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課的教學與其他科目不同,它不是以知識為目的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xù)性,幫助兒童獲得豐富的經(jīng)驗和體驗,從而促進兒童品德的形成,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真聽真看真感覺,通過自身的行動,學習知識、感受生活,而不是將現(xiàn)有的道德觀念強加給學生。
體驗是指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經(jīng)驗是親身經(jīng)歷和感受之后的心得與體會。因此,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jù)教學情況,從生活實際著手,積極探索,努力研究,力求使品德課的教學植根于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主線,以學生的個人感悟為關注點,讓學生用心體驗,在體驗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構,獲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生活能力,并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蘊藏于品德課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愉悅,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目的,切實地提高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自我感悟、自我升華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的。因此,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的不同特點精心地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切身地感受和體驗課程的內(nèi)容,進而達到自我感悟和自我升華。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1.讓學生在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學習知識、領悟道理
教師可以借助錄音、錄相、投影等表現(xiàn)手段再現(xiàn)場景,把學生帶入特定的德育情境中,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并引導學生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力求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用心地學習品德知識,悉心地領悟道德觀念,最終產(chǎn)生意識的碰撞、理性的反思和情感的升華。
2.讓學生在體驗活動的情境中身體力行、直觀感受
對于有趣的體驗活動,學生沒有不愛參與的。在參與這些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流暢性和發(fā)散性均得到較好的訓練和有益的發(fā)展。例如,在教學《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課時,我先不急于揭示本課的主旨,而是安排了兩個有趣的體驗活動。我對學生說:“現(xiàn)在,我送給你們每人一分鐘,在這一分鐘里,你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分鐘以后,告訴我你們的感受。好,現(xiàn)在開始?!蔽矣幸獠唤o學生思考的余地,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之中,并從中獲得直觀的感受。一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學生七嘴八舌地表達了他們的感受,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有很多學生都表示自己什么都沒來得及做,這確實達到了我安排此次體驗活動的目的——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時間的短暫和易逝。接著,我給學生講解,如何巧妙地安排才能在一分鐘之內(nèi)做很多事。學生聚精會神地聽,有的甚至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接下來,我又安排了第二次體驗活動。我對學生說:“我再給你們每人一分鐘,先想想該如何安排它,看能不能比剛才做得好一些?”這一回,學生對一分鐘的利用率明顯地提高了:發(fā)呆的學生知道抓緊時間做事了,剛才能背一首唐詩的學生現(xiàn)在能背兩首唐詩了,剛才夠時間繞教室一圈的學生來得及多繞教室一圈了。通過第二次體驗活動,學生的感受有了變化——認識到只要巧妙地安排、合理地利用,一分鐘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學生能意識到時間的珍貴了。這兩次體驗活動看似雷同,實際有別:它們有層次地讓學生感悟到時間是可以合理安排和需要珍惜的。
值得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有益于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密切聯(lián)系生活,使學生在游戲中切身體驗、提升認識
品德課的教學內(nèi)容要合乎實際、具有真實性。只有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引進課堂,讓品德課的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建立密切的聯(lián)系,才能喚起學生參與體驗的欲望,才能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才能促進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才能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升華為道德行為。
例如:在教學《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師:同學們,我們只有遵守秩序,才能給大家?guī)矸奖?,才能讓我們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生活。那么,遵守秩序到底給我們帶來了怎樣方便的生活呢?我們先來做個游戲,好嗎?
生:齊聲說好。(他們表現(xiàn)得很有興趣)
師:請同學們按正常速度到班級門口排隊,老師來記錄你們排好隊的總時間。
[學生紛紛走出或跑出教室,教師把所用時間(32秒)寫在黑板上。]
師:現(xiàn)在再請你們按照現(xiàn)在排隊的順序有秩序地走進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師再記錄下這次的時間。
[學生有秩序地兩兩走進教室,坐回座位。教師把二次所用的時間(21秒)寫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其實你們不用看黑板上的記錄也能感覺出剛剛兩次所用時間的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
生1:我覺得,第一次是大家都往教室外走,沒有排隊;第二次是大家排隊有秩序地走進教室。
生2:我覺得,第一次是大家都想快,于是就沒有秩序地擠出門外,反而都堵在門口出不去;而第二次,大家都排著隊、有秩序,所以走得很順利,因此大家很快就能坐回原位。
師:是啊,出去時大家都是爭著往外走,有的同學還被踩到腳,這樣就影響了速度,還可能發(fā)生危險;而進來時,同學們兩個兩個有秩序、很順利地就進門了。理所當然,后者所用的時間短,又不易發(fā)生危險。例如,在日常生活里,我們?nèi)タ措娪埃谶M出電影院時,就要遵守秩序,讓秩序為我們開路。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游戲令學生切身地感受到紛亂而耗時地出門和有秩序且快捷地進門的不同,很自然地使學生體驗到了遵守秩序的好處,這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指導意義。
歸根結底,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主動而積極的參與能令學生的情感得到大大的激發(fā),而游戲本身的寓教于樂性又把教學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學生的需求。
三、經(jīng)常進行課外拓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能力、增加情趣
人總是離不開社會,學校教育學生的一個重要目的即為了使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品德課的教學內(nèi)容不僅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還必須將其拓展到實際的生活中,在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增加兒童的探索情趣。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再從社會進入課堂
應該強調(diào)的是,在讓學生接觸社會的同時,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對某些事情有所感悟,并在不斷的實踐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個性認識,最終達到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悟的目的?;诖耍返抡n的教學必須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社會實踐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nèi)容,作為學生的學習資源和生活材料的有益補充,進而拉近課內(nèi)與課外的距離,使社會實踐的內(nèi)容更為學生所熟悉,易于學生接受,最終讓學生帶著課堂的收獲走向社會實踐,再帶著對社會實踐的體驗走進課堂。
2.靈活地進行教學,使課本內(nèi)容升華、轉化,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高
應該注意的是,要更好地將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就要將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入課堂,使教學過程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課本內(nèi)容升華、轉化,既提高了學生們的探索能力,又強化了品德課的教學目的,還提升了品德課的活力和魅力,最終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辦一張自己的報紙》一課時,在課前,我讓學生調(diào)查父母常看的報紙及喜歡的欄目,并帶一些自己喜歡的報紙在課上交流。在課上,我講解如何利用媒體獲取信息以及如何安排報紙的版面。在課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yè):以社會生活為題材、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辦一份小報,并引導學生進行組內(nèi)分工、明確責任。兩周后,我讓各小組將制作好的小報貼在教室的黑板上,學生們可自由觀賞,并評出大家最喜愛的小報,還舉行了隆重的“優(yōu)秀小報頒獎儀式”。這樣靈活的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
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內(nèi)心感覺,它能內(nèi)化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志,引發(fā)學生的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因此,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著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于體驗的良好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讓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真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
(責任編輯:馬瀟瀟)</