這些聲音有來自西方國家的,也有來自受援助國國內的,這些言論對中國的國家形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增加了中國塑造國家形象的成本。
援非工作在中國國家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一是在非洲政治精英中營造“友善中國、朋友中國”的良好氛圍。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很多非洲國家受到饑餓、戰(zhàn)亂的困擾,依靠其自身力量很難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這給非洲政治精英帶來很大壓力,外來的援助對他們而言顯得尤為重要。然而,西方政府和社會對非洲提供的援助或多或少都帶有附加條件,其中很大一部分蘊含著非洲政治精英難以達到的政治訴求。相比之下,中國援非工作歷來尊重非洲國家主權,支持他們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援建項目從來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這就緩解了非洲政治精英的壓力,以實際行動向他們展示了中方無私支援非洲大陸的堅定立場,在非洲政治精英層面營造了“友善中國、朋友中國”的良好氛圍。
二是加強中非民間交往,贏得非洲國家普通民眾的支持。近年來中國援非工作越來越注重提高受援國人民生活質量,努力擴大援助受益面,幫助受援國人民消除貧困。通過設立農業(yè)示范中心、農村學校、援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藥品等民生項目的援助,中國援非工作人員以自身的實際行動和人格魅力讓非洲普通民眾直觀地感受中國親非洲的國家形象,提升了中國在非洲公民社會中的國家形象和政治威望,為加強中非民間友誼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在非洲民間層面,中國援非工作無疑加強了中國對非洲人民的吸引力與感召力,減少了以往因交往不足而產生的偏見、隔閡和誤解,是中國在非洲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總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中國援非工作中國家形象塑造存在的問題
一是在對非援助工作中沒有很好地應對文化差異。相對于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強勢,中華文化在非洲處于弱勢,加之近些年來中國援非工作中經濟援助是主流,文化交流與溝通只占據了很小的比例,很多非洲民眾對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和平發(fā)展”、“和諧世界”并不了解和接受,反而是受某些西方媒體所宣揚的“新殖民主義論”、“中國威脅論”等影響較大,文化方面的差異增加了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阻力。援非工作人員在非洲人民中形成了“勤勞”、“不注意自身形象”、“擾亂市場”、“不團結”、“沒宗教信仰”、“什么都吃”等形象,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些的確是國人的特點或陋習,但是有些卻是非洲人對中國人的誤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結于非洲普通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
二是援非工作的領域、主體有待調整。經濟是中國援非的主陣地,文化、社會、醫(yī)療、體育等方面的援助很少,不利于非洲國家和民眾從多個角度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獲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國政府、人民的無私援助和人文關懷。中國政府是中國對非援助的主體,承辦和包攬了幾乎全部對非援建工作,但是中國的民間力量并沒有充分參與進來。相對于政府力量,民間組織和行為更能夠“稀釋”對非官方援助的政治性,也更容易為非洲人民所接受。一國公民對他國的善意表達,有時候比為表達政治意愿而進行發(fā)展援助的政府有更強的感染力。在公民社會日益發(fā)展壯大的今天,民間組織和力量在中國對非援助工作中應該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三是西方某些媒體對中國援非工作進行詆毀、指責。近年來,中非雙方越走越近,雙方關系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成為發(fā)展中國家間合作與交流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西方國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和現存的不平等的國際秩序。西方國家出于自身在非洲利益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考慮,對中國在非洲的援助工作給予了特別關注。部分西方媒體肆意放大中國援非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的甚至詆毀中國在非洲開展的援助工作是“掠奪資源戰(zhàn)”、“新殖民主義”等等。這些言論干擾了中非友好關系的建設,讓部分非洲官員和民眾對中國在非洲大陸的援助工作產生了憂慮甚至抵觸情緒,損害了中國在非洲的形象和利益。
關于援非工作中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策略的思考
注重文化項目的建設,加強中非文化交流與溝通。面對詆毀與指責,中國更需要從文化傳播的視角來分析和回擊“中國威脅論”,塑造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國家形象。赴非工作人員是加強中非文化交流與溝通的最好載體,是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使者和代表。對于參與援非工作的人員,在其赴非洲前應開展相關培訓,向其宣揚“和平發(fā)展”、“中非友好”的理念,同時增進其對非洲文化及當地風土人情的熟悉度;這些人員進入非洲后,結合“中非文化主題年”等大型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交流活動,消除隔閡和偏見,增進其和非洲普通民眾間的文化的交流與借鑒。同時,對參與援非工作企業(yè)在非洲的相關活動,有關部門也要加強監(jiān)督和指導。
加強對非“民生”項目援建,推進援建主體多元化。中國的援非工作應該以廣大非洲人民切身的福祉為起點,為提高非洲人民生活質量、消除疾病、貧困和痛苦服務,將工作重心向民生方面傾斜。具體而言,就是增加在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等領域開展對非援助,搞好惠及非洲國家民生的項目,幫助其取得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使中方對非援助的輻射面更加廣泛,推動中非關系取得新進展。在對非援助的主體方面,中方應該在國內出臺相關的行政和財政機制、政策,支持赴非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壯大,讓民間組織響應政府號召成長為中國援非工作的重要力量,樹立開放友善的中國國家形象。在新時期開展全方位的對非援助工作,其重點就在于中國政府要動員廣大民眾和整個社會力量參與到對非外交中去,形成一種“大外交”格局,從而把中非友好交流與合作貫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爭奪國際話語權,緩和西方國家的憂慮情緒。從政府層面看,中國政府應該通過資金和政策支持打造出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發(fā)出“中國聲音”的媒體品牌,加強對非援助政策的國際宣傳。建立援非工作的專門宣傳網站、舉辦援非工作的攝影比賽、播放援非工作宣傳片、充分利用“博鰲論壇”等大型平臺,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宣傳途徑。中國在非洲大陸開展的援助活動可以考慮與西方國家相協調,創(chuàng)新援助模式,共同合作開展部分援助項目,突出中方在非洲“建設者”而非“新殖民主義者”的形象。同時中方可以借助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提供的相關項目為載體,與歐美共同開展對非援助的多邊項目,在擴大共同利益,增進政治互信的同時擴大中國的影響力,為中國發(fā)展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空間。
?。ㄗ髡邌挝唬核拇ù髮W馬克思主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